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历史—— 孔子的家世背景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08-11 属于: 百家争鸣

了解孔子,有一份必须小心应用的材料,就是《史记·孔子世家》。后世传统上经常直接将《孔子世家》中的说法当作史实,只以太史公迁的这篇文章来认识孔子。司马迁是个了不起的史家,而且极度尊崇孔子,特别将孔子的生平列入“世家”,而不放进“列传”里,给了孔子一个基于历史评断的贵族身份。然而,别忘了,司马迁的时代,比孔子晚了四五百年,而且当他写《孔子世家》时,他所处的是汉朝重新诠释儒家,以现实需要重新认识孔子的环境。司马迁不可能脱离这样的背景来认识孔子,呈现孔子。

要尽量接近孔子的原貌,我们必须尽量挖掘最接近孔子时代的材料。从材料的可信度上看,由孔子弟子在他去世后不久就编撰的《论语》,无疑排名最前,然后就是《左传》。产生于孔子时代的这两部作品,形成了一个标准,供我们用来比对时代较晚的史料。如果不抵触《论语》《左传》,我们可以斟酌,纳入考虑;但若是和《论语》《左传》明显抵触的话,那一定优先相信《论语》和《左传》。

《史记·孔子世家》中记录,孔子的先世是殷人之后。他的家世可以追溯到周出“三监之乱”后,周公将一部分“殷遗民”移走,去成立“宋”,交由商纣王的儿子微子启来统领。微子启开国后,传了五世到宋愍公,愍公死后传位给弟弟炀公。但不久之后,惽公的二儿子杀了叔叔炀公,自立为国君,就是宋厉公。

看到这样的名字,宋“厉”公,我们就知道这人有问题。在历史上留下的这些称号,都是谥号,这又是周公制定,对于后世产生巨大影响的制度。谥号的基本原则,就是由后来的人评定前人的功过,并永远记录下来。宋厉公活着的时候,不会知道我们今天会用这个名字称呼他,那是他死后,失去所有控制权力之后,活着的人给他的名字。这个名字,是依照他生前统治的风格、所作所为、他的成就与失败,综合评断产生的。

谥号对于中国的掌权者来说是一个提醒,也是一个永远挥之不去的阴影。它提醒他们,不管你的现实权力有多大,偏偏就有一件事不在你的控制范围之内,那就是后人如何记得你。甚至后人将用什么名字记得你,都不是你能决定的。你活着的时候很了不起,大家都怕你,都不敢忤逆你,然而你死了,在你无能为力时,后人会给你一个评断,永远骂你。

在谥号的系统中,“厉”字就是骂人的,表示这是个乱来的国君。从宋炀公到宋厉公的变乱过程中,有一个人的身份很尴尬,那就是宋愍公的长子弗父何。如果宋愍公不是选择将国君之位传给弟弟,那就应该是长子弗父何继位才对。后来厉公杀了炀公,做了个样子,请哥哥弗父何来当国君,弗父何不敢接受,于是厉公就不客气地即位了。

这时弗父何怎么办?他是国君的大哥,从宗法原则上,比厉公更有资格当国君。他才是“大宗”,厉公是“小宗”。厉公继承了愍公的“大宗”之后,就任命弗父何为“世卿”,也就是另立一宗,让他们世世代代传下去。传到了孔父嘉而“赐族赐姓”,让他们这宗有了自己的国,有自己的“姓”,于是从此之后,“孔”就变成了他们的姓。

孔父嘉晚年时,和宋的另一个世卿、当时的权臣华父督起了严重冲突,竟然被华父督给杀了。从此,孔家在宋的处境每况愈下,到了孔父嘉的曾孙孔防叔,就在宋待不下去了,出亡到鲁,从此定居在鲁。

孔家在宋是世卿,但到了鲁之后,就降为一般的大夫。他们没有了世袭的爵禄,只能在鲁朝廷中贡献所能,换取俸禄。其地位与待遇没有保障,就一代代往下降。

孔防叔是孔子的曾祖父,孔子是由宋迁鲁的第四代。他们家,正是封建制度动摇过程中的见证者、受害者。宋国由“殷遗民”建国,所以在政治体系上保留了商人兄终弟及的传统,没有完全接受周人父死子继的嫡长子继承制。这种兄终弟及的做法,和封建宗法的“大小宗制”安排,有根本的冲突,结果就酿成了孔子先世弗父何的尴尬处境,也开始了他们这宗的下降。

下降为世卿,至少还有世袭爵禄,然而随着宗法约束进一步松动,又有了世卿侵夺世卿的情况。孔家又在其间受害,以致失去了在宋的世卿地位与世袭爵禄,远赴鲁,再降为大夫。

随着世代繁衍,宗法的成员开枝散叶,不可能每个人都有封地,都有爵禄,于是具备贵族血统但分不到太多贵族待遇的“士”也就越来越多。寄人篱下的孔家,到孔子这一代,就下降到只剩下“士”的身份了。

“士”分文、武。“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武士负责的是“戎”,也就是打仗时提供战斗服务;文士则负责“祀”,也就是出现在各式各样的礼仪中,协助礼仪的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