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氯乙酸
又称氯乙酸,简称MCA。1841年N.Le-Blanc首次发现。无色或白色斜方晶系棱柱状晶体。有潮解性。有酸气味。有α、β、γ、δ四种类型,α为稳定型,其余均为不稳定型。相对分子质量94.50。相对密度1.4043(40℃)。熔点62.5℃(α)、56.2℃(β)、52.5℃(γ)、42.75℃(δ)。沸点187.8℃、174.4℃(67.66×10Pa)、160℃(39.997×10Pa)、132℃(13.332×10Pa)、123.2℃(10.132×10Pa)、104℃(2.666×10Pa)。闪点150℃。折射率1.435(55℃)。易溶于水,溶于乙醇、乙醚、氯仿、苯、二硫化碳和二氯乙烷。本品含氯原子及羧基两个官能团,能进行许多化学反应。亲核取代反应,氯原子可被羟基、氨基、氰基、硫醇等取代,生成醇酸、氨基乙酸(甘氨酸)、氰基乙酸、巯基乙酸;氯原子被乙二胺取代后,生成乙二胺四乙酸;也可被苯酚取代。α-碳原子上的氢,可继续被氯取代,生成二氯乙酸、三氯乙酸;羧基能与碱、醇、酰基化剂等反应,生成盐、酯、酰化物。用氢化铝锂还原,生成乙醇。本品的乙醇溶液在紫外光照射下,可分解为甲醇、乙醛和氯化氢。在脱水剂(如五氧化二磷)存在下,脱水生成氯乙酸酐。本品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可与羟基多糖反应,生成羧甲基纤维素及羧甲基淀粉等。有强腐蚀性,能腐蚀金属,破坏橡胶和软木塞。毒性强,有刺激性,附着在皮肤上,能引起烧伤及坏疽。大鼠经口LD76mg/kg。
用途:用作有机合成原料,生产氯乙酰氯、氰基乙酸、甘氨酸、氯乙酸甲酯、氯乙酸乙酯、氯乙酸辛酯、丙二酸、丁二酸、乙二胺四乙酸;染料原料,生产靛蓝、瓮染料、分散荧光黄、萘氨基乙酸类染料及印染助剂甲氨基乙酸;日用化工原料,生产冷烫精巯基乙酸、清洗剂羟基乙酸、香豆素,其钙盐可用作脱毛剂,其胺盐及钠盐可合成洗发剂;也用作表面活性剂及香料原料;农药原料,生产除草剂及杀虫剂,如2,4-二氯苯氧基乙酸、甲草胺、乐果、巯基乙酸异莰酯、α-萘乙酸及氟乙酰胺等;生产植物生长调节剂;医药原料,制备肾上腺素、氯霉素、丙二醇酯、咖啡碱和氨基乙酸;此外,还用作羧甲基纤维素、羧甲基淀粉、增塑剂、显影剂、β-紫罗兰酮等的原料。
制法:①以醋酸为原料,在红磷、硫磺或碘的催化作用下,与氯在90~100℃下反应,可制得[1]。根据氯化深度及所用催化剂的不同,可同时副产二氯乙酸和三氯乙酸。为了抑制副产物,在反应过程中可添加少量乙酸锰(或乙酸铬)。
②以三氯乙烯为原料,在90%硫酸作用下,进行水解,水解在常压、160~180℃下进行,可获得较纯的[1]。
③氯乙醇为原料,用60%的稀硝酸进行氧化,反应在60℃左右进行。由于硝酸的反应选择性不高,会产生副反应,因此,常用冰醋酸为稀释剂,来减缓副反应的产生。
ClCHCHOH+HNO→[1]+HO+N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