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相》诗词鉴赏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赏析】:
诸葛亮灵柩被杨仪等人护送到成都,依诸葛亮的临终遗愿,安葬于定山军。并封谥建庙,四时享祭。
唐肃宗乾元三年(公元760年)春杜甫刚到成都不久,就特地去瞻仰了武侯祠,写下了著名的七律《蜀相》。小说家选用这首诗设置在诸葛亮安葬建庙的情节后面,是因杜诗自祠庙写起,“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与小说情节自然接吻,文气贯通。武侯祠在唐以前是成都惟一的丞相祠堂,唐丞相武元衡及其僚佐裴度等曾立碑于此,在当时就已远近闻名了。李商隐也写下“荫成外江畔,老向惠陵东”的诗句,发人遐想当年古柏成林,葱葱郁郁,气象不凡,那就是武侯祠所在了。杜甫正是抓住这一具有典型特征的视觉特点,从远处写起,祠堂何在?古柏深处。何况古柏正直、天成、稳重的品质恰似诸葛亮的人格写照。近看,映阶草碧,隔叶鸟鸣。清幽肃穆,令人起敬。只是唐代的武侯祠早已不存在,历经沧桑,数代修葺。我们今天游览的祠地,大都是清代建筑物,只有像“三绝碑”才是唐代的文物。
瞻祠思人,临风结想。杜甫在这首诗中写下一联名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上句展示求贤情切,下句点明图报赤诚,君臣契合。“天下计”到“老臣心”即隆中对策到六出祁山,囊括了诸葛的一生,开其草创之宏图,济其艰困之大业,耿耿地捧出一颗老臣的心。诸葛亮手书遗表说:
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别无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也。
廉洁淡泊,至死尽忠。人格之美,感天动地。当杨仪将遗表呈上,“后主览毕,大哭”。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最后在“悠悠苍天,曷此其极”的长叹中,抱着对未竟事业的巨大遗憾,饮恨而逝。但这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却成为封建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的理想道德人格,并以巨大的精神力量激励后来者为尊重这种道德人格,为张扬这种道德人格而以身效法。杜甫正是崇尚这种道德人格的后来者。五百多年以后杜甫以诗对诸葛亮的哀悼和痛惜,就不仅仅是对一个人,而是对一切具有理想道德人格的历史人物的审美肯定。“长使英雄泪满襟”不仅是悲哀,而且是崇尚;不仅是痛悼,而且是激励。在诸葛亮偶像的后面,有诗人忧国忧民火热跳动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