糠醛
又称呋喃甲醛、糠基甲醛、2-麸醛。无色至浅黄色油状液体。有杏仁样芳香,又有特殊臭味。自然界存在于含有戊糖的谷物种子皮、玉米芯、甘蔗渣、花生壳、稻草、薰衣草油、月桂油、松叶油、丁香油中。1832年由J.W.Doeberiiener首先发现。相对分子质量96.08。相对密度1.1598。熔点-36.5℃。沸点161.7℃、103℃(13.332×10Pa)、90℃(8.666×10Pa)、67.8℃(2.666×10Pa)、18.5℃(0.133×10Pa)。闪点68.3℃。燃点316℃。折射率1.5261。粘度1.49mPa·s(25℃)。蒸气压(×10Pa)1.067(39.9℃)、9.199(92.3℃)、28.531(120.3℃)、54.795(140.2℃)、83.326(154.4℃)、94.259(159.0℃)。不溶于脂肪烃及甘油,溶于水,易溶于乙醇、乙醚、丙酮、苯及乙酸丁酯。与水组成共沸混合物,共沸点97.85℃,此时本品含量18.4%。蒸气与空气组成爆炸混合物,下限为2.1%(体积分数)。糠醛具有醛类的通性。在空气中及光照下极易被氧化而聚合成黄棕色树脂。遇乙酸、苯胺而变为红色。和氨反应生成糠胺。
在160℃与0.1mol/l(HSO)共热,可分解17%,与0.1mol/l(HCl)共热时,则本品分解32%。本品被氧化可生成糠酸。还原可生成糠醇。能与含亚甲基的化合物如羧酸、酯、酐、酮、醛、腈及硝基化合物缩合。糠醛的杀菌能力虽仅为苯酚的四分之一,但浓度超过2%时,可使酵母菌停止发酵。与酸类一起加热可使本品树脂化。糠醛刺激皮肤及粘膜,高浓度时引起皮炎、肺水肿及刺激神经中枢。大鼠经口LD127mg/kg。工作场所最高允许浓度5×10。
用途:工业溶剂,可选择性地从石油及植物油中萃取不饱和组分;用作合成树脂原料,生产呋喃树脂、糠醛树脂、糠酮树脂、酚醛树脂;四氢呋喃甲醇、甲基呋喃、二氢吡喃、四氢吡喃、乙烯丙酸、γ-戊内酯、吡咯、四氢吡咯、吡啶、赖氨酸的原料;糠醇原料(生产呋喃树脂原料);润滑油和柴油的萃取精炼;除去芳烃杂质及提高产品质量;糠醛还用作香料、医药、染料、橡胶助剂、饲料添加剂、防腐剂、兽药等的原料;树脂改性剂;丁二烯及戊二烯的萃取剂;浮选剂等。
制法:以玉米芯及谷糠为原料,其中所含的多缩戊糖在稀酸(5%的硫酸)作用下,在加压(0.4~0.8MPa)及加热(160~180℃)下进行水解,先生成戊糖,进一步水解,生成粗制[1]。经静置分层后,将油层送精馏塔进行减压精馏,可制得[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