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历史——三家分晋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08-11 属于: 百家争鸣


晋的第一个君主是唐叔虞。唐叔虞,姬姓,名虞,字子于,又称晋唐叔虞。他是周武王的第三子、周成王的弟弟,封于唐。周成王少年时曾拿着桐叶对他的弟弟叔虞有过封国的承诺,日后太史和周公都要求成王履行承诺,遂封叔虞于唐国,这就是“桐叶封弟”的出典。今存“三晋遗封”之匾。当时的唐国在河、汾之间,只是个方百里的中小国家。因为唐地界中有晋水,因此后来改其国号为晋。到了天圣年间(1023—1032),宋仁宗时又追封唐叔虞为汾东王,并为唐叔虞的生母邑姜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圣母殿。从此,在为纪念叔虞而建立的晋祠里形成以圣母殿为中心的主体建筑群,一直延续至今。

细说历史——三家分晋

“三晋遗封”之匾

在以后的日子里,晋国总的趋势是在不断发展,随着周王室权势的日益衰落,晋的发展和领土扩大也日益加速,到晋献公时,经过开国以来四百多年的经略,这个百里中小国已经成为堂堂的千里大国了。

晋献公到晋文公的几十年间,晋国军事力量大幅增长。在以前的数百年间,晋国长期只有一军。可是,到得晋献公十六年(前661),“晋献公作二军”(《史记·晋世家》)。晋献公亲自统帅上军,让儿子申生统帅下军。仅仅过了二十八年,也就是晋文公四年(前633)的时候,晋国就建立了三军,成为当时屈指可数的军事大国了。

晋国在军事大国的道路上不断迈进的过程,也是作为军人的卿大夫实施专权的过程。从公元前661年晋献公的“作二军”,到公元前453年的三家分晋,历时两百多年,晋国国君权力的下滑大致上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众多卿大夫专权的阶段。

公元前661年晋献公灭了耿、霍、魏三国。在这过程中,军事将领赵夙、毕万的功劳最大,于是献公“以为大夫”(《左传·闵公元年》),并将耿地封给了赵夙,将魏地封给了毕万。赵夙的先祖造父在周穆王时就因功被封在赵城(今山西洪洞),以邑为氏。毕万这次被封后也以魏为氏。在早一些时候,与周同姓的韩氏也被封于韩原。这就是后来韩、赵、魏三大势力的初始。

细说历史——三家分晋

晋祠——圣母殿和沼飞梁(宋)

另一大股卿大夫势力源自晋公子重耳。公元前655年晋公子重耳出奔,相随的有所谓“五贤士”:赵衰(赵夙的儿子)、狐偃咎犯(晋文公的舅父)、贾佗、先轸、魏武子(毕万的孙子)。重耳出奔时已经四十三岁,二十年后归国当政时已六十二岁,一路风尘,靠的全是这“五贤士”和二十多名从者。回国当政后,就“赏从亡及功臣,大者封邑,小者尊爵”(《史记·晋世家》),这样狐氏、赵氏、魏氏、胥氏、先氏等族崛起了。

另外还有一些在军中世代掌军权的大族,如郤(xì)氏等。

在晋的诸多卿大夫中,赵衰是一个有头脑的人物,也颇受到晋文公的器重。晋文公初即位,赵衰就给他出主意,认为“方今尊王,晋之资也”,坚决主张“尊周”。因为尊周,“周襄王赐晋河内阳樊之地”,因为倡导尊周,赵衰被命为卿,后来晋文公“以原地封赵衰”。赵衰这样做,于国于家兼而得利了。

细说历史——三家分晋

唐叔虞像(元代)

自建立三军后,谁掌握了中军,谁就意味着掌权。原先的规矩是国君掌中军的,可是此时是谁有军权谁说了算,因此中军也就成了卿大夫手中的玩物。公元前633年,以郤谷统帅中军,这样郤氏就掌了朝中大权。不料第二年郤谷就去世了,以先轸统帅中军,先氏就掌权。到公元前621年,赵盾(赵衰的儿子,赵夙的孙子)统帅中军,赵氏掌权后实行一家专政,驱逐狐氏,杀死不听话的晋灵公,另立晋成公,太史在史书上有“赵盾弑其君”的记录。这为后来晋国的内乱藏下了伏笔。当时整个晋国闹得个跳,整个国家不得安宁。赵盾还让自己的弟弟担任卿大夫,而之前掌管公族及卿大夫子弟事务的公族大夫一般只由公族同姓之人担当,这样原先的诸侯族的大夫不存在了,而大量的是异姓大夫代为公族,晋公室的势力大为削弱了。

第二阶段是六卿掌权的阶段。

赵盾专权的时间长达一二十年,之后是荀氏(中行氏)、范氏(士氏)、栾氏、韩氏、知氏(中行氏的一支)、魏氏先后掌权。先氏、郤氏、栾氏在卿大夫的争权中先后灭亡。

细说历史——三家分晋

赵盾故里(东汾阳)

赵氏一度衰落,后来又再兴了。这就是“赵氏孤儿”的经典历史故事,它详尽、完整地记录在《史记·赵世家》中。故事是这样的:

晋景公三年(前597),大夫屠岸贾本来就是晋灵公的宠臣,对赵盾的弑君恨之入骨。晋成公死,晋景公即位以后,屠岸贾重新得到了重用,担任了操生杀大权的司寇。他在宫中宣布:“赵盾是弑灵公的元凶,现在他虽然死了,怎么可以让他的子孙在朝廷做官、享清福呢?我们应该诛讨他们。”屠岸贾不向国君请命,就带着诸将把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的满门都杀了,还杀了他们的族人。

赵朔的妻子是晋成公的姐姐,有孕在身,跑到宫里藏匿起来了。赵朔有个宾客叫公孙杵臼,他跟赵朔生前的好友程婴说:“主子死了,你怎么不殉难呢?”程婴回答说:“赵朔的妻子有孕在身,如果生下个男孩,我有责任将他抚养成人,现在我怎么能死呢?”过不多久,赵朔妻生下一个男孩,屠岸贾知道了,就到宫里搜索。赵妻把儿子藏在自己的裤裆里,祷告道:“赵的宗族如果注定要灭绝,你就哭叫;如果是天命不该绝灭,你就不出声。”搜索到身边时,婴儿竟然不出声,躲过了一劫。

这时,程婴跟公孙杵臼商量:“一劫躲过了,他们还会来搜第二、第三次,得想个办法,救这赵氏的孤儿。”公孙杵臼说:“我倒有一个办法,用别人家的孩子冒充赵氏孤儿,藏进山中,然后由你出面去告密。这样,他们必会杀我和那个假的赵氏孤儿。日后真正的赵氏孤儿由你抚养成人使赵氏后继有人。”程婴说:“怎么可以让你去死呢,让我去死吧!”公孙杵臼说:“死是容易的,日后抚养他成人更不易。就这样定了,不争了。”

于是,设法抱来一个孩子,给他穿上华丽的衣服,藏到了深山里。处理停当后,程婴就去“告密”,说赵氏孤儿被公孙杵臼藏到深山里去了。屠岸贾信以为真,问公孙杵臼孤儿是否是他藏的,这时公孙杵臼破口大骂程婴是“叛徒”。屠岸贾信以为真,杀了公孙杵臼和那个假孤儿。这时,程婴就抱着真正的“赵氏孤儿”出走了。二十年后,程婴向晋景公道出了真情,并将已经长大成人的赵武带到了国君面前。宫中诸将听了这一故事,个个义愤填膺,立将屠岸贾诛杀了。

这是个动人心魄的故事,在整部《史记》中这是司马迁用的篇幅最长、描述得最细致、投入了作者全部情感的历史真实故事。从赵盾的弑君,到大夫屠岸贾的杀灭赵盾一脉,再到程婴的抚孤,反过来再诛灭屠岸贾一族,从中可以看到晋国君权的极度下落,以及卿大夫之间夺权斗争的残酷血腥。这,就是历史的真实。

公元前514年,韩、赵、魏、范、中行、知氏六卿掌权,六卿诛祁氏舌氏,分其邑为十县。这样,卿大夫之间的斗争更集中,也更尖锐了。

第三阶段是三家分晋的阶段。

细说历史——三家分晋

《赵氏孤儿大报仇》(插图,佚名)

在走向“三家分晋”历程中,一些开明的贵族开始寻找法治之路。晋顷公十三年(前513),晋国的大夫赵鞅和荀寅率领军队在汝水边上筑城,向那里的晋国人征集了四百八十斤铁,用来铸造一个刑鼎,铸上范宣子制定的刑法。这显然是个大手笔,也是一个大进步。把成文法公开地告诉普通百姓,这对社会的文明进步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他们这样做也是为了赢得民众。这件事传到鲁国孔子听了大骂了一通,说明这位圣人在法制观念上还是比较滞后的。

为了赢得民众,六卿还在经济上进行了若干改革。原先在晋国有百步为亩的旧规,到春秋后期,一些卿大夫为了“讨好”民众纷纷改革旧亩制,比如,赵氏以二百四十步为亩,韩氏、魏氏以二百步为亩,知氏以一百八十步为亩,范氏、中行氏以一百六十步为亩,不同程度地让利于民,而让利最大的是韩、赵、魏,而且亩增大以后,像赵氏又没有增加新的赋税,对此民众当然会拍手称快。在国际事务中,这些卿大夫也尽力充当正面角色。晋定公十一年的时候,臭名昭著的鲁国阳突然来到了晋国,表示愿意投奔赵氏,“赵鞅简子舍之”,实际上是把他作为不受欢迎的人驱逐出国境了。这样做,为赵氏在国际上争得了好名声。当时就有人预测,晋国的政权将来可能会归之于赵,其次是魏和韩。

晋定公十五年(前497),赵鞅当政。赵、韩、魏、知四氏和中行氏、范氏兵戎相见,中行氏、范氏败走。四年后,与中行氏、范氏的斗争达到了白热化程度。应该说,赵鞅在政治上是聪明的,也是成熟的,在关键的决战时刻,他懂得动员民众。在决战前夕,他发表了这样的告示:

“范氏和中行氏违反天命,斩杀百姓,想要在晋国专权擅政,消灭自己的国君,这些都是不允许的。我这里明确公示:能帮我战胜敌人的,上大夫可得到县作为封邑,下大夫奖励一郡,士奖励十万亩土地,庶人、工、商者可以步入仕途,奴仆、隶役可以由此而获得自由,这些我都会和晋君一起考虑兑现,使大家的愿望得到满足……”

赵鞅的许诺是实实在在的,再结合他平时的所作所为,人们不由得不相信。民心向背是战争胜否的关键。战争一打响,人们纷纷倒向赵鞅一边,不久中行氏和范氏战败而逃往齐国,很快就被彻底消灭了。

细说历史——三家分晋

春秋赵卿鸟尊(赵孟墓出土)。学者认为是赵鞅之随葬青铜器。

公元前453年知伯专权,而且十分骄横。他想利用韩、魏与赵之间的某些矛盾而各个击破之,这个阴谋很快被识破了。三家联合起来,一举消灭了知氏,“尽并其地”(《史记·晋世家》)。到这个时候,“三家分晋”的局面实际上已经形成。此后,中国社会逐渐由春秋时期转而进入了战国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