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历史—— 为什么春秋时代有那么多自杀的故事?
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克姆(又译为涂尔干、迪尔凯姆)在1897年出版了一部重要的著作,标题简单到只有一个单词——Le Suicide,直译就是“自杀”,现在通行的译名是“论自杀”。这是西方社会学的重要奠基之作。自杀看起来是一个极端自我的决定,不顾任何其他人,断绝了所有自我以外的考虑,终结自己的生命。然而迪尔克姆却用清楚的资料、明晰的论理显示,自杀有其社会因素。社会中的集体控制越强,像天主教国家,人相对而言不会自杀;相对地,像基督新教那样强调个人责任,集体组织没有那么严密的社会,自杀现象就比较多、比较普遍。原来,连自杀都是“社会现象”,或说,连自杀都有社会学式的解释!
将迪尔克姆的研究放在心上,检验中国史料,我们就会发现过去视之为平常的一些情况,恐怕值得我们做更细心的探究。为什么春秋时代留下了那么多自杀的故事?那个时代不只是有那么多人自杀,而且他们都是以我们今天很难理解的理由自杀的!
这就是一种重读历史的角度,和一般四平八稳、被许多人接受,并反复传抄的中国历史角度很不一样。大家已经熟悉的中国历史,实在不需要我再多加重复,我希望在书中能提供的,是在这些既有的基础上,多加一点不一样的看法,尝试探求出一些不一样的意义。不需要再给很多年代、人名给大家去记忆,而是将注意力放在探究历史如何发生以及为何发生上。
过去学习中国历史的方式,习惯强调中国的同一性,也就是依循着一种求同而不求异的原则来看历史。比喻来说,如果历史的总体是一大池子的小球,我们过去的方式是一开始就认定了,橘色的球才是重要的,我们要做的事就是将橘色的球给拣出来。于是你眼中看的,都是橘色的球,根本不会注意到那一大池子里,除了橘色之外,还有哪些其他颜色的小球。
过去中国历史知识的建构法,通常就是如此。看到了相似的现象就选进来,编组进历史的叙述里,相异的就放在外面不管它。在这套书里,我也会试着逆转这种态度,改用“求异”的眼光找出过去几百年被忽视的现象,突显出来让大家看到:这也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加上了这样的部分,我们原先对中国历史的认识,不得不有所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