春秋战国——赵国命硬
悠悠岁月无数事,三言两语几笔过。却说燕国,燕惠王早已去世,燕王姬喜在位,将儿子姬丹立为世子。这一年,赵国平原君赵胜去世,廉颇继任相国,被封为信平君。燕王姬喜因为燕、赵两国接壤,便派相国栗腹前往赵国为平原君赵胜吊丧,同时拜见赵孝成王,希望和赵国友好相处。栗腹期望能得到赵孝成王厚待,没想到赵孝成王只按一般礼节接待了他。栗腹心里很不高兴。
回到燕国,栗腹向燕王姬喜报告说:“赵国自长平一战失败后,青壮年男子差不多都死了。他们的遗孤年纪还很小,现在平原君赵胜去世,廉颇又老了,如果出其不意出兵赵国,就能把赵国灭掉。”如此大事,燕王姬喜不敢轻信栗腹一人之言,又把乐闲召来,征求他的意见。
乐闲答道:“赵国东和燕、齐相邻,西和秦国相接,南有韩、魏,北有匈奴,因为四方威胁,所以赵国人尚武习武,所以我们不能轻易出兵进攻赵国。”
燕王姬喜说:“如果我们用三倍于赵军的力量去进攻,会怎么样?”
乐闲说:“不行。”
燕王姬喜说:“如果用五倍的力量呢?”乐闲没有回答。燕王姬喜大怒道:“你是不是因为令尊乐毅的坟墓在赵国,就不想去攻打赵国呢?”
乐闲说:“大王如果不相信我的话,我请求带兵去试一试。”
燕王姬喜又征求燕国群臣的意见,众人都奉承燕王姬喜说:“天下哪有五个人打不过一个人的道理?”只有大夫将渠站出来,劝谏燕王姬喜说:“大王不要单纯算计人数多少,首先要想到这样做是否合乎道理。我们刚刚与赵国通好,现在马上就起兵进攻赵国,如此不讲信用和义气,出兵一定不会取得成功。”燕王姬喜眼红赵国的土地,不听将渠的意见,派栗腹为将军,乐乘为辅佐,率兵十万进攻鄗城;派庆秦为副将,乐闲为辅佐,率兵十万进攻代郡;燕王姬喜亲自领兵十万作为中军,在后接应。
出征前,将渠用手抓住燕王姬喜车前的绶带,垂泪道:“请大王不要亲自前去,这样会让大家感到不安。”燕王姬喜大怒,用脚去踢将渠。将渠又抱住燕王姬喜的脚,哭着说:“为臣劝大王,是一片忠心啊!大王如果不听臣的劝告,燕国的灾祸就要来了!”燕王姬喜更加恼怒,喝令左右把将渠关进狱里,等到胜利归来再杀他的头。接着,三路大军分头进发,一时旌旗蔽野,杀气腾腾。燕王姬喜满心希望此次出征,会踏平赵国,大大拓展燕国的疆土。
赵孝成王闻听燕国兵马来犯,赶紧召集群臣商议。相国廉颇奏道:“请大王不要焦急。燕国认为我们一时国弱兵少,所以来侵。如果我们让全国十五岁以上的人都拿起兵器,那么我们的声威一振,燕国的斗志自然就会消失。另外,栗腹是个好大喜功的人,原本没有什么带兵征战的经验和谋略;庆秦更是个无名之辈;乐闲、乐乘因为乐毅的事,常常来往于燕国与赵国之间,不会去为燕国尽心尽力,所以三十万燕军不足惧,我们很快就会将他们打败。”廉颇又推荐赵国人李牧,请赵孝成王委以重任。于是,赵孝成王派廉颇为将军,带兵五万到鄗城去迎击栗腹,派李牧为副将,带兵五万到代郡迎击庆秦。
却说廉颇率军赶到,见栗腹正在攻打鄗城,就将精壮之士都隐藏起来,只用老弱之兵扎好营寨。栗腹探得赵兵都是些老弱之人,非常高兴地说道:“没想到赵军会是这样不堪一击。”于是率领燕军加紧攻打鄗城。鄗城人知道自己的救兵已到,信心大增,栗腹一连攻打了半个月仍然攻不下来。廉颇率军前来救援,先派出几千软弱军士挑战。栗腹留下乐乘攻城,自己亲自出阵。双方交手只几个回合,赵军抵挡不住,大败而逃。栗腹求胜心切,指挥燕军紧追不舍。追了约有六七里路,突然伏兵四起,当先一员将军驱车而来,大叫:“廉颇在此!来将赶快投降!”栗腹挥军相迎。廉颇所带的都是精壮军士,一人可抵百人。交战没几个回合,燕军大败,栗腹也被廉颇活捉。乐乘听说栗腹被擒,正想逃走,廉颇派人前来招降,乐乘趁势归顺了赵国。恰好李牧率兵去救援代郡也获大胜,斩了庆秦,前来报捷。廉颇要乐乘写了一封信送给乐闲,劝乐闲也不要再为燕王姬喜效力了。乐闲接信后也归降了赵国。燕王姬喜得知左右两路兵马全部覆没,大惊失色,连夜奔回燕都蓟城。
廉颇率军长驱直入,在蓟城四周筑起长围,将燕军死死困在城中。燕王姬喜无奈,只好派出使节到赵军来讲和。乐闲对廉颇说:“原来鼓动进攻的是栗腹。大夫将渠有先见之明,苦苦劝说燕王姬喜,但燕王姬喜不听,反把将渠关在狱中。如果同意与燕国讲和,一定要燕王姬喜答应任命将渠做相国,并派他到赵国来送赔偿。”廉颇采纳了乐闲的意见。
燕王姬喜没有办法,只好来到狱中召见将渠,把相印交给他。将渠推辞不受,他说:“事情不幸为罪臣言中,罪臣怎么可以趁国家战败之机为自己谋利呢?”
燕王姬喜说:“当初寡人不听你的劝告,自己找来今天的屈辱。现在要达成同赵国的和议,除你之外没人能办到。”
将渠听罢,这才接下相印。将渠对燕王姬喜说:“乐乘、乐闲虽然投降了赵国,但他们的祖上对燕国是有过大功的,大王应当将他们的妻儿送去,使他们不忘燕国对他们的恩德,这样同赵国的和议也可以很快达成。”燕王姬喜同意。
将渠来到赵军,替燕王姬喜向赵国谢罪,并把乐乘、乐闲的家属一同送来。廉颇答应同燕国议和,将栗腹斩首,连同庆秦的尸体一并归还燕国,然后班师还赵。
悠悠岁月无数事,三言两语几笔过。廉颇率军归赵后,赵孝成王封乐乘为武襄君,乐闲仍和以前一样称昌国君。当时燕国剧辛正为燕王姬喜防守蓟城。燕王姬喜想到剧辛曾经和乐毅共同辅佐过燕昭王,交情深厚,便让剧辛写信劝说乐乘、乐闲回到燕国来。乐乘、乐闲想到当时燕王姬喜不听忠言,从而招致燕国今天大败,便执意留在了赵国。将渠虽然做了燕国相国,可那并非出自燕王姬喜的本意,为防不测,不久就推托有病辞去了相国之职。燕王姬喜起用剧辛代替将渠做了燕国相国。
赵国打败燕国后,赵孝成王委派李牧为代郡郡守。当年,赵武灵王灭掉中山、驱逐匈奴,设置了代郡。赵国虽在代郡筑起了长城抵御匈奴,但还常常遭到匈奴的入侵,被抢掠去不少平民和财物。
李牧到任后,为了有利于战备,上奏赵孝成王,自己根据需要设置官吏,而且本地税赋全部归郡守支配,用作军事开支。赵孝成王同意。有了钱财,李牧命人天天宰杀牛羊犒赏将士,因此代郡赵军士气高昂,个个奋勇。
李牧在代郡,仔细研究了匈奴的特点,他对众将士说:“匈奴剽悍,骑兵灵活,战斗力强,但匈奴来犯,目的只是为了掠夺。要使匈奴骑兵徒劳无功,我们必须坚壁清野。”李牧便将烽火台予以完善,派精兵守卫。每当匈奴入侵,烽火台一报警,李牧即下令军民退入城中固守,从不出战。匈奴无从掳掠,往往是满怀企望而来,一无所获而归。这样过了几年,代郡既没有人员伤亡,也没有钱粮损失。时间一长,匈奴以为李牧胆小,便不把他放在心上。
李牧一意坚守、从不出击的消息,传到赵孝成王那里。赵孝成王觉得怯战有失赵国脸面,便派人责备李牧,命令李牧出击。李牧老谋深算,意欲放长线钓大鱼,既不作解释,又依旧我行我素。匈奴一来,照样深沟高垒,坚守不出。赵孝成王见李牧仍然一味防守,便认定他胆怯无能,立即将李牧召回。此后,每逢匈奴入侵,代郡兵马就立即出战,但几次都失利,人员伤亡很大,以致边境不安、百姓不宁。赵孝成王这才认识到李牧治边谋略得当,便请他复职,但李牧闭门不出,坚称有病,不肯就任。赵孝成王无奈,只好亲自到李牧府上,请他出任。李牧跪拜,对赵孝成王奏道:“大王如果一定用臣,则臣还像从前那样。”赵孝成王答应,让李牧相机行事。
李牧又来到代郡,依旧下令坚守。匈奴多次入侵,都一无所获,更加以为李牧胆小避战。其实李牧早已定下诱敌深入、设伏包歼的计谋,因此对种种屈辱、骂名置之不理。赵国边关将士因为天天得到犒赏,都希望能在战场上效力。李牧看见条件成熟,便挑选兵车、骑兵、步兵,进行编队训练。一切准备就绪之后,李牧让百姓满山遍野放牧牲畜,引诱匈奴入侵。不久,有小股匈奴来到。李牧派一支弱兵出战,佯装败于匈奴,丢下几千头牛羊让匈奴俘获。匈奴主力听到前方捷报,十分高兴,因久无缴获,又欺负李牧胆小,便带领十万大军轻率地侵入代郡,准备大肆掳掠。
匈奴大队来到,李牧先采取守势,让兵车正面迎战,阻碍敌骑行动;而后,李牧命步兵居中阻击,弓弩手轮番远程射杀;骑兵及精锐步兵,全让李牧部署于军阵侧后。当匈奴冲击受挫时,李牧便命骑兵及精锐步兵由两翼加入战斗,发动钳形攻势,全力包围匈奴。经过数年养精蓄锐,训练有素的赵军将士,早已摩拳擦掌,个个生龙活虎,奋不顾身地向匈奴扑杀过去。会战很快演变成一场对匈奴的追歼屠杀。不到一日,十万匈奴骑兵全军覆没。此战之后,匈奴不敢前来入侵赵国边境,只好西去,在秦国之北求得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