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历史—— 老在庄前还是庄在老前?
回到一开头,对于《老子》成书年代的讨论。为什么要先说明“庄在老前”,《庄子》成书早于《老子》的考据看法?因为如何断《老子》的时代,对于我们了解《老子》太重要了!
除第31章之外,《老子》中少有关于战争的内容,加上过去将年代断在和孔子大约同时的春秋时期,人们就自然地假定老子和孔子一样,是在讨论、规范普遍的处世法则及治国道理。忽略了老子面对、因应战国乱世,用“无为”来对治那个局势的用心,轻易地将老子的观念运用在正常、太平社会中,就变成一套不折不扣的“反智”“反文化”的政治哲学了。
纯粹从统治上看,君王最容易接受的,不幸的是往往也真的最有效的《老子》信条,是维持人民“无知无欲”,在统治上最有利、最方便。后来的历史发展很清楚:帝国形成的过程中,《老子》被和讲究全面权术的《韩非子》连在一起。汉武帝时,司马迁写的仍然是《老子韩非列传》。汉朝思想中,“老子”和“黄帝”摆在一起成为“黄老”,强调“无为清静”,那是帝王家的统治指导原则,与一般人无关。要到汉末大乱,社会解纽,魏晋以降,《老子》才改而和《庄子》结合,成为“老庄”。
“庄在老前”,时代弄对了,我们就明白,老子的时代比庄子的时代更严峻,征战杀伐延续得更久了,国与国的你死我活局面更僵硬了。老子就是在这样的时代,提出了非常状态下的非常说法。他的时代,不仅周朝礼制早已彻底崩坏,而且似乎除了以武力兼并分出输赢之外,没有其他可信可行的规则。老子没有要为未来设计一套可长可久的文明方案,而是要对应眼前,说服君王停止积极争夺,转而用减法、“无为”来行使权力,如此至少能够降低变乱,给人一点通往平静的亮光。
《老子》学说有其现实性。从这种现实性上理解《老子》,一方面我们对书中内容及这位作者,会有更深的同情;另一方面我们也就能避免将老子说的一些道理无限上纲,当作处理人事、处理权力的最高指导原则。没办法,这是我的价值偏见,我总认为真要用《老子》的学说来组织社会、运作权力,那必然是文明的灾难。恢复其历史背景,还原第31章的现实考虑,明白了他对当时现实问题的智慧,我们可以有更好的自我选择和判断,拿老子的时代和我们自己的时代参照对应,有所信有所不信,有所遵循有所扬弃。
《老子》并没有立即说服战国君王,这套学说确实发挥作用,要再等上百年,等到秦国将武力征伐原则发挥到极致,统一六国,然后又有秦末再乱,一直到汉初,社会、人民迫切需要休息,汉朝皇帝相信了“黄老”,部分实现了“无为政治”,终于结束几百年的残酷动荡,才奠定了汉朝的统治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