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歌的由来
国歌是代表一个国家的歌曲。我国古代的历代王朝从来没有国歌。19世纪后期,因受西方国家影响,清朝的一些官吏开始提出要谱写国歌。出使英、法、俄国的大臣曾纪泽首先向朝廷上呈了"国乐"的草案,但没有得到朝廷的批准。在1895年新建陆军建军后,清政府制订了一首陆军军歌,于是,在海外需要演奏国歌时,就用这首军歌代替国歌。
1911年,腐败的清政府终于制定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首国歌。歌名为《巩金瓯》,歌词为:"巩金瓯,承天帱,民物欣凫藻,喜同胞,清时幸遭。真颐暤,帝国苍穹保,天高高,海滔滔。"这首清朝的国歌,竭力为腐朽的清王朝歌功颂德,粉饰太平,并祈祷濒临崩溃的清帝国"金瓯永保"。然而,没等它在全国传播,辛亥革命就爆发了。
1912年元旦,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后,蔡和森任部长的教育部立即为刚刚创立的共和国征集国歌。同年2月,临时政府的公报上刊出了由沈思孚作词、沈彭年谱曲的国歌拟稿。但是,反动势力的代表袁世凯随即篡夺了辛亥革命的果实。1915年5月,袁世凯政府的政事堂礼制馆把《中华雄踞天地间》定为国歌。当时的有识之士都认为这首歌的字里行间散发着袁世凯帝制自为的臭气,纷纷以拒唱来进行抵制。随着袁世凯皇帝梦的破灭,这首"洪宪"国歌,也就销声匿迹了。
1919年11月,为了制定新的国歌,北洋政府教育部成立了国歌研究会。据说,根据章太炎的建议,该会决定将相传上古时代舜所作的《卿云歌》配上乐曲作为国歌,于1922年1月由北洋政府和国务院公布通行。
1930年,国民党政府决定,在国歌未制定前以国民党党歌(1924年6月16日孙中山在黄埔军校开学典礼上的训词为歌词)代用。1936年以它暂代国歌,1943年作为正式国歌。
1949年9月27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前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未正式制定前,以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1978年因左的思想影响,对国歌歌词进行了修改。1982年12月4日,全国五届人大五次会议作出决定,恢复国歌原歌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