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历史—— “君子死,冠不免”
要了解子路行为的意义,必须回溯蒯聩出亡的原因。蒯聩的父亲是卫灵公,身边有个宠妾是那个时代有名的大美女,叫作“南子”。南子和宋阳私通,搞得除了卫灵公不知道(或不愿知道)外,举国皆知。蒯聩愤而计划诛杀南子,却失败了,惹得卫灵公大怒,因而出亡。
南子也曾出现在《论语》中。《论语·雍也》说:“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那是孔子初到卫国时,南子召见孔子,孔子就去和这位大美女见了面。子路对这件事情表达了强烈的不满。子路的不满,可能有两个原因。一个是通俗的解释,就是对老师竟然那么容易受美色诱惑,急急地去见美女感到意外。老师不是还感慨“未见好德如好色者”吗?为什么遇到了南子,自己也露出了“好色”的一面呢?
不过衡量当时孔子带领弟子到卫国的情况,其实还有另一个可能。子路反对的,是孔子去见当时以美色控制了卫灵公,在卫国政治上足以呼风唤雨的南子。难道老师也依从现实,要用“走后门”的方式取得在卫国的影响力,这样可以吗?
孔子对于子路的批评反应强烈。他脱口而出的话,用现代语言来比拟的话,接近于:“如果我真的是像你想的那样,让天打雷劈把我打死算了!”而且还激动地讲了两次。
南子是卫国之乱的开端。蒯聩出亡后,先是形成了和自己父亲卫灵公的对抗,接下来,卫灵公死后,由蒯聩的儿子继位。蒯聩不接受这样的安排,硬要打回卫国来,又变成了另一种难看的父子之争。
这些当然都是明显违礼的行为。一个人不顾礼中最根本的规范,得罪自己的父亲,又和自己的儿子反目成仇,为了和儿子争被父亲夺走的权力,还去绑架自己的外甥,那就是子路眼中看到的蒯聩。换句话说,子路会在他面前说那么强硬、过激的话,与其说为了救孔悝,毋宁是为了发泄内心无法掩饰的鄙夷。他深深地瞧不起蒯聩,宁死也不愿意对蒯聩敷衍一句话。
甚至到了生死关头,子路都不忘表现他和蒯聩之间最根本的差异。他坚持守礼到最后一刻,依照礼,作为一个士,死时一定要整好仪容,戴好帽子,简直是含笑地轻蔑蒯聩:就算你能派人杀了我,还是改变不了你卑劣违礼的事实。在这件事上,我依旧比你高尚得多,依旧鄙视你。
子路临终时的嘲弄,一定把蒯聩激疯了。蒯聩气得在子路死后,还发泄地将他的尸体剁成了肉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