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鼎司母戊——承哀圣器
吴希增是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的农民,他一直存在这样一个念头:寻宝发财。1939年3月的一天上午,他在曾经发现甲骨文的田地里用探铲一下一下地铲着 地面。忽然,他感到探铲碰到了一个坚硬的物体,当他把探铲提上来时,铲刃居然有些卷钝,还带有绿锈。凭着多年的经验,他猜测自己可能挖到了一个大宝贝。由 于当地探寻文物已经成为一种风气,形成了一条不成文的规矩:一旦发现宝物,发现者要与土地的主人平分所得到的利益。于是,吴希增马上找到了田地的主人吴培 文,两个人又找来了当地的十几个小伙子帮忙,这帮人整整忙活了三个晚上,终于将这件东西挖了出来,原来真的是一件已经沉睡地下几千年的宝物,这就是著名的 司母戊大方鼎。
“司母戊”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这个问题与宝鼎的来历有很大的关系。在商代,司的意思就是掌管,引申为祭祀;母指的是母 亲;戊,是一个人名。司母戊,也就可以理解为“纪念母亲戊”。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是“戊”的孩子为了追思母亲而铸造了这口体积巨大的鼎。但这个铸造宝鼎的 “孩子”指的又是谁呢?在宝鼎出土后的很长时间里,这个谜团都没有得到破解,再加上古代的文字记录本来就很少,所以想要判断“戊”的真实身份,仅仅从现有 的文献资料是很难实现的。最终,科学家们通过分析器物的金属成分并进行同类对比,发现了传说中的“司母辛鼎”,它与“司母戊鼎”的构造、年代都十分接近, 科学家还根据此鼎最终圈定了“司母戊鼎”的真正主人——商王“祖庚”或者“祖甲”,也就是商朝中兴帝王武丁的儿子。宝鼎深埋地下数千年,而人世已是沧海桑 田,几多变迁。
司母戊鼎是中国商代后期王室祭祀用的青铜方鼎,又被称为司母戊大方鼎,它的器型高大厚重,形制雄伟,气势宏大,纹饰华 丽,工艺高超。鼎高133厘米,长110厘米,宽78厘米,重约832千克。鼎腹长方形,上竖两只直耳,下有四根圆柱形鼎足。鼎身呈长方形,口沿很厚,轮 廓方直,有一种不可动摇的气势。
司母戊鼎除鼎身四面中央是无纹饰的长方形素面外,其余各处皆有纹饰。在细密的云雷纹之上,各部分主纹 饰的形态各具特色。鼎身四面方形素面周围的主要纹饰为饕餮,四面交接处,则饰以扉棱,扉棱之上为牛首,下为饕餮。四只鼎足的纹饰也匠心独具,在三道弦纹之 上各施以兽面。据考证,司母戊鼎本来是商王室很重要的器具,不管在造型、纹饰,还是工艺方面均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它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也是 商代青铜文化顶峰时期的代表作。
司母戊鼎的提手文饰同样精美。两只龙虎张开巨口,含着一个人头,后世演变成“二龙戏珠”的吉祥图案。 通常情况下,人们认为这种艺术表现的是大自然和神的威慑力。现在却有人推测,那个人是主持占卜的贞人,他是为了炫耀自己的胆量和法力,使民众臣服于自己的 各种命令,才主动将头伸入龙虎口中。这种情况的出现是完全有可能的,因为当时的贞人出场时都牵着两头猛兽,在青铜器和甲骨文中,我们就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 图案。
其实,每一件国宝的背后,在那金石铿锵的最里面,都有着自身独特的灵魂。这灵魂横跨千年犹光鲜耀眼,不仅是来自它的缔造者的激越,更是来自发现者的感动,也是来自这中间无数过往生命对它的想念与歌颂。司母戊大方鼎,就是这样一个伟大的灵魂,它寄托和凝聚了家国的大义。
鼎的传说
现在的人们提起鼎,或许首先想到的是它的政治意义,其实鼎本来是古代烹饪用具,就相当于现在用以炖煮和盛放肉食的锅。自从有了大禹铸九鼎的传说,鼎就从 一般的炊具发展成了传国的重器。鼎盛行于商周时期,一直延续到汉代,它是一种标明身份等级的重要礼器,并逐渐成为了无上权力和尊贵地位的象征,继而转化为 中华文化的一种符号,具有极其崇高的意义。所以才会有成语“一言九鼎”“问鼎中原”等出现;所以,从这个层面上看,司母戊鼎不仅是一件国宝,更是中华文明 不朽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