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历史—— 铸铁技术的提高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08-11 属于: 百家争鸣

战国时代,有了农业土地知识的发展,所以人们在《禹贡》与《职方》中分析各州土地好坏性质,并予以评分排比,此其一。

第二,农业工具也有了快速的、革命性的进步。最重要的,是铁器开始系统地运用在农业生产上了。前面提过,中国有辉煌的铜器时代,然而受到特殊的历史条件影响,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大部分用在礼仪上,少量用在打仗上,几乎没有出现青铜农具。青铜铸造技术发达时,农业生产却还停留在以磨制石器为主的状态。贵族主导的社会中,青铜器用在“祀”与“戎”的“国之大事”上,在这些贵族眼中,农业没有那么重要,不会将贵重且带有神圣意义的青铜用在农业生产上。

铁器铸造技术成熟,才带来了中国古代农具的飞跃性改变。而促成铁器铸造进步的飞跃性因素,则是鼓风炉的发明与运用。老子》中说:“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橐龠”指的就是风箱。这句话是《老子》的作者绝对不可能和孔子同时期活动的重要证据,因为孔子的时代还没有“橐龠”,还没有发明带有风箱的鼓风炉。

鼓风炉的作用在于灌入大量氧气,使得激烈的氧化作用产生高温。高温能够将矿石中的铁熔解出来。铁矿的存在、分布,远比铜矿来得普遍,能够制造出足以熔铁的高温,丰富的铁就能够用来制造大量的器具。不同于青铜的稀有性,铁够多够普遍,就能拿来铸造农具了。

铁器的铸造量在春秋末期快速增长,各地纷纷出现了铁器铸造中心,也就产生了铁器铸造技术上的高度竞争与互相影响。吴国以铸剑著称,他们铸出来的剑,在硬度上介乎“铁”和“钢”之间。

《吴越春秋》中记载铸剑时动用了三百童男童女,就是负责鼓风的。找“童男童女”鼓风,是取其纯粹性,当然没有实际作用,关键在“三百”,展现了铸剑需要庞大人力进行鼓风,从而使炉中温度得以维持得很高。

在战国文献中,“白刃”二字成了常用词。将铁的硬度炼到近乎钢的水平,所谓的“白刃”才会出现。用鼓风炉提高冶铁温度,这一技术产生的最大影响不在铸剑,而在铸造出大量铁制农具。依照《山海经》中的说法,中国有3690座铁矿,就算打个折扣,那数量依然很惊人。

要铸铁除了挖矿取出含铁的矿石之外,还需要能产生高温的燃料。战国时期另外一项重要的变化,也就是《孟子》书中描述的“童山濯濯”,原本长满树的山上现在空荡荡、光秃秃一片了。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旦旦而伐之”,冶铁需要树木作为燃料,需求大增,不得不大量砍伐山林。

山林原本是国君、贵族的保留地,人民禁止入内。但在包括冶铁在内的燃料需求刺激下,战国时期的山林很难再保留为禁地了。像梁惠王就将山林赐给了人民,但那不是因为他好心、善待人民,而是挡不住人民了。开放山林后常见的配套做法就是征税——要来砍可以,但要缴纳一定的费用,从而有了越来越复杂的国家财政运作,进来的多、出去的更多,怎么进、怎么出都要有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