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历史—— 荀子未成为儒家的典型代表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08-11 属于: 百家争鸣

由孟荀差异还原孟子思想的大纲,我们就能看见,孟子这种强调个人内在自主觉醒力量的看法,在中国传统中从来都不曾是真正的主流。宋明理学中有程朱派和陆王派之争,程朱派强调的“格物致知”是“学”,陆王派主张的则是“明心见性”。取径上,程朱派接近荀子,陆王派接近孟子,两派相持,势力较大的,明显是程朱派,而且程朱派还攻击陆王派“流于狂禅”,不是中国孔孟的正统,是受到佛教,尤其是禅宗影响的产物。

事实上,理学运动就是在佛教的刺激下产生的,程朱派说“性”、说“理”、说“气”,何尝不是从禅宗那里得了许多启发?程朱派攻击陆王派的理由,与其说显示了“儒”和“佛”的差异,还不如说反映了人们长期以来不了解孟子、不能接受孟子理论的态度。

从政治上看,孟子更是边缘。我们几乎找不到哪个皇帝是真正相信孟子学说,遵从、实践孟子政治理论的。虽然语言文字上都说“孔孟”,然而若细究其内容,我们找到最明确的,往往是荀子的主张、教导。性善的启发,明显没有外在教诲、训诫来得重要,当然,对必须统治庞大帝国的皇帝来说,借由学习让人民行为统一乖顺,也要比保护人民、让人民回归自我本心来得既容易又有利得多。

许多被视为中国文化精华的思想,传统上归于“孔孟”,实际上功劳应该追溯到荀子才对。同样,中国文化中许多被强烈批判攻击的缺点,传统上也习惯怪罪于“孔孟”,其实“孔孟”往往是替荀子背黑锅的。

明明是来自荀子的思想、学说,为什么后来都不提荀子的名字呢?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理由是:荀子去除了礼和法之间的决然界限,也就去除了原本儒家法家之间最清楚的区别。孔子、孟子的思想绝对不可能与法家混同。荀子的性恶论实质上将礼往法的方向推了一大步,也就使自己的立场朝当时日益壮大的法家靠近了一大步。

荀子教出了一个有名的学生,也就是后来在秦始皇统一六国时发挥了极大作用的李斯。荀子的思想还强烈地影响了一位同时代的论著者韩非。李斯、韩非都不属儒家,而是不折不扣的法家。从秦王政到秦始皇,从秦国秦朝,荀子的声望、地位一直很高。但也因为如此,秦灭亡之后,荀子的声望和地位也随着秦和法家的崩塌而快速崩落。

汉朝建立之后,统治者花了六十年的时间不断摸索统治的方式。这六十年,可以用太史公迁的一句话总结,就是“汉承秦弊”。这六十年里唯一不变的政治价值观是:秦朝是个鲜明的错误示范,如果秦朝不是那么糟、不是错得那么厉害,那也轮不到沛下无赖刘邦取得天下。汉朝新立,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检讨秦的错误,无论如何不能重蹈秦的覆辙。

汉文帝时形成的与民休息原则,就是在反思中产生的初步答案。秦之所以灭亡,是因为使民过度,人民受不了,纷纷揭竿而起。反其道而行,那就尽量不要扰动,尽量少使役人民。

汉武帝时终于建立起了汉朝自身的帝国统治法则,那是一套名为儒术实质上掺杂了许多阴阳概念的“天人感应论”,但既然名义上独尊儒术,那当然还是把孔子抬了出来。孔子一时间几乎被神化了,然而相对地,曾经和秦朝、法家有过密切关系的荀子,在这种气氛下就不可能沾光得到什么好名声、好地位。

汉朝以降,虽然荀子思想的影响极大极深,却因为和法家的历史纠缠,使得他无法在儒家传统中得到太多的肯定。荀子的影响作用和名声地位之间,一直有着很大的落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