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
广西市名。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位于广西东北部。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建城,为零陵郡始安县治。三国时为始安郡治。南朝梁天监六年(507)置桂州。大同六年(540)州治移于今桂林,开始成为桂北行政中枢。唐天宝初桂州为岭南道“五管”之一。宋代为广南西路治所。元代先后为广南西路宣抚司(宣慰司)、广西行中书省、静江府、静江路治所。明代为靖江王藩王府、广西地方三司(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及桂林府治所。南明永历皇帝两次驻跸于此。清代为广西巡抚衙门所在地和桂林府治。清末民初为广西军政府驻地。民国时期一度为孙中山非常大总统行辕和北伐军大本营驻地(1921.12~1922.4),再次为广西省会(1936.10~1949.10)。抗日战争时期设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是中共中央、中共南方局联结华东、华南及香港等地的重要枢纽,又是中共广西省工委机关所在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为广西直辖市。1998年地、市合并。
是岭南重要文化城市。有古遗址、古建筑、摩崖造像、石刻壁书、墓葬、纪念建筑、名人故居等文物古迹500多处,现有国家和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3处、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8处。宝积岩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和甑皮岩新石器洞穴文化遗址,是华南地区史前文化的珍贵遗产。建于秦代的灵渠,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兴安秦城是秦戍五岭的见证。佛教文化兴盛,所存2000余件摩崖石刻,大多与佛教文化有关。始建于隋代的开元寺遗址,唐代的千山观、庆林观、栖霞寺、云峰寺、木龙古塔、舍利塔等古遗址和古建筑,叠彩山风洞、西山、伏波山还珠洞、骝马山等处摩崖造像及隐山观音童子像、西山李实造像等,反映唐宋佛教文化的深厚积淀和浓郁的南方特色。宋代古城墙,明代王城、王陵及石雕,保存了古代建筑风貌。明清石刻、壁书、牌坊等遍布山水间。历代文人以桂林为对象的山水诗词近5000首,散文游记等近200万字,名胜楹联约1000副,神话传说数百个,书法绘画不计其数。独具魅力的山水文化,使桂林获得“看山如观画,游山如读史”之评赞。桂剧、彩调剧、文场、零零落、渔鼓及民间傩戏等反映群众文化的丰富多彩。抗日战争中,大批进步文化人士和文化单位云集桂林,使之成为当时中国重要的抗战文化中心之一,史称“桂林文化城”。历代,文化名人辈出,产生了广西第一个状元赵观文和清代的陈继昌、龙启瑞、张建勋、刘福姚等5名状元及数百名进士。陈继昌“三元及第”扬名岭南,其祖父陈宏谋官至东阁大学士兼工部尚书,被誉为“岭表儒宗”。文人、学者数以百计,其佼佼者有唐代曹邺、曾唐,明代包裕、张鸣凤,清代王鹏运、况周颐、朱依真、龙启瑞、朱琦、吕璜、唐景崧等。画坛名家有石涛、周位庚、李熙垣一门、李秉绶一门、罗存理一门等。民国时期,涌现了马君武、白鹏飞、梁漱溟等一批蜚声全国学术界的名流学者。全市处于岩溶盆地,拥有世界最典型的喀斯特峰林地貌及非岩溶地貌形成的奇特的自然风光,以山奇、水秀、洞异、石美著称。漓江穿城而过,以漓江为轴线、以桂林市区和阳朔为主体的山水游览始于南朝,兴于唐宋,盛于明清。宋代广南西路提点刑狱王正功于嘉泰元年(1201)作诗“桂林山水甲天下,玉碧萝青意可参”,题刻于独秀峰读书岩后,桂林山水成了世人心目中的仙境。1985年被确定为中国重点风景游览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