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信的由来
没有文字时就有"书信"了,用的是采取结绳、刻符等方式。据考古发现,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彩陶器上已有刻画符号。我国的苗人,也用过刻符。
方亨咸《苗俗纪闻》说:"俗无文契,凡称贷交易,刻木为信,未尝有渝者。
木即常木,或一刻,或数刻,以多寡远近不同,刻而为二,各执一,如约时合之,若符节也。" 到先秦及秦汉,出现了手书、家书、尺犊(书信在一尺长的木牍上书写,故曰"尺犊")、手札、信函。但是这种手书、家书一开始多半是用生绢书写,故称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即为古人读信的写照。
今天的信,在古代称为书。魏陈琳《饮马长城窟行》写到了长城卒与家里妻子的通信,其中有"作书与内舍"、"报书往边地"的字句。"作书",即写信;"报书",即回信。直到明清时代,"书"才改叫"信"了。清代蒋士铨《岁暮到家》中写道:"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