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历史—— 战国时代不同的情感氛围
前面提过,横亘于我们和春秋时期历史之间的一道障碍,是那个时代的人对于更高原则的强烈信仰,忠于原则的强大信念甚至超越了求生的本能。这样的信仰信念,必然和封建制度、封建下的贵族教育有关。封建制度的瓦解、贵族教育的高度变形,也必然动摇了这样的心态。
战国时期的孟子仍然对人自我控制、自我完成、自我完善其角色,有着乐观的期待。这是他的性善论主张的基础。他相信人可以认知本性,做好本性赋予你的道德角色。然而到了比孟子稍晚的荀子,以及那个时代气势越来越高涨的法家这里,他们在这方面的看法就不再如此乐观了。他们看到的是人性的失败,是人性发挥所带来的灾难。人们越来越难找到人的高贵性,越来越少见人的自我信念所带来的高贵行为。荀子和法家的性恶论主张便在这样的现实中产生了。
在这样的变化过程中,屈原及其作品也有其特殊的历史意义。屈原戏剧性地展现了那个时代的悲观、黑暗气氛。人是黑暗的,世界是注定要失败的,梦想和期待只会引来抑郁与悲愤。在这一点上,屈原的感性心情和荀子、法家的理性陈述是一体两面的。屈原被动、消极地指向光明希望的破灭,荀子、法家则积极拥抱不再抱持光明希望的新时代气氛,并以此为前提,试图创造出不一样的社会组织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