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民渡江》诗词鉴赏
临难仁心存百姓,登舟挥泪动三军。
至今凭吊襄江口,父老犹然忆使君。
【赏析】:
曹操大军分兵八路逼近樊城,刘备被迫又从樊城撤退。临行有十余万民众愿意随行,日行十余里。众将劝说刘备:“今拥民众数万,日行十余里,似此几时得至江陵?倘曹兵到,如何迎敌?不如暂弃百姓,先行为上。”刘备哭着说:“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今人归我,奈何弃之?”坚持“拥着百姓,缓缓而行”。这首小诗就此事颂扬刘备仁义爱民之心。
“临难仁心存百姓,登舟挥泪动三军。”这联诗记述了刘备携民渡江的史实。刘备从新野撤到樊城,孤城仍然不可久守。只得令人遍告百姓,愿意随行的,便一同过江。两县之民,皆愿随同,扶老携幼,将男带女,滚滚渡河,两岸哭声不绝。刘备于船上望见,非常痛心,“为吾一人而使百姓遭此大难,吾何生哉!”几欲投江,军民闻之,莫不感动。诗的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刘备与民同难、甘苦与共精神的赞美之情,并且点破这种精神的实质是“仁心”。
刘备是《三国演义》鼎力塑造的“仁君”形象。他的“仁心”表现是多方面的,“三让徐州”的礼让,“接纳吕布”的宽容,“借兵相救”的信义,“不夺荆州”的仁德,“携民渡江”的爱民等等,刘备曾得意地对庞统说:“今与吾水火相敌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相反,事乃可成。若以小利而失信于天下,吾不忍也。”这正是刘备典型性格的内核,尽管外部表现在不同的境遇中、不同的场合下,有所侧重,变幻不一,但实质无不浸透着仁义的精神。早在孔子便提倡“仁”,并明确“仁”的最深刻、最精辟的一条是“爱人”。孟子继承孔子的思想,进而提出“仁政”主张,其中贯穿着一条重要原则:以民为本。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使民本思想进一步得以弘扬。在董仲舒看来,天意也是民意,君主要维护自己的统治,要顺从天意,体察民意,以民为政权的根基刘备深谙此道,他所说的“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便是儒家民本思想的体现。因此说:“临难仁心存百姓”不只是描述事实,更重要的是高扬儒家“爱民”的精神。
“至今凭吊襄江口,父老犹然忆使君。”这一联诗是从嘉靖本《三国演义》“襄阳官道兴兵日,行客犹然忆使君”改写的,改动的词句,突出了两点:一是把“襄阳官道”改为“至今凭吊”,加强了时序的扩延,“兴兵日”是当时的现实,“至今凭吊”说的历史的今天,岁月流逝,而人们对“仁君”刘备的崇敬和顶礼,不减当年,弥岁笃深,可见影响之深广。二是将“行客”改为“父老”,扩展了民众的范围,明确了阶层的内涵,体现了民众之所爱,与“仁心”的爱民思想呼应得更紧密。改写后的诗句更见其长,可见毛宗岗从点滴笔墨着眼,强化刘备“仁君”理想人格的感情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