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文纵——楚悼魏惠齐威宣秦献孝之强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08-11 属于: 百家争鸣


战国事,自当以秦为主。然秦自献、孝以后,乃“稍以蚕食六国”。《史记·六国表》语。献公元年,为周安王十八年(前384),入战国已九十七年;孝公元年,为周显王九年(前360),则入战国百二十年矣。自此以前,秦固为西方僻陋之国。自此以后,魏惠王、齐威、宣、湣王,称霸东方者,尚垂百年,秦亦未能独雄也。秦之变蚕食为鲸吞,实在战国末数十年中,此乃事势际会使然,谓一入战国,而秦即举足为大局重轻,则误矣。

入战国后,首起称霸者为楚悼王。悼王之立,在周威烈王二十四年(前402),入战国后七十九年也。安王二年(前400),入战国后八十一年。三晋来伐,至乘丘。今山东滋阳县。四年(前398),入战国后八十三年。楚伐周,败郑师,围郑。九年(前393),入战国后八十八年。伐韩,取负黍。今河南登封县西南。十一年(前391),入战国后九十年。三晋伐楚,败楚大梁、今河南开封县。榆关。《索隐》:“此榆关当在大梁之西。”楚厚赂秦,与之平。案《史记·吴起列传》,言起见疑于魏而奔楚,“楚悼王素闻其贤,至则以为相。起乃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士。要在强兵破驰说之言纵横者。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诸侯皆患楚之强”。观其侵韩,围郑,可见其兵锋所至甚远。虽大梁、榆关,一见挫折,固犹远在敌境也。然楚贵戚尽欲害起。二十年(前382),入战国后百年。悼王卒,宗室大臣作乱,攻起杀之。于是楚势衰,而魏继起矣。

三晋形势,本以赵为最强。《史记·赵世家》,襄子“北有代,南并知氏,强于韩、魏”。案襄子灭代,在周贞定王十二年(前457),入战国后二十四年也。然敬侯颇荒淫;见《韩非子·说疑》。而当继嗣之间,又屡有争乱;襄子兄伯鲁不立。襄子欲传位于伯鲁子代成君周,而代成君先死:乃立代成君子浣为太子。威烈王元年(前425),入战国后五十六年也。襄子卒,浣立,是为献侯。献侯少即位,治中牟。襄子弟桓子,逐献侯,自立于代。明年,卒,国人曰:桓子立非襄子意。乃共杀其子,复迎立献侯。十七年(前409),入战国后七十二年,卒,子烈侯籍立;安王二年(前400),入战国后八十一年,卒弟武公立。十五年(前387),入战国后九十四年,卒,赵复立烈侯太子章,是为敬侯。明年,赵始都邯郸:公子朔为乱,不胜,奔魏。与魏袭邯郸,败而去。烈王元年(前375),入战国后百有六年,卒,子成侯种立。显王十九年(前350),入战国后百三十一年,卒,公子史学文纵——楚悼魏惠齐威宣秦献孝之强与太子肃侯争立。史学文纵——楚悼魏惠齐威宣秦献孝之强败,奔韩。案桓子,《索隐》云:“《系本》云:襄子子。”武公之立,《索隐》云:“谯周云:《系本》及说《赵语》者,并无其事,盖别有所据。”肃侯,《索隐》云:“名语。”中牟,《集解》云:“《地理志》云:河南中牟县,赵献侯自耿徙此:瓒曰:中牟在春秋时,是郑之疆内,及三卿分晋,则在魏邦。赵界自漳水以北,不及此。《春秋传》曰:卫侯如晋,过中牟,中牟非卫适晋之次也。”《正义》云:“相州汤阴县西五十八里有牟山,盖中牟邑在此山南。”中牟、汤阴,今皆为县,属河南。所引《春秋传》,见《左氏》定公九年。故人战国后百年,势颇弱。韩世与郑争。至周烈王元年(前375),入战国后百有六年。灭之。盖乘楚之衰。然亦仅足自守而已。韩康子卒,子武子立。其元年,魏文侯元年(前424)也。伐郑,杀其君幽公。威烈王十七年(前409),入战国后七十二年。卒,子景侯立。《索隐》云:“《世本》作景子,名虔。”十八年(前408),入战国后七十三年,伐郑,取雍丘。明年,郑败我负黍。安王二年(前400),入战国后八十一年,郑围我阳翟。是岁,景侯卒,子列侯取立。《索隐》云:“《世本》作武侯。”十五年(前387),入战国后九十四年,卒,子文侯立。十七年(前385),入战国后九十六年,卒,子哀侯立。灭郑,因徙都郑。雍丘,今河南杞县。阳翟,今河南禹县。惟魏文侯、武侯两世皆贤君,魏文侯:《史记》云:名都,桓子孙。《集解》引:“徐广曰:《世本》名斯。”《索隐》曰:“《世表》桓子生文侯斯。其《传》云:孺子史学文纵——楚悼魏惠齐威宣秦献孝之强,是魏驹之子。”立于威烈王二年(前424),即入战国后五十七年。至安王十五年(前400),即入战国后九十五年乃卒。子武侯击立。烈王五年(前371),即入战国后百十年卒。子史学文纵——楚悼魏惠齐威宣秦献孝之强立,是为惠王。席履颇厚,故魏惠王继楚悼王之后,而欲图霸焉。按《孟子书》称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梁惠王上》。而《史记》等书,亦屡称魏为晋,盖魏都安邑,与绛密迩,实袭晋之旧业。惟然,故秦与魏最相逼近,武侯用吴起守西河,侵秦颇亟。吴起去,秦献公起,魏已颇受挫折,而惠王仍务于东而忽于西,遂使秦如兕之出柙,此实战国事势之一转捩,而秦雄张之始也。初,秦哀公以周敬王十九年(前501)卒,入春秋后二百二十二年。太子夷公早死。立其子,是为惠公。二十九年(前491)卒。入春秋后二百三十二年。子悼公立,四十三年(前477)卒。入战国后四年。在位十四年,《秦始皇本纪》云十五年。子厉共公立,《秦始皇本纪》作刺龚公。《正义》云:“刺一作利。”二十六年(前443)卒。入战国后三十八年。子躁公立。考王十二年(前428),卒。入战国后五十二年。立其弟怀公。威烈王元年(前425),入战国后五十六年。庶长晁与大臣围怀公。怀公自杀。怀公太子曰昭子,早死。大臣立昭子之子,是为灵公。《秦始皇本纪》作肃灵公。《索隐》云:《系本》无肃字。七年(前419),入战国后六十二年。魏城少梁,今陕西韩城县。秦击之。此据《秦本纪》。《表》与魏战少梁在明年。十一年(前415),入战国后六十六年。补庞。城籍姑。此从表。《本纪》城籍姑在十四年(前412),不云补庞。《索隐》云:“庞及籍姑,皆城邑之名。补者,修也。谓修庞而城籍姑也。”《正义》云:“《括地志》云:籍姑故城,在韩城县北三十五里。”是岁,灵公卒。在位十一年。此从《表》。《秦始皇本纪》同。《秦本纪》在位十三年。子献公不得立。立灵公季父悼子,《表》同。是为简公。简公昭子之弟,而怀公子也。《始皇本纪》云:“灵公生简公。”十三年(前413),入战国后六十八年。与晋战,败郑下。今陕西华县。十四年(前412),入战国后六十九年。魏文侯使子击围繁、庞,出其民。十七年(前409),入战国后七十二年。魏伐秦,筑临晋、今陕西大荔县。元里。今陕西澄城县。秦堑洛,城重泉。今陕西蒲城县。十八年(前408),入战国后七十三年。魏伐秦,至郑。筑雒阴、在大荔县西。合阳。今陕西郃阳县。安王元年(前401),入战国后八十年。秦伐魏,至阳狐。二年(前400),入战国后八十一年。卒,从《表》。《秦始皇本纪》同。《秦本纪》多一年。子惠公立。十一年(前391),入战国后九十年。伐韩宜阳,今河南宜阳县。取六邑。十二年(前390),入战国后九十一年。与晋战武城。今陕西华县。县陕。今河南陕县。十三年(前389),入战国后九十二年。侵魏阴晋。今陕西华阴县。十五年(前387),入战国后九十四年。魏伐秦,败于武下。是岁,秦惠公卒,子出子立。十七年(前385),入战国后九十六年。庶长改迎献公于河西而立之。《索隐》:“名师隰。《世本》作元献公。”杀出子及其母,沉之渊旁。《史记》云:“秦以往者数易君,君臣乖乱,故晋复强,夺秦河西地。”案孝公令言河西见夺,由于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自厉共公至此几百年,则秦为晋弱旧矣。献公立,秦事始有转机。十八年(前384),入战国后九十八年。城栎阳。《集解》:“徐广曰:徙都之。今万年县也。”案万年,今陕西长安县。徙都系据孝公令为说,然未必在是年也。烈王二年(前374),入战国后百有七年。县之。显王三年(前366),入战国后百十五年。败韩、魏雒阴。五年(前371),入战国后百十七年。与晋战于石门。今陕西泾阳县。斩首六万。天子贺以黼黻。七年(前369),入战国后百十九年。与魏战少梁。此依《表》,《本纪》作魏晋。盖本作晋,后人侧注魏字,混入本字也。虏其将公孙痤。明年,卒。依《表》,在位二十四年。《秦本纪》《秦始皇本纪》皆二十三年。《索隐》云:《系本》二十二年。子孝公立。孝公元年(前361),河山以东强国六,淮、泗之间小国十余。楚、魏与秦接界。魏筑长城,自郑滨洛以北,有上郡。秦上郡,治今陕西绥德县。楚自汉中秦汉中郡,治今陕西南郑县。南有巴、秦巴郡,治今四川江北县。黔中。秦黔中郡,治今湖南沅陵县。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翟遇之。孝公于是布惠,振孤寡,招战士,明功赏。下令国中曰:“昔我缪公,自岐、雍之间,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千里。天子致伯,诸侯毕贺。为后世开业甚光美。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献公即位,镇抚边竟,徙治栎阳。且欲东伐,复缪公之故地,修缪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卫鞅闻是令下,西入秦。十年(前352),入战国后百二十二年。卫鞅说孝公变法脩刑,内务耕稼,外劝战死之赏罚。孝公善之。甘、杜挚等弗然,相与争之。卒用鞅法。秦势益张,祇在待时而动矣。而魏又授之以隙。

魏武侯之卒,惠王与公中缓争立。韩懿侯与赵成侯伐之。战于浊泽,此据《魏世家》。《赵世家》《六国表》皆作涿泽。《集解》:“徐广曰:长社有浊泽。”案长社,今河南长葛县。魏氏大败。魏君围。赵谓韩曰:“除魏君,立公中缓,割地而退。”韩曰:“不如两分之。魏分为两,不强于宋、卫,则我终无魏患矣。”赵不听。韩不说以其少卒夜去。惠王乃得身不死,国不分。然魏是时本富强,惠王盖亦有为之主,故无几即复振。显王十三年(前356),入战国后百二十五年。鲁、卫、宋、郑之君,皆朝于魏。可见魏在东方形势甚张。十五年(前354),入战国后百二十七年。魏遂举兵以围邯郸。明年,拔之。邯郸之围也,赵求救于齐。齐威王大公田和,以周安王十八年(前384),即入战国后九十七年卒。子桓公午立。二十三年(前379),即入战国后百有二年卒,子威王因齐立。用段干朋策,使田忌南攻襄陵。今河南睢县。邯郸拔,齐因起兵击魏,大败之桂陵。今山东菏泽县。魏围邯郸之岁,秦与魏战元里,斩首七千,取少梁。十七年(前352),入战国后百二十九年。卫鞅围魏安邑,降之。诸侯亦围魏襄陵。十八年(前351),入战国后百三十年。魏乃归赵邯郸,与盟漳水上。十九年(前350),入战国后百三十一年。秦作咸阳,今陕西长安县东。筑冀阙,徙都之。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县一令。四十一县。此从《本纪》。《表》及《商君列传》皆作三十一。为田开阡陌。东地渡洛。二十一年(前348),入战国后百三十三年。初为赋。二十六年(前343),入战国后百三十八年。天子致霸。是岁,齐威王卒,子宣王辟强立。明年,秦使公子少官率师会诸侯于逢泽,《集解》:“徐广曰:开封东北有逢泽。”《正义》:“《括地志》云:在汴州浚仪县东南四十里。”唐浚仪,在今河南开封县西北。朝天子。案《战国·秦策》言魏伐邯郸,退为逢泽之遇,乘夏车,称夏王,朝天子,天下皆从;《齐策》言魏拔邯郸,又从十二诸侯朝天子;则逢泽之会,犹是魏为主而秦从之。然秦在是时,已非摈不得与于中国会盟者矣。二十八年(前341),入战国后百四十年。魏复伐赵。赵与韩亲,共击魏,不利。韩请救于齐。齐宣王孙膑计,阴告韩使者而遣之。韩因恃齐,五战不胜,而东委国于齐。齐起兵救韩、赵。魏遂大兴师,使庞涓将,太子申为大将军。盖倾国以求一决。然大败于陵,《集解》引徐广云:“在元城。”《正义》引虞喜《志林》云:“在鄄城。”案元城,今河北大名县。鄄城,今山东濮县。庞涓死,太子申虏。明年,秦、赵、齐共伐魏。卫鞅虏魏公子卬,东地至河。齐、赵亦数破梁。梁以安邑去秦近,徙都大梁。此文据《魏世家》。若据《秦本纪》,则卫鞅先已降魏安邑,惠王不得至是始徙都。然《秦本纪》昭襄王二十一年(前286),又云“魏献安邑。”《六国表》同。昭襄王二十一年,为周赧王二十九年(前286),入战国已百九十五年矣。疆埸之役;一彼一此,史亦不能尽纪也。三十一年(前338),入战国后百四十三年。秦破魏雁门,《索隐》:“《纪年》云:与魏战岸门,此云雁门,恐声误也。下云败韩岸门,盖一地也,寻秦与韩、魏战,不当远至雁门也。”《正义》:“《括地志》云:岸门,在许州长社县西北二十八里。”案长社为今河南许昌县地。当时秦、魏之战,似亦未必在此也。虏其将魏错。魏遂不能复振。三十三年(前336),入战国后百四十五年。与齐会平阿南。今安徽怀远县。明年,复会于甄。今山东濮县。是岁惠王卒。子襄王立。明年,齐、魏会于徐州。《秦策》言魏为逢泽之遇,齐大公闻之,举兵伐魏。梁王身抱质执璧,请为陈侯臣。《史记·孟尝君列传》言:田婴使于韩、魏,韩、魏服于齐,乃有东阿之盟。盖自马陵之战以来,齐已执东方耳矣。徐州之会,《世家》及《表》皆云相王。《魏世家》又云:追尊父惠王为王。而《田敬仲世家》,于桂陵战后,又云:“于是齐最强于诸侯,自称为王,以令天下。”则虽交有称王之名,梁实非齐敌也。三十七年(前332),入战国后百四十九年。齐与魏伐赵,赵决河水灌齐、魏兵,兵乃罢。盖是时赵反不服齐,然亦未足为齐之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