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文化概述
一、岭南文化的涵义、本质和特征
“岭南”在历史文献上,主要有3种含义。第一,地区名。岭南亦称岭表、岭外,指五岭以南地区。第二,道名。唐贞观十道、开元十五道之一,因在五岭之南得名。第三,唐方镇名。开元二十一年(733)置岭南五府经略讨击使,为玄宗时边防十节度经略使之一。至德元年(756)升为岭南节度使。本书讲的岭南是一个地域性概念,是在第一种含义上使用的概念。岭南作为地域性概念包括今广东省、海南省、香港、澳门和广西大部分地区。
岭南文化是岭南人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总和,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秦晋文化、齐鲁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等一样,都是中华民族文化中别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岭南文化是一种原生型、多元性、感性化、非正统的世俗文化。这种文化的本质是由岭南地区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决定的。它体现了岭南地区经济社会鲜明的时代性、广泛的人民性、普遍的实践性和深刻的现实性。岭南文化不是一般的世俗文化,而是充满岭南特色的世俗文化。
岭南文化是一种原生型的世俗文化。它是在岭南这块土地上由岭南人创造的;尽管它在发展过程中受到别的地域文化,特别是中原文化的影响。自秦汉之后,它逐步与中原文化融合,但它始终保持自己的特色。它有自己的土壤,有自己的深根,自成体系,相对独立,富有特色。
岭南文化是一种多元性的世俗文化。由于岭南特殊的地理和人文环境,岭南文化常与中原文化和外来文化发生碰撞和交融,具有开放性、兼容性,形成多种文化并存的局面。在今天,它的构成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现代文化,这是一种主体文化。此外,还有古越族的遗风、汉文化的传统、外来的西方文化以及港澳文化、特区文化、华侨华人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等一系列文化。在中国,文化的多元性再也没有岭南文化那样明显,那样丰富。
岭南文化是一种感性化的世俗文化。它没有北方文化那么多理论抽象,而非常重视感觉经验。它重感性,重直观。人们往往用感觉经验和实惠心理来代替科学抽象,因而思辨性、理论性和历史感不够强;但真实,生动,易变,敏捷,明快,洒脱,通俗,顺任自然,富有个性,具有强大生命力。这种感性化文化并不排除思辨抽象,但就其总体而言没有超出感性型的类型。
岭南文化是一种非正统的世俗文化。在古代,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在北方,北方的传统文化成为正统文化,而岭南文化是一种非正统的边域文化。这种远离政治中心的非正统特点,使岭南文化对儒家文化具有较大的疏离性和独立性,较少受到儒家经典的规范,易于形成反传统的思想,具有较大的自由度和容纳力,更容易吸纳和兼容外来文化的精髓。
岭南文化的基本特征是岭南文化的外部显著特点,是岭南文化质的规定性的外在显现。岭南文化既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在中华民族文化中显示出自己独特的风采。
第一,岭南文化的重商性。中国传统文化在经济领域具有重农抑商的倾向。但在岭南,这种价值观念并无突出反映。历史上,岭南,特别是珠江三角洲,是一个商业贸易比较发达的地区。西汉时期徐闻、合浦是重要的海外贸易海港。广州是中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重要对外通商口岸之一,也一直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到唐代成为世界著名商埠之一,宋代与5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通商关系,元代与150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天下富商聚焉”,商品经济比较发达。岭南这种商业性的市井社会,深深影响和制约着岭南文化的发展。岭南文化的商业精神不仅弥漫于市民的日常生活中,而且往往制约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目标。岭南文化这种重商的传统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得到了进一步的继承和发扬。
第二,岭南文化的开放性。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岭南文化很早就与其他外来文化发生碰撞与交融,形成一种开放的文化心态。岭南民间很早就形成“习于水斗,便于用舟”的风俗文化。人们习于“海外拓展,甚至浮家泛宅,远涉重洋”,“有海国超迈之意量”。到了清代,世界各地无不有粤人足迹。因而海外流传着这么一句话:“The sun never sets on the Cantonese community(太阳永远普照着粤人社会)”。当今海外华侨华人有3000多万,而粤人占了2000多万。岭南人不仅善于出国谋生,对外拓展,而且乐于吸收、容纳外国人入境定居,吸收外国文化。岭南不仅从海外引进了许多农产品,而且引进了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广义,包括天主教等)。鸦片战争后,面对西学东渐,大量西方科学知识的传入,岭南人同样以开放心态加以吸收兼容。以洪秀全、洪仁玕、郑观应、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人为代表的岭南近代思想家主动接纳西方的先进思想文化,并率先在岭南揭开了中国近代革命运动,特别是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岭南更加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前沿阵地。
第三,岭南文化的兼容性。兼收并蓄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特征。无论对内还是对外,岭南文化都呈现出一种兼容的常态。它对内敢于和善于吸收其他地域文化,对外敢于和善于与海外文化交流、碰撞、兼容。早在唐代,基督教(当时称景教)文化、阿拉伯文化、波斯文化就与本土文化和平共处。近代,西方文化、日本文化在岭南蓬勃发展。及至现代,马克思主义、西方现代科学技术在岭南开花结果。岭南文化不仅同各样异质文化共存共生、和平共处、共同发展,而且敢于和善于同异质文化进行直接的文化嫁接,拿来为我所用。广州人的日常用语就直接吸纳了许多外来的词汇,“打球”说成“打波”,“老板”说成“波士”,小商店说成“士多”,尺寸叫“塞士”,“好开心”说成“好happy”,“低级”叫“低卡士”……就是对待对立的异质文化,岭南文化也采取一种宽容的态度,高度文明的科学技术与极端落后的封建迷信在许多家庭和市民身上同时并存,相安无事,体现了开阔的胸怀、博大的气魄。
第四,岭南文化的创新性。岭南文化敢于超越传统,超越常规,超越现实。它常常以远离甚至背离传统和现实的定势去吸收其他文化的精华,创造新的文化。这种进取、创新的意识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各个层面都体现出来。岭南在水稻种植、水果栽培以及“广绣”、“广钟”、“广铁”、“广药”、“广雕”等方面都有许多发明和创造。饮食、服饰、建筑享誉海外。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宗教、语言、民俗等领域有许多创新。慧能创立的禅宗顿教,对中国佛教和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陈献章突破朱学的藩篱,开创了独树一帜的“江门学派”。朱次琦、陈澧开近代先河的务本创新思想,开创了岭南一代新学风。特别在近代,岭南成为中国思想文化的中心,涌现出洪秀全、洪仁玕、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一大批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开放以来,岭南一马当先,继续发扬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奋勇前进。
第五,岭南文化的务实性。中原传统文化有较多超世俗的非实利的精神规范,追求内心平衡与满足,着重精神境界的价值,轻物质利益的追求,道德规范成为生活最高评价标准和价值取向;而岭南文化则具有浓厚的世俗性和实用性,比较重实际、重实利、重实惠。岭南文化这种较强的现实取向和唯实精神是由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决定的。岭南自古以沼泽瘴气著称,多密林水泽,气候炎热多雨,台风时常肆虐,猛兽病毒多,生存环境比较恶劣,古越人第一要务就是学会顽强生存的本领。这种生存环境孕育出现实取向的思维方式和务实的人文精神。慧能主张众生平等和自心即净、自心即佛的理论,全面肯定现实日常事物,使平民百姓的日常的、平庸的、繁杂的生活与行为获得价值论的意义。陈献章倡导“以自然为宗”的“自得”之学,经他弟子湛若水的发扬延伸,形成独具一格、注重日常感性、不为教条束缚的学风。朱次琦提倡经世致用,反对脱离实际,“明理以处事”,“不为无用之空谈高论”。改革开放以来,岭南文化的这种务实精神又有新的发展。
此外,还有多元性等特点。
二、岭南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发展阶段
岭南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珠江同黄河、长江一样,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岭南的人类祖先。广西百色石器的发现,说明早在数十万年前,岭南人的先祖就栖息、劳作、繁衍在岭南大地上。以后又发现一系列岭南石器遗址和古人化石,其中1958年,在广东曲江县马坝镇,发现一个中年男性的头骨化石,被定为“马坝人”。“马坝人”是迄今为止考古发现的岭南人类最早的祖先。“马坝人”的头骨比北京猿人薄,前额比北京猿人高。经鉴定,“马坝人”在头骨和智力方面较北京猿人进步,属于早期智人的类型。距今数十万年左右,百色石斧等石器和马坝人等古人化石被发现,说明岭南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原始社会的原始群时代。
距今约五六万年前,中国“早期智人”演进到了“晚期智人”阶段。
在岭南地区考古发现的“晚期智人”,有1958年在广西发现的“柳江人”、1960年发现的广西“灵山人”、1978年发现的广东封开“垌中岩人”。“柳江人”面部低矮、塌鼻梁、颧骨较高、下巴微突,与现代人接近,他们已经能够制造和使用粗糙的石器。在“灵山人”所居住的洞穴里发现有灰烬等大量用火烧过的遗物和用火痕迹,说明当时人已普遍用火。“垌中岩人”的特征与“柳江人”相似。以后,岭南从旧石器时代演化为新石器时代并逐步进入人类原始文明的历史阶段。岭南的人类原始文明遗存说明,虽然较中原地区而言,岭南无论是在文化水平上,还是在社会发展方面,都要落后许多;但岭南的早期先人毕竟开创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岭南远古文明,它是岭南文化的源头和起点。
岭南历史的发生、发展虽然不像中原等比较早开化地区那样灿烂夺目,但它也有自己的长处和特色。
第一,历史悠久。史料说明,岭南历史可以上溯到原始社会的原始群时代。远在数十万年前,岭南先人就与其他地区的先人一起共同创造着中华民族的早期历史。
第二,古代岭南进化、发展比较缓慢。古代岭南民族部落及其创造的文化,同黄河、长江流域的氏族部落相比,落后了很多年。说明古代岭南比较落后。
第三,由于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原因,古代岭南的进化和发展相对独立,自成体系,呈现出一个比较单纯、自然的历史发展过程。
岭南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大约经历了5个发展阶段,即原始文化期、百越文化圈期、汉越文化融合期、中西文化碰撞期和走向现代化时期。
原始文化时期。距今约1万年至三四千年左右,是岭南地区从蒙昧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过渡阶段。从广东阳江独石仔和封开黄岩洞等遗址的考古发现来看,岭南地区此时尚未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保持了一种单一的文化渐进过程。在岭南地区西樵山文化、贝丘文化、石峡文化等新石器时代遗存中发现的石器、陶器和墓葬表明,原始岭南文化的主体是岭南的土著越族文化。由此可见,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地理环境的影响,在原始时期,岭南与中国其他地域文化之间的文化传播和交流十分微弱,在早期还没有发现外来文化对岭南产生影响的痕迹。到了原始社会后期,才有一些接受外来文化影响的事实和传说,但这种影响十分有限,只是初步与岭南相邻近的荆楚文化及吴越文化发生过非常不全面的接触。原始的岭南文化是在岭南的土地上独立发展起来的,完全属于岭南的原生型文化,表现出十分鲜明的地域特色。
百越文化圈期。岭南文化的百越文化圈期大体从西周初年至战国晚期岭南使用青铜器的时代。此期的典型器物是青铜器、几何印纹陶和干栏建筑。先秦岭南土著居民的族属在历史上与古越族有关,属于江南地区百越的一支。由于族属和地域的关系,岭南越族在文化方面与百越族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特别是从周代开始,由于百越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越人内部文化交流逐渐加强,百越各地方支系在文化方面的共同性也表现得越来越明显。此期的岭南文化无论在文化类型方面,还是在文化发展水平方面,都属于百越文化的组成部分(包括南越文化、骆越文化、西瓯文化等)。在此时期,岭南文化虽然受到了先进的商周文化和周边的荆楚文化等的强烈影响,文化的总体性质与原始文化期有了较大的区别,但是这一时期的文化主体仍然是岭南土著越族文化,是岭南区域性的原生文化。此期独特的器物文化风格和鲜明的居俗文化,都具有明显的南越土著特点,它体现了这一时期岭南越族文化的原始性和素朴性。
汉越文化融合期。从秦统一岭南直到清朝中期,是岭南文化的汉越文化融合期,也是岭南封建文化由形成和发展到开始走向衰落的时期。根据文化性质的差异,这一时期大体分为3个阶段:从秦始皇统一岭南到汉武帝再次统一岭南,为岭南封建文化的确立阶段;从汉武帝末年到明代是岭南封建文化的发展和鼎盛阶段;从明末至清朝中期,为岭南封建文化开始走向衰落的阶段,也是资本主义文化与封建文化冲突的阶段。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并在岭南设置了桂林、南海、象郡3郡,结束了先秦时期岭南散乱而又相对独立的历史,使岭南真正越出了氏族血缘的界限,成为统一国家中的正式行政区,开启了封建社会时期岭南文化与中原汉文化的融汇过程。南越国时期是岭南文化产生和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时期。由于南越国一直大力引进和推行较为先进的汉文化,岭南文化在此时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岭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与先秦时期相比有了长足的进步,岭南文化中的区域性、兼容性和开放性的特征,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展现,较快地发展起来。可以说,具有真正意义上的岭南文化,是从南越国时期开始的。
公元前111年,汉武帝派兵攻陷了南越国的都城番禺,结束了南越国的历史。汉武帝将岭南划分为9个郡,使岭南重新回归到统一的封建王朝中。从此,岭南文化与中原文化展开了长期的正常交往,岭南文化的发展进入到汉越文化的全面融合时期,岭南文化完全成为大一统汉族文化系统中的一员。岭南的封建文化至此全面确立下来。
岭南的封建文化自汉武帝时期全面确立以后,中经三国、两晋、南北朝、隋代的不断演进,到唐、宋、明发展到它的鼎盛时期。唐、宋、明时期的岭南,无论是物质文化还是精神文化的成就,都达到了新的高度。由于国家的统一、儒学作为官方统治思想得到确认,以及科举制度的考试以儒家典籍为内容和取向等原因,儒家思想不仅在岭南完全确立了官方统治思想的地位,而且还得到了岭南人的普遍接受和认同。除儒家思想外,此时岭南其他流派的思想特别是宗教思想也异常活跃,佛学、道学、伊斯兰教甚至基督教都在岭南并行不悖。唐宋时期,大庾岭新道的开凿和北江浈阳峡道的修筑,为岭南商业贸易的发展和经济文化的繁荣创造了条件。两宋的移民浪潮,不仅促使了岭南经济进一步发展,而且完成了岭南越族基本汉化的过程,给岭南文化输送了新的更高层次的养分。
明代中叶以后,中国的封建社会进入晚期,西方殖民者叩关带来了岭南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初步碰撞,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极大地冲击了岭南的封建文化,岭南的封建文化开始逐渐走向衰落。但是,由于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提高,特别是国内经济重心的南移,岭南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在总体上仍然得到了继续发展。发生在明末的移民高潮和清军的南下,在物质文化上给岭南带来了几乎是毁灭性的灾难,但在精神文化尤其是民族主义、爱国主义方面则产生了积极而悲壮的影响。
综观汉越文化融合期岭南文化发展的历史,可以发现:一方面,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几次移民浪潮,给岭南地区带来了中原先进的汉文化,使岭南逐渐摒弃土著文化的樊篱而走上了汉化的道路;另一方面,岭南文化在自身原有底蕴的基础上吸收了许多外来的文化精华后,形成了自己多元、务实、开放、重商等文化特征。因此,汉越文化融合、交流的过程,既是岭南文化不断发展成熟的过程,也是岭南文化求实进取、灵活奋进和不断新生的过程。
中西文化碰撞期。岭南文化的中西碰撞期大体从明末至20世纪中叶。明末西方列强来到岭南。鸦片战争后,中国闭关自守的局面被打破,国门洞开为西方文化渗透打开了渠道,西学东渐使中国的传统文化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岭南,尤其是澳门、香港和广东,作为西方侵华的前沿地区,在文化上的激荡和变化就显得更为明显。此时的岭南与中原等内地相比,在吸收外来文化中已得先之优,岭南文化开始对内地产生了较大的辐射作用,并初步呈现出独立性和系统化。此后,随着西方列强侵华的一步步深入,西方文化对岭南文化的冲击和影响日益扩大,岭南原有的观念文化、经济文化、科技文化、教育文化乃至民俗文化等,无不发生巨大的甚至是根本性的变化和革新,岭南文化在中华文化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得到了新的飞跃和升华。这期间,产生了洪秀全、洪仁玕、郑观应、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一代思想文化伟人。他们不仅是近代岭南文化的柱石,而且代表了中国近代文化的主流和先导。
在近代,岭南是中国思想文化最活跃的地区。西方文化最先由岭南的思想家予以传播,并通过中西文化的碰撞而产生向西方寻找真理的新思想、新观念,最终形成了岭南的近代思想。岭南成为中国近代思想的策源地。由于岭南处于特殊的地位,在中国最先开创新风气,朱次琦和陈澧的务本开新思想、洪秀全和洪仁玕的均平革新思想、郑观应的改良思想、康有为和梁启超的变法维新思想以及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等,都产生和形成于岭南。它们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岭南文化的内涵,而且对中国民主革命思想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近代,是岭南文化由传统农业文化向现代文化转型的重要过渡时期。经过近代的发展,岭南文化已由中华民族中的非主导区域性文化上升为主导性文化,它对中国近现代社会的政治与文化生活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走向现代化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开始了岭南文化走向现代化的新时期。当代的岭南文化在中国社会主义新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岭南特别是广东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和试验区。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当代岭南社会和岭南文化处在由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化、过渡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岭南文化无论是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还是在精神文化方面,都获得了明显的进步,并日益呈现现代文化的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岭南的社会生产力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经济的繁荣促进文化的全面进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商品经济的日益繁荣,当代岭南人的思想文化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的思想进一步解放,敢于从实际出发,摆脱不符合发展要求的旧观念、旧理论的束缚,大胆创新,勇于实践。在商品大潮的冲击下,岭南人的竞争意识普遍加强,越来越意识到竞争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适者生存,优胜劣汰,要想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就必须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因此,在岭南大地上出现了学习各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热潮。随着社会生活的多元化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当代岭南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呈现出向多元化、个性化发展的趋势,人们不仅追求高质量的物质生活,而且追求高雅的精神文化生活,岭南文化的品位不断提高。
三、岭南文化的成就和贡献
岭南文化历史悠久,成就斐然,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物质文化方面:新石器时代,古南越族人民就创造了以稻谷为主粮的农业锄耕文化。种植水稻是南越族先民一项重大的发明和创造。由于气候适宜,岭南盛产水果、花卉及大量的经济作物,素有“水果王国”之称。岭南的许多地方特产作为佳品北运中原,促进了国内物资的交流,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岭南先民在发展农业中,不仅培育了许多新品种,还率先引进和种植如占米、玉米、番薯、辣椒、番茄、菠萝、木瓜、烟草等一大批国外良种,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的农作物品种。岭南的手工业、工业在中国有重要的地位。“广货”历史悠久,品种繁多,以工艺讲究著称,素与“京货”齐名,有“苏州样,广州匠”之誉。“广绣”艳丽华贵,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广钟”是中国最早制造的时钟。佛山陶瓷畅销海内外,有“石湾缸瓦甲天下”的美誉。“广铁”曾大量出口,有“铁莫良于广铁”之称。广式家具做工细致,极富南方特色,实用而名贵。“广雕”工艺高超,品种齐全。“广药”疗效显著,享誉天下。特别是近代,岭南工商业发展较早、较快,中国第一架飞机、中国第一部照相机、中国第一个船坞、第一间现代缫丝工厂都出现在广东。广东成为中国最早建立近代工业、近代交通运输业的地区,并诞生了中国最早的近代产业工人阶级。
饮食文化是岭南物质文化中一个很有特色的分支。岭南饮食文化历史悠久,粤菜是中国“四大菜系”之一,由广州菜、潮州菜、东江菜等组成,以广州菜为代表,素有“食在广州”之称。它吸取京、鲁、苏、川等菜系的精华和西餐烹饪技法,选料广博,做工考究,菜式丰富,口味浓淡相宜,具有独特的风味。岭南饮食文化在中国颇具影响,成为国内各地饮食文化争相学习、仿效的对象,在国外也是最受欢迎的中国文化之一。
岭南的建筑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岭南古越族的干栏建筑“上楼下牧”,与其他地区越族的此类建筑有明显的差异。瑶族的二层屋、壮族的“关栏”、粤中的竹筒屋、四邑地区的“碉楼”、潮汕地区的“四点金”、客家地区的“围龙屋”、海南的矮房、船形屋等形式多样的民居建筑,极富岭南特色。近代广州的商业骑楼建筑,是传统建筑形式与西方建筑艺术的结合,它可以为行人遮阳避风挡雨,特别适应岭南的湿热气候。岭南书院、祠堂建筑极具传统风格。陈氏书院(陈家祠)布局严谨,气势雄伟,装饰精巧,富丽堂皇,集岭南建筑艺术之大成,被誉为中国南方建筑的明珠。
在精神文化方面:岭南的学术思想和学术研究在中国学术发展史上有重要的地位。早在东汉时期,岭南的经学研究就开始兴盛起来,出现了陈钦、陈元父子和士燮、董正等有名的经学家。公元一世纪杨孚所著的《异物志》,不仅是岭南最早的学术著作,还是中国最早记载岭南作物的专著。晋朝王范的《交广春秋》开创岭南史志的先例,是岭南历史上第一部地方史志专著,被誉为“事瞻词密”的佳作。东晋的葛洪在罗浮山研究道教理论和炼丹术,使罗浮山成为道教思想发展与传播的重要场所。唐朝“开元贤相”张九龄在儒学上所取得的成就,为岭南开创了“衮衮诸贤继后尘”的格局。慧能创立了佛教禅宗顿教,使岭南不仅成为禅宗南宗传播的基地,而且成为当时影响全国的佛教学术文化中心。明代陈献章发展了宋朝陆九渊的理学,开创了江门学派,在明代思想史上起到承先启后的作用。陈献章弟子湛若水与王阳明各立门户,并驾齐驱。清代中期,岭南许多学者提倡“实学”,主张“经世致用”。朱次琦和陈澧等人的爱国思想及务实学风,成为儒学走向近代社会的中介,开创了一代新学风。广东朴学的兴起、鼎盛及东塾学派的形成,标志着岭南学术界在中国的崛起。鸦片战争后,西学东渐,岭南作为中西文化的交汇点,成为中国最早接受西方先进思想和文化的地区。洪秀全的均平思想、康梁的变法维新思想、孙中山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都对近代中国的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与此同时,岭南近代西式学校、医院、报刊迅猛兴起,中国最早的近代学校、最早的西式医院、最早的近代报刊都产生在岭南的澳门、香港和广州,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科学文化的发展。
岭南的文学特色鲜明,文学作品大量反映爱国主义精神;特别是诗歌具有较高的成就,在全国诗坛独树一帜。岭南诗歌发端于汉代。唐代,岭南诗歌在全国诗坛崛起,产生了杰出的诗人张九龄。他的诗思深力遒,清淡自然,开创了盛唐诗风,在唐诗发展过程中起着承先启后的作用。宋代余靖、崔与之等人的诗继承了岭南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骨格清苍,多有慷慨雄直之气,开创了岭南独特的诗风。明清时期,岭南诗坛名人辈出。“南园五子”之首的孙贲享有“岭南诗宗”的盛誉;黄佐是明代中叶岭南最杰出的诗人,被称为岭南诗派的领袖;黎遂球、邝露、陈邦彦的诗表现了高尚的爱国情操,被称为“岭南前三大家”;屈大均、陈恭尹的诗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熔铸在一起,自成一家,在中国诗界享有较高声望,成为中国诗坛中一个重要流派。近代是岭南诗坛最辉煌灿烂的时期,这时期岭南杰出诗人数量之多、影响之大,在全国诗坛中居于首位。特别是“诗界革命”的代表人物如黄遵宪、丘逢甲、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在诗歌方面的改革创新,确立了岭南诗歌在近代诗史上的重要地位;张维屏的诗被誉为中国近代文学史的开篇之作。
岭南的艺术多姿多彩,自成特色,在器乐、民歌、戏曲、绘画等方面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在器乐方面,有被誉为“东方民间音乐明珠”的广东音乐,有被誉为“中国音乐宝库中珍品”的潮州锣鼓乐等。“广东音乐”驰名海内外,它发源于粤剧、潮剧的伴奏音乐,内容丰富,结构精练,旋律优美,悠扬动听,易奏易诵,别具一格。岭南民间曲艺有粤曲、粤讴、木鱼、龙舟、南音、潮州歌册、竹板歌、客家山歌、粤东渔歌等曲种,还有渔鼓、文场、麒麟调、零零落、琵琶歌、古条等民族传统曲艺。不仅种类繁多,而且风格各异。岭南地区有大小剧种数十种之多,除有“岭南四大剧种”的粤剧、潮剧、琼剧、广东汉剧外,还有流传于粤东地区的花朝戏、西秦戏、正字戏,流传于粤北的乐昌花鼓戏、采茶戏,流传于广西的壮剧、桂剧,流传于海南北部和广东湛江地区的雷剧,等等。粤剧是岭南地区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剧种,其唱腔兼具慷慨激昂和哀怨悱恻,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深受岭南人民的喜爱和欢迎,誉称为“南国红豆”,是在中国颇具影响的著名剧种之一。“岭南画派”在全国享有盛誉,以居巢、居廉兄弟和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等为代表的岭南画家们在继承中国传统绘画技法的基础上,吸取西欧、日本画法,重视写生,注意反映现实生活。他们的作品赋色和谐,色彩鲜艳,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岭南的宗教活动非常活跃,宗教文化十分繁荣。早在公元3世纪,印度佛教曾从海道经广州传播到内地。唐朝慧能在岭南创立南派禅宗,完成了佛教中国化的进程,对佛教的传播作出了重大贡献,在中国佛教乃至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此后,佛教文化在岭南长盛不衰。道教传入岭南的时间也很早。晋代,道教神仙理论的奠基人葛洪隐居罗浮山,在岭南从事道教理论研究与炼丹术、医术研究时间长达18年之久,对岭南道教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岭南是伊斯兰教传入中国最早的地区之一。基督教(当时称景教)从唐代开始便对岭南产生影响。明清时期,天主教、基督教(狭义,即新教)大规模传入岭南,岭南成为天主教、基督教向内地传播的重要基地。清朝洪秀全吸取西方早期基督教中的平等思想,创立了拜上帝会,并以自己的理论为武器发动了太平天国武装起义,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岭南是中国语言文化最为复杂的地区之一。全国汉语七大方言,岭南就占有三种,而且每种方言又有很多分支。此外,还有各类少数民族语言。因此岭南的地区方言呈现出庞杂纷繁的分布局面。粤语、闽语、客家话是岭南的三大方言。在岭南三大方言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广东形成了三大民系文化:以广州方言为标准音,主要聚居于珠江三角洲及西部地区的广府民系文化;以粤北梅县方言为标准音,主要聚居于粤东北及东江流域的客家民系文化;以潮州方言为标准音,主要聚居于粤东南潮汕地区的福佬民系文化。由于地理环境、人文因素及受外来影响程度的不同,岭南的各种方言和各民系文化都具有各自的历史和特征,它们彼此间差异较大,内部结构也较为稳定。这是岭南文化兼容性和多元性的重要表现。
岭南特殊的地理位置,不仅使它成为中国对外交流的窗口,也使岭南文化具有善于吸收和传播外来文化的机制。自汉高祖统一中国以来,岭南在将中国优秀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的同时,不断从海外引进各种优良的农作物品种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并为国外各种宗教、哲学思想、科学知识在国内的传播打开大门。即使在封建道学甚盛之时,岭南亦同时接受了大量的西方科学知识和先进的人文理论,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开启了风气之先。西方近代政治思想传到岭南之后,对中国太平天国起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均产生过重大影响,终于推翻了封建统治,岭南也成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策源地。其后,在岭南地区兴起的护法运动、香港海员大罢工、海陆丰农民运动、省港大罢工和北伐战争等历史事件,都在中国革命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开始了岭南文化发展的新阶段。当代岭南文化在全国社会主义新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岭南特别是广东成为全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和实验区,成为中国经济、政治、文化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岭南文化在当代取得的巨大成就,引起了全国各地乃至世界的关注,极大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发展。
岭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作出积极贡献,发生重大影响。
岭南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文脉。数十万年前,中华民族祖先的一部分就在岭南大地上生存和发展,并缔造了岭南远古的文化。原始社会既是岭南原始文化的发展时期,又是岭南文化确立其在中国文化发展中重要地位的奠基时期。古代的岭南文化较少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其文化主体是岭南的土著越族文化,是一种原生型的本土文化。秦汉之后,岭南的土著越族文化才逐步融入汉文化。这就表明,岭南原始文化,同黄河、长江流域的原始文化一样,同是中华民族原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岭南文化率先由农业文明进入工业文明。秦汉之后,岭南文化加速与中原文化融合,岭南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明代中叶以后,中国的封建社会进入晚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受到阻碍,但岭南的社会经济仍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国内的经济和文化的重心开始南移。鸦片战争前后,岭南是中国资本主义萌发最早和商品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之一,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最早诞生地之一。岭南不仅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而且率先开始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岭南文化也由非主流文化向主流文化转变。古代岭南文化从属中原的传统文化,居于非主流地位。那时中原文化向岭南辐射、潜移。到了近代,岭南文化居于主流地位,向北辐射、潜移。古代中原文化向岭南的辐射、潜移是同一文明阶段向两种程度不同状态的转化,是量变,是同质的转化,是农业文化内部的转化;而近代岭南文化向内地的辐射、潜移,则是由农业文化向工业文化的转化,属于不同文明阶段的跨越,是质变,质的飞跃,意义更大。
岭南文化率先接受外来文化,走向世界。岭南是中国著名“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海洋给岭南带来无限开放的优势,使其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通道,也成为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窗口。从三国时期起,佛教、伊斯兰教先后传入广州。明清时期,西方传教士又传来天主教和基督教(狭义),传来天文、地理、数学、医学、机械等科学知识。学校、医院、报纸、杂志首先在岭南出现。岭南成为中国最早接受西方文化的地区,成为中西文化的交汇点。鸦片战争后,中西文化在岭南碰撞和交融更加频繁和剧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广东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区。中国的5个经济特区,岭南就占了4个,岭南还有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中西文化在岭南碰撞、汇合、交融是中国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中华文化通过岭南这个窗口和通道传到世界各地,而外国文化不少则由此传到中国各地。
岭南是中国近代革命思想的摇篮。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岭南一批有识之士率先探索中华民族的救国图强之路,出现了许多新思想、新理论,涌现出一大批思想家,为社会变革提供理论基础。最早开启近代岭南思想文化先河的,是鸦片战争前后著名思想家朱次琦、陈澧和洪秀全、洪仁玕。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岭南思想文化进入新的阶段,它以改良主义思潮的形成和变法维新运动为根本标志。郑观应、容闳、何启、胡礼垣、黄遵宪等是岭南最有影响的早期改良主义思想家。康有为、梁启超则是中国近代改良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戊戌运动被镇压后,变法维新思想走向衰落,代之而起的是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民主革命学说,其代表人物是孙中山。孙中山的革命学说开创了中国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时代。岭南是中国近代革命思想的策源地。近代岭南文化是代表近代中国的一种先进文化。毛泽东赞誉的近代中国“四大思想家”,其中三人(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就出在岭南。近代岭南文化在近代中国中居于主导地位,对全国产生巨大影响。
岭南文化率先走向现代文明。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岭南文化曾对全国有重大影响的主要表现在中国共产党建立前后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五四”运动前后,杨匏安等一批先进知识分子在岭南发表了许多文章,介绍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非常活跃。岭南是当时全国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最活跃的地区之一,有“北陈南杨”之说。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一批先进知识分子成立了共产主义小组,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作出了积极贡献。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岭南地区的革命运动风起云涌。省港大罢工、“五卅”运动、广州起义、农民运动、国共合作、北伐,演出了一幕又一幕悲壮雄伟的戏剧。这一时期的岭南,既是中国政治中心之一,又是文化中心之一,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策源地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岭南文化又有了新的发展。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岭南文化以一种崭新的姿态出现在世人面前。邓小平著名的“南方谈话”在这里诞生。江泽民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这里问世。胡锦涛关于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观点也首先在这里出现。这是岭南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市场经济理论、所有制理论、分配理论、产权理论、开放理论、特区理论、文化理论、精神文明建设理论、“一国两制”理论等新观点、新思想、新理论层出不穷,对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产生重大影响。岭南文化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的地位,发挥重大作用,作出重大贡献。
四、岭南文化的现代精神和现代转换
当代岭南文化是在继承岭南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各个文化层面,无不体现着岭南文化固有的特征,同时又赋予新的时代精神,使之成为一种更能体现时代特色、更具强大生命力的高层次文化形态。岭南文化的现代精神,既是岭南文化优秀传统在当代的延续,又是岭南文化优秀传统的升华和再生,是岭南地区改革、开放和建设经验的集中体现。
当代岭南文化的现代精神,集中表现为开放兼容、开拓创新、求真务实、灵活变通、自强不息等精神。
岭南文化经过历史上多次嬗变发展到现在,成为一种不同于传统文化的新的文化形态。但当代岭南文化仍有不少缺陷和弊端,它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不少问题,因此,为了使当代岭南文化保持强大的生命力,使之更加健康地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先进文化,必须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全面转换。
传统的岭南文化从其性质来说,是一种工具性文化,具体表现为岭南文化的商业性、功利性、世俗性和实用性。这种以人欲为合理性的文化特征,为人的经济行为提供了很好的文化土壤,有利于社会经济行为的启动与扩张,易于刺激经济活动,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但是这种工具性文化有不少局限和弊端,因为它以非人格化的经济力量,集中了组织官僚、技术官僚对整个社会的固制作用,容易造成技术商品的极度物化,使人的文化价值逐渐迷失,人们往往过多地注重能带来实利的短期的经济目标,而忽视长远的社会效益及文化价值的建立和完善。这种文化的消极方面如果不及时改变和转换,势必对岭南经济社会和岭南文化的未来发展造成严重的障碍。
文化的现代转换,不单纯是文化领域的转型问题,而且是整个社会的转型问题。因此,要实现岭南文化的现代转换,实现岭南文化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化,实现岭南文化的现代化,必须立足于整个岭南以至全国的经济社会的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首先,要以人为本,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使人获得全面自由的发展。人是社会主体,也是文化主体。文化就是人化。人的发展深度和广度就是文化发展的深度和广度。文化的现代化取决于人的现代化。无论文化的终极目的,还是实现文化转型,实现文化现代化的途径,都离不开人。因此,实现岭南文化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变,要立足于人。第二,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社会全面进步,为岭南文化转型、实现岭南文化现代化,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和社会条件。经济是基础,没有现代经济,就没有现代文化。但是,文化还受政治的制约和影响。这就要求经济、政治、文化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离开了经济和政治的改革与发展,文化转换就不可能实现。第三,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人、社会、自然相互协调的发展。传统工业文明的发展观是一种以人为中心、人统治自然为主导的发展观,它是人类对自然作斗争并取得胜利的思想总结。但是这种发展观引发了许多经济、社会和生态问题。岭南文化的现代转换,必须实现由传统工业文明向现代生态文明的飞跃,否则就会重蹈历史覆辙,教训沉重。第四,认真借鉴历史经验,发扬优秀传统。岭南文化的根在岭南,在中国,这是岭南文化安身立命的地方。无论发展,还是转换,首先要把“根”留住。这就要求在实现岭南文化的现代转换中继承和发扬岭南文化和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并将这些优秀传统融入现代精神,成为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岭南文化在发展过程中,有几次成功转换的经验,要认真研究、总结和借鉴。第五,面向世界,吸收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任何一种新文化的结构,精神品质和价值取向只有在继承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尤其是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不同国家、地区和民族的交往越来越密切,文化的发展更加依赖于相互的交流与借鉴。岭南文化在实现由传统向现代的转换中,必须向世界各国,特别是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吸收它们文化的精华,丰富自己,才能使自己置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实现伟大的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