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历史—— 孟子的说话风格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08-11 属于: 百家争鸣

容我提醒各位读者,在历史脉络中孟子如何说(呈现道理的风格、形式)和他到底说了什么同样重要。战国时代是个雄辩时代,苏秦张仪那些纵横家当然是靠着一张善言雄辩的嘴,穿梭于各国“兴风作浪”的,但雄辩绝对不是纵横家的专利,雄辩甚至不是纵横家的发明。我们应该反过来看:一个传统信念快速瓦解的社会,迫切需要寻找新的处世原则,一时之间涌现了众多不同的主张,嘈杂纷乱地争着要说服迷惘困惑的世人。在那样的多元言论环境中,想要主张被听到,言说者需要掌握特殊的技巧;想要主张被接受,更需要特殊的技巧。

雄辩就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中产生的说话技巧。墨家早早意识到说话、论辩技巧的重要性,于是在他们的知识体系中有了《墨辩》,那是一套很讲究的说话、论辩方法论。进入战国时期,言论更加热闹混乱,进而出现了专门探索语言规则、玩弄论辩盲点的名家。说话,不再是一件本能、自然的事,而正式成为一门技术、一份本事。

纵横家是将这份技术、本事用在国与国外交策略上的人。与纵横家大约同时代的孟子、庄子,则将同样的技术、本事用来沟通、传递价值判断。庄子向一般人传递超越人世的广大精神宇宙,孟子的主要沟通对象则是国君,传递的价值信念是儒家的人道主义。

很可惜,传统上阅读《孟子》的方式没法让我们欣赏、领略到孟子的雄辩本领。《孟子》的精彩之处,不在于他提出的想法,而在于他如何在一个对儒家信念极为不利的环境下,坚持不懈地找到方法突显这套信念的优点,毫不让步地和其他更流行、更迎合君王心意的学说缠斗。

孟子是言语和信念上的斗士。他的信念很大一部分承袭自孔子,也就是承袭自孔子信奉的周代王官学传统。那绝非什么新鲜刺激的东西,相反,那是被当时许多人认定应该丢入时光垃圾桶的陈旧概念,但孟子以雄辩姿态将这些东西说得活泼灵动、强悍生猛,和别人提出的怪奇之论相比,丝毫不显疲态!

《孟子》和《荀子》形成鲜明的差异,不只是传统上认知的性善论和性恶论的差异而已,更重要的是文风,即说话方式的差异。孟子、荀子同属儒家,两人有许多同样的基本信念,两人的书中也说了许多类似的道理,然而不管再怎么类似、接近的道理,由孟子说来和由荀子说来,就是会带给我们很不一样的感受。

两部作品不是内容上的差异,而是风格乃至于人格的差异。孟子雄辩风格的形成一部分受时代影响。孟子出生于公元前372年,荀子出生于公元前313年,虽然只相去60年左右,但所处时代的气氛有了根本的变化。孟子的时代,仍然是百家争鸣、言论互激、一切处于未定的状态,从国君到小民,大家都焦虑地寻找解决现实战乱不安之道。到了荀子的时代,前面的长期多元激荡开始收束整合,荀子本身整合了儒家和法家,荀子的学生韩非更进一步整合了法家和道家

换句话说,孟子身在言论的战场上,强敌环伺,必须时刻紧绷精神不断战斗;到荀子时,战场已经得到初步清理,只剩下几个还站着的强者,不必拼得你死我活,强者们转而想着如何重整彼此关系,找出停战的办法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