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历史大事记:清朝咸丰时期(1851~1861年)
咸丰元年(1851 年)
五月
十八日(6 月17 日) 蒋文庆(汉中正白旗人,进士)任安徽巡抚。
十月
十月 太平县火灾,烧百余家。
秋 合肥捻党高四八、寿州捻党程六麻子,乘清廷寿春镇驻军南调进攻太平天国起义军之机起义。
是年 屯溪开始营制外销绿茶。
△ 寿州、宿州、灵璧大水,五河县三月二十九日地震,五月二十三、四日又震,全省34 个州县受灾。
△ 音韵学家江有浩(?~1851 年,歙县人)去世。著有《音学十书》。
△ 文学家方东树(1772~1851 年,桐城人)去世。著有《汉学商兑》、《昭昧詹言》等。
咸丰二年(1852 年)
一月 一月 清廷命严禁凤阳一带之带刀手及寿州之回汉两族互斗。 五月 九日(6 月26 日) 安徽省徽宁池广太道道员惠征之女叶赫那拉氏被选进皇宫(即慈禧太后)。 十月 一日(11 月12 日) 张乐行、龚得树等著名捻军首领,聚众万人,开始以亳州雉河集为基地(即涡阳),进行武装抗清起义。而与张乐行有联系的河南永城冯金标、张凤山,亳州朱洪占、陈起生、邓作仁、尹甲、王怀山、孙玉标、倪中平、朱天保,蒙城胡元众、张狗、史鸭、陈小爱、江怀勤,凤台刘洪立、王之重,宿州李殿元等18 人亦结捻起义,号称"十八铺聚义",拥众千余人,并以张乐行为总首领,在蒙城、亳州地区进行抗清斗争。 九日(11 月20 日) 清廷命巡抚蒋文庆于宿松小孤山设防,阻止太平军顺流东下。 十一月 十九日(12 月29 日) 调山东、浙江兵各2000 名赴安徽防剿太平军。 十二月 四日(1853 年1 月12 日) 清廷任陆建瀛为钦差大臣,进防江皖。 十五日(1 月23 日) 清廷命前任漕运总督周天爵协办安徽团练防剿事宜。 是年 主教赵方济来五河"巡视",并从此留驻下来。 △ 全省水旱灾,受灾面积26 个州县。 △ 学者姚元之(1776~1852 年,桐城人)去世。文章尔雅,书画并工,作有《乔松图》等,著有《竹叶亭杂记》8 卷。咸丰三年(1853 年)
一月 年初 翰林院编修李鸿章随工部侍郎吕贤基回原籍合肥办团练,二月,李鸿章带练勇800 人赴巢县(今巢湖市)东关扼守。 十四日(2 月21 日) 太平军翼王石达开部扬帆小孤山进入皖境江面,按察使张熙宇先期逃径徽州。 十七日(2 月24 日) 石达开军攻克安庆府(今安庆市),巡抚蒋文庆吞金身死。缴获饷银30 余万两及大批军械粮食,太平军在安庆开狱放囚,周济贫苦,扩充军队。次日,继续东进。 十九日(2 月26 日) 石达开军攻克池州府(今贵池市)。 二十一日(2 月28 日) 石达开军攻克铜陵县(今铜陵市)。 一月(2 月) 清廷起用前漕运总督周天爵为安徽巡抚。周在宿州设立行营,专事进攻捻军,并派其长子与冯金标、张乐行等捻军首领谈判,张与"十八铺人"接受"招抚",成为周天爵部下兵勇。 是月 太平军攻克安庆,捻党遍地而起,捻军时期开始。 二十五日(3 月4 日) 石达开攻克芜湖县(今芜湖市)。 二月 一日(3 月10 日) 石达开军攻克太平府(今当涂县),次日下和州(今和县)。以上所经府县,皆弃而不守。 八日(3 月17 日) 清廷命周天爵仍以兵部侍郎衔办理安徽防剿事务,改授李嘉端(河北大兴人)为安徽巡抚。 十一日(3 月20 日) 太平军进入南京,改南京为天京,定为太平天国的都城。 十五日(3 月24 日) 钦差大臣何荣自安庆抵芜湖。 十八日(3 月27 日) 钦差大臣琦善抵合肥。 二月(3 月) 定远武生陆遐龄自安庆狱中被太平军放出返里,与其子陆聚奎组织万人结捻起义。 三月 五日(4 月12 日) 清廷命前任江南河道总督潘锡恩办理太平府一带捐输团练事务。 十六日(4 月23 日) 改庐州为省城,安庆为府城。 三月(4 月) 张乐行及其部下,奉周天爵之命与寿州知州金光筋部合攻定远左家店、甘罗庙的陆遐龄部捻军,陆部失败溃散。张乐行部因薪饷无着,不受周天爵节制,重返雉河集,准备再度抗清。 四月 二日(5 月9 日) 捻军陈学曾、纪黑壮部4000 人,聚阜阳、蒙城、亳州交界之王市集,败官军,毙兵勇200 余。 九日(5 月16 日) 太平天国派春官正丞相吉大元率军与林凤祥、李开芳部会合,于四月六日由浦口登陆北伐。是日,太平天国北伐军攻克滁州(今滁州市),穿城而过。 十一日(5 月18 日) 北伐军攻下临淮。 十八日(5 月25 日) 太平军胡以晃、赖汉英部西征军占领西梁山、裕溪口、雍家镇。 二十一日(5 月28 日) 北伐军攻下凤阳府(今凤阳县)。 二十六日(6 月2 日) 北伐军弃临淮、凤阳,攻下怀远县。 二十七日(6 月3 日) 太平军西征军主帅、春官正丞相胡以晃、夏官副丞相赖汉英、国宗石凤魁、殿右十二指挥白晖怀、土官正将军林启荣等统军乘船西征,进入安徽。 三十日(6 月6 日) 北伐军占领蒙城县,经捻军根据地雉河集。张乐行、冯金标、龚得树以数千人在涡河、淝河流域活动。 五月 一日(6 月7 日) 西征军占领池州,毁铁佛寺,不久退去。 是日 西征军克池州府,不守西进。 三日(6 月9 日) 西征军于当日深夜占领安庆府(今安庆市)。 四日(6 月10 日) 北伐军攻克亳州。 七日(6 月13 日) 西征军退出安庆,按察使张印塘等入城,复回驻集贤关,不久下游太平军续至,再行占领。 二十八日(7 月4 日) 北伐太平军进占凤阳。分散在安徽西北、东北等地的捻军纷纷起义,迎援太平军北上。 五月(7 月) 阜阳捻军李士林部,固始捻军刘元吉、任二皮、刘疙瘩部,霍邱和固始边界的捻军李昭寿、薛之元部,同时宣布起义。 七月 六日(8 月10 日) 北伐军留千余人回巩县南行。当日,南归军攻下英山县(今改属湖北省)。 七日(8 月11 日) 南归军攻下太湖县,东进与胡以晃部会合,归入安徽太平军。 八月 七日(9 月9 日) 太平军一度占领无为州(今无为县)。 二十日(9 月22 日) 西征军分军攻克东流县(今改为镇),旋退。 二十二日(9 月24 日) 西征军分军占领建德县,旋退。 二十四日(9 月26 日) 翼王石达开率部五六千人进驻安庆筑楼设防,开始进行太平天国根据地建设,并主持西征军和安徽军政,使安庆成为西征军大本营。 九月 五日(10 月7 日) 安徽太平军一度占领巢县(今巢湖市)。 十五日(10 月17 日) 兵部侍郎周天爵吐血死在颍州王市集。蒙城、亳州各捻立即合"五十八捻为一",以武大僧、马和尚、陆凤、江帮位为首领,号称"四大天王",展开活动。 十六日(10 月18 日) 安徽太平军再占池州府,纳贡献之黄金600 两,旋退。不久,占领青阳县。 十九日(10 月21 日) 江忠源(湖南新宁人)任安徽巡抚,原任李嘉端革职。 十月 十二日(11 月12 日) 袁甲三派兵擒捻军首领马在龙,占领皖北雉河集。 十四日(11 月14 日) 太平天国春官丞相胡以晃率军自安庆北征,于当日攻下桐城县。 二十二日(11 月22 日) 翼王石达开训谕贵池县全县良民限于十一月二十日(12 月20 日)前"依制举官呈册"不得违反谕令。 二十九日(11 月29 日) 胡以晃、曾天养率太平军攻占舒城,清督办安徽团练工部侍郎吕贤基投水自杀。 十一月 五日(12 月5 日) 清廷命将失守桐城之汉中镇总兵恒兴及前任按察使张熙宇正法。 十日(12 月10 日) 巡抚江忠源督带兵勇2700 人自六安州到庐州府。 十七日(12 月17 日) 胡以晃军击败援庐州府之寿春镇总兵玉山,斩之。 十九日(12 月19 日) 清廷命江南提督和春,陕甘总督舒兴阿,给事中袁甲三速援庐州。 十二月 二日(12 月31 日) 西征军何开贵部占领英山县。 十六日(1854 年1 月14 日) 西征太平军胡以晃、曾天养部,深夜乘雾再次攻陷庐州府水西门城墙,占领府城。清安徽布政使刘裕珍、前任布政使李本仁、副将松安、都司戴文澜、马良勋等被镇压,署知府胡元炜降,新任巡抚江忠源投水自杀。 十九日(1 月17 日) 安徽太平军占领繁昌县。 十日(1 月18 日) 安徽太平军李典炮占领庐江县,二月退去。 二十四日(1 月22 日) 以庐州失陷,清廷革陕甘总督舒兴阿职,命江南提督和春统带庐州各路兵勇。 是日 清廷以福济为安徽巡抚。 十二月(12 月) 户部右侍郎王茂荫上书《论行大钱析》指陈其弊,认为钱币"种类过繁,市肆必扰,折当过重,废罢尤速"。咸丰帝对此未予理采。他是马克思《资本论》中唯一提到的中国人。 是月 安徽太平军分别占领望江、建德、东流(今改为镇)等县。 是年 翼王石达开在安庆征收赋税。 △ 枞阳县向太平天国贡献白银1300 两。 △ 太平军至巢湖运漕镇东关将糟粮16 万石运往天京。 △ 文学家姚莹(1785~1853 年,桐城人)去世。著作颇多,有《中复堂全集》等。 △ 数学家罗士琳(1789~1853 年,歙县人)去世。著有《四元玉鉴细草》、《比例汇通》、《渲元九式》等。 △ 广德二月地震连日,月余始定。庐江四月地震。 △ 省城敬敷书院(藏书楼)在战争中被焚。咸丰四年(1854 年)
一月 二日(1 月30 日) 清廷命曾国藩速带炮船楚勇,由长江驶赴安徽,会同和春、福济, 夹攻庐州。 是日 清兵江北大营,有万余溃勇哗变,在其首领李昙云(即李三闹)率领下到达灵璧、泗州地区,进行抗清活动。 二十三日(2 月20 日) 石达英部等经东流、建德占领祁门县。二月九日退出。 二十七日(2 月24 日) 北伐援军占领颍上县。 一月(2 月) 北伐太平军林凤祥、李开芳部,由直隶静海、独流开始南退。太平军北伐援军千余人,在曾立昌、陈仕保、许宗扬等率领下,从安庆开始北征。六安捻军闻讯后派人迎导援军北上,并联合占领六安,陆早奎、张茂结捻30 余支约八九千人,在寿州、凤台等地活动,准备迎接援军北上。 二月 一日(2 月27 日) 太平军张大有进占黟县,二月四日退出。 三日(3 月1 日) 北伐援军攻占蒙城县。 二十五日(3 月23 日) 安徽太平军再占庐江县。 三月 二日(3 月30 日) 安徽太平军占领宿松县。 三月(3 月) 北伐援军由皖北入河南永城、夏邑达砀山和萧县,是月有4 支捻军起义响应北伐援军。打"太平天国金四正将军"旗号,有众万人。 三月(4 月) 江南提督和春等奏:"南之舒、桐、怀、太、潜、宿6 邑,西之六安、英、霍、颍等5 邑,东之巢、庐、和、含4 邑,皆为贼匪占据往来之区"。可见太平军和捻军在安徽势力之大。 是月 宿州知州郭士亨,向官署建议,招抚张乐行,被张乐行拒绝。 △ 东王杨秀清召翼王石达开回天京,以顶天侯秦日纲代主安庆军民各政,检点梁立泰、指挥张朝爵副之。 四月 十二日(5 月8 日) 清军攻陷含山县。 十六日(5 月12 日) 北伐援军占领蒙城县。 二十八日(5 月24 日) 国宗石达英等率众2 万攻占太平府,安徽学政孙铭思被俘。 五月 二日(5 月28 日) 美国新型战舰"苏斯奎汉那"号访问芜湖。 五月 潜山县四乡向太平天国贡献黄金200 两。 七日(6 月2 日) 美国公使麦莲等到芜湖察看(不久即东回上海)。 六月 六月 总办归陈团练练首祝垲,继续率团练入亳州大肆焚掠,亳州人民愤而继续参加苏天福捻军进行抵抗。 是月 太平天国首届乡试始于安徽,在安庆举行,武立勋(天试状元)任主考官,许多读书人踊跃报名应试,应试者27 县,中举人785名,其中潜山县中30 名。 七月 九日(8 月2 日) 霍山县被清军所攻陷。 闰七月十四日(9 月6 日) 太平府被向荣遣军攻陷,国宗石达英阵亡,清军退去。太平军又进占之。 八月 七日(9 月28 日) 安徽太平军再占和州(今和县)。 十一日(10 月2 日) 芜湖县被泾、太团练攻陷。二十四日国宗韦德玲再次夺回。 二十日(10 月11 日) 江西知县夏燮会、浙江道员徐荣攻陷建德县。 三十日(10 月21 日) 庐江县被地主团练攻陷。 九月 二十五日(11 月15 日) 太平军罗大纲等,自安庆渡江经东流县(今东至县)再克建德县。二十七日(11 月17 日) 安徽太平军孟文建部占领庐江县。 是月 天王派石达开再赴安庆。主持西征军事。 十月 十九日(12 月8 日) 清军攻陷太湖县。二十三日,西征军再克太湖县。 十一月 五日(12 月24 日) 秦日纲分军再占英山县。 是日 六安、霍山、无为、含山、潜山、太湖、宿松、望江、贵池、当涂、泾县、绩溪、婺源等地塘水堰涌浪高数尺,见者大骇。 十日(12 月29 日) 英山县知县苏秀槐督团练攻陷县城。 十二日(12 月31 日) 西征军检点覃炳贤自太湖再占英山。 十二月 九日(1855 年1 月26 日) 太平天国桐城保卫战胜利,击毙穷凶极恶的团练头目臧纡青。 十五日(2 月1 日) 李鸿章督兵勇攻陷含山县。 是年 李昭寿捻军在霍山叛变向清吏宁、池、太、广道员何桂珍投降。是为李昭寿第一次降清。 △ 太平天国在望江县实施招贤制度。该县秀才龙凤轩有安邦定国之才,被招至天京,授承宣职。秀才潘合孚毛遂自荐,被委以翼殿尚书的重任。 △ 全省石埭、定远、萧县、霍山、当涂、泾县等17 个州县水旱灾害。咸丰五年(1855 年)
一月 二十三日(3 月11 日) 皖南太平军范汝杰军自青阳攻占石埭县(旧治,今改为镇,在今石台县之东)。 二十七日(3 月15 日) 范汝杰军自石埭占领黟县。 二月 六日(3 月23 日) 范汝杰军占领休宁县。 九日(3 月26 日) 清军解往袁甲三营之铜铁炮及捐款,在亳州城外被捻军截获。 十三日(3 月30 日) 范汝杰军击败清军都司江长贵,占领徽州府。 二十三日(4 月9 日) 浙江金华府知府石景芬、副将魁龄攻陷徽州府,范汝杰军西退休宁。 二十四日(4 月10 日) 范汝杰军退休宁,知府石景芬占领之。 二十七日(4 月13 日) 以巡抚福济、江南提督和春奏参,清廷命帮办安徽团练左副都御史袁甲三来京议处。 二十八日(4 月14 日) 范汝杰军占领婺源县(今属江西)。 三月 十三日(4 月30 日) 清提督邓绍良率军攻陷婺源。 三月(4 月) 攻捻主将袁甲三,被清廷以"株守临淮,粉饰军情,擅截银饷""浮支兵勇口粮"等罪撤职归籍。 四月 十七日(6 月1 日) 范汝杰军复自江西德兴折回婺源县击败浙军石景芬部。 十八日(6 月2 日) 范汝杰分军占领祁门县,二十日退出。 二十日(6 月4 日) 范汝杰军再占黟县。 二十二日(6 月6 日) 范汝杰军复占休宁。 五月 八日(6 月21 日) 范汝杰军全部退出黟县入休宁,与自江西经浙江入皖南之另一支太平军会合。 十二日(6 月25 日) 西征军自蕲水占领英山县。 十五日(6 月28 日) 提督邓绍良、总兵都隆阿等攻陷休宁。 十六日(6 月29 日) 范汝杰军再占石埭县,旋又撤走。 二十六日(7 月9 日) 道员何桂珍攻陷英山。 六月 十二日(7 月25 日) 芜湖县受清总兵明安泰、德安之攻击,守军一度撤出,清军旋退,太平军再次入城。于下月1 日又被清军攻陷。 七月 七月(8 月) 蒙城岁贡郑景华、李士钅舌等奔走协商,各路不同旗色、不同地区捻军及其首领齐集亳州雉河集,举行会议,是为捻军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雉河集会议"。会议决定建立大汉国,公推张乐行为大汉盟主,号称大汉明命王。会议决定以盟主张乐行名义颁发布告,并颁布行军条例19 条。会议决定捻军编制采"五旗军制"。五旗捻军及其首领是:张乐行以盟主兼黄旗捻军总目,苏天福为黑旗捻军总目,龚得树为白旗捻军总目,韩奇峰为兰旗捻军总目,候士伟为红旗捻军目,王贯三为另支黑旗捻军总目,五旗之外,有五种镶边旗捻军,分别以龙邓鹅、葛苍龙、孙葵心、江台陵、李成等为首领。从此,捻军有了统一领导和组织,捻军战争走向新阶段。 二十九日(9 月10 日) 清廷以豫祺为新增皖南镇总兵。 八月 十日(9 月20 日) 安徽太平军再度占铜陵县(八日前曾被清军一度攻陷)。 十一日(9 月21 日) 安徽太平军占领繁昌县。 八月(9 月) 捻军苏天福、张乐行部包转亳州,占领蒙城,分兵攻打颍上和河南鹿邑,每战皆胜,声势大振。 十月 一日(11 月10 日) 深夜,因内奸窃发,驻守庐州的太平军内外受攻,被迫撤出。太平军在清军重围中坚持近2 年后终于庐州失守。 五日(11 月14 日) 清廷命皖、苏、豫3 省会剿皖捻张乐行。 十一月 三日(12 月11 日) 受降捻军李昭寿反正,杀宁、池、太、广道员何桂珍,占据英山县。 十日(12 月18 日) 鄂、豫、皖3 省清兵联合攻陷英山,捻军李昭寿退走。 是年 思想家、书法家包世臣(1775~1855 年,泾县人)去世。他长于经济学,工词章古文,精书法,被推为书法正宗,著有《中衢一勺》、《艺舟双楫》、《管情三义》、《齐民四术》等。 △ 宁国、寿州大旱,飞蝗蔽天、颗粒无收,大饥。全省水旱虫等受灾面积达25 个州县。 △ 余良卿膏药店创办。咸丰六年(1856 年)
一月 十日(2 月15 日) 铜陵团练攻陷县城。 十四日(2 月19 日) 舒城县被提督秦定三部攻陷。 三月 四日(4 月8 日) 石达开由赣回京,其中路军于当日占领祁门县。 八日(4 月12 日) 石达开南路军占领婺源县。十一日攻克休宁县。 十九日(4 月23 日) 石达开中路军自祁门进入黟县。 二十二日(4 月26 日) 石达开中路军出羊栈岭,南路军出岭,石达开自率大军自建德、石埭而来,会师太平县(旧治,今改为镇,在今黄山区之东北)。 二十五日(4 月29 日) 石达开军自太平县占领泾县。四月二十八日退出。 二十八日(5 月2 日) 石达开军占领皖南重镇宁国府(今宣州)。 四月 八日(5 月11 日) 石达开军占领芜湖县。 二十三日(5 月26 日) 湖北黄州府知府许赓藻,攻占英山,捻军李昭寿退走。 四月(5 月) 凤台县苗家寨人苗沛霖,在凤台地主豪绅纵恿下,开始在其家乡筑寨,积粟,举办团练,自任练长,招兵买马,并组织对捻军的进攻。 五月 十六日(6 月18 日) 石达开军(北路)约2 万人分3 路自芜湖金柱关大胜关一带进援天京。 十七日(6 月19 日) 清军总兵崇安部攻破捻军基地雉河集,以"检洗"(即检查和清洗)为名,将几十个村庄的群众一起集中在杨园子,进行集体屠杀,并放火烧尸,是为捻军史上著名的"杨园子大屠杀事件"。 六月 三日(7 月4 日) 清廷命徐宗乾帮办安徽和春军务。 十三日(7 月14 日) 皖南太平军占领泾县。十八日撤走。 六月(7 月) 捻军主力在张乐行率领下,渡过颍河击败乡勇王庭兰部,占领豫皖边界商业重镇三河尖,黑旗总目王贯三英勇殉难。 △ 太平军李秀成部,为了与捻军建立联系,通过李昭寿与张乐行旧日交谊,由桐城送信给在三河尖的张乐行,邀请捻军参加太平天国,张乐行复文表示同意,是为太平军与捻军建交开始。 七月 二十四日(8 月24 日) 捻军张乐行部,乘清军南下向三河尖集中之际,抵隙北上击败察哈尔都统西凌河等部清军,重新夺回雉河集,并镇压地方绅士之协助清军者,以此作为对"杨园子屠杀事件"的回击。 八月 二日(8 月31 日) 皖南太平军自青阳县进占太平县(旧治,在今黄山市黄山区之东北)。 十四日(9 月12 日) 皖南太平军自黟县进占祁门,又分军占领休宁,不久即退。 十五日(9 月13 日) 清廷命寿春镇总兵郑魁士会同巡抚福济督办安徽军务。 十七日(9 月15 日) 江南提督和春进攻三河镇,守将蓝成春率军撤出。 十八日(9 月16 日) 总兵江长贵攻占祁门。 二十日(9 月18 日) 江南提督和春等攻陷庐江县。 二十三日(9 月21 日) 清廷将已革山东巡抚张亮基发往安徽,随同福济办理军务。 二十五日(9 月23 日) 国宗杨柳青军自江西德兴进占婺源县。 三十日(9 月28 日) 杨柳青军进占休宁县。 九月 二日(9 月30 日) 侯选知府李元华等督勇攻陷无为州。 十三日(10 月11 日) 皖南太平军陶金汤部自建德进占祁门县。十八日退出。 二十八日(10 月26 日) 和州(今和县)被清总兵音德布部攻陷。 二十九日(10 月27 日) 巡抚福济、总兵郑魁士、编修李鸿章等攻陷巢县。 三十日(10 月28 日) 皖南太平军复占黟县。 九月(10 月) 李秀成、陈玉成等太平军将领第一次枞阳会议,商讨解除京围军机。 十月 四日(11 月1 日) 前江西巡抚张芾,总兵江长贵,陷休宁。 六日(11 月3 日) 清副将周天受攻陷黟县。 十三日(11 月10 日) 清廷命福建提督秦定三自桐城北上,会同河南巡抚英桂剿捻军(12 月8 日仍令留桐城)。 十四日(11 月11 日) 合天侯李秀成在桐城邀约皖北捻军张乐行等共同作战,两军合作自此开始。 十九日(11 月16 日) 因获悉"天京事件"暴发,翼王石达开自安庆统大军回京,讨伐韦昌辉,经池州、青阳,由南陵、石埭两路东进。 十月(11 月下旬) 天王因合朝公愤,杀韦昌辉,传首宁国府(今宣州)。石达开于该月下旬自宁国入京。 十一月 十一日(12 月8 日) 清廷命寿春镇总兵郑魁士会同河南巡抚英桂剿办捻军,福建提督秦定三仍留桐城,会同巡抚福济督办南路剿捻军事务。 十二日(12 月9 日) 清廷命胜保前往安徽军营,由巡抚福济差遣委用。 二十三日(12 月20 日) 候补知府李元华攻陷潜山。 十二月 二日(12 月28 日) 宁国府被清浙江提督邓绍良等攻陷。 是日 南陵县太平军于当日撤走。 十日(1857 年1 月5 日) 清候补知府李元华攻陷太湖。 十五日(1 月10 日) 皖南太平军自南陵经石埭、黟县占祁门。十七日清总兵江长贵攻陷。 十六日(1 月11 日) 陈玉成自宁国府率军渡江援桐城,与李秀成会于枞阳镇(今改为县治),商定由陈玉成军向东进攻,拊清军之背。于当日占领无为州,随即会合自天京来援之迓天候陈仕章军,攻克巢县。 二十一日(1 月16 日) 安徽太平军又占领潜山县。不久,再克太湖县。 二十六日(1 月21 日) 清廷以马新贻为安庆府知府。 是年 全省大旱,庐、凤、颍等府属县蝗害甚重,民大饥,全椒、定远、宁国等地民饥;六安、霍山、桐城、宿松、太湖、潜山、怀宁、南陵、广德等县数月无雨,地干苗枯,饥民食榆树皮,赖以存活。全省受灾面积23 个州县。 △ 戏曲家李文瀚(1805~1856 年,宣城人)去世。作有《胭脂舄》、《凤飞楼》等。咸丰七年(1857 年)
一月 六日(1 月31 日) 陈玉成等再克庐江县。 二月 四日(2 月27 日) 陈玉成军再克舒城县。 二月(2 月) 李秀成、陈玉成、李昭寿军在桐城大捷,击败福建提督秦定三、寿春镇总兵郑魁士等围困,开始北上,准备与南下的捻军会师。 六日(3 月1 日) 英桂、袁甲三及胜保会于亳州,商议剿捻军事方略。 八日(3 月3 日) 李秀成部、捻军李昭寿部占领六安州。杀知州尹尧唐,败提督秦定三,进向三河尖,会张乐行等。 九日(3 月4 日) 太平天国军与捻军主力会师于霍邱地区。张乐行、苏天福、龚得树等捻军首领与李秀成、陈玉成、李昭寿等太平军首领会师后共同商讨两军联合作战问题。从此,太平军和捻军联合在淮南地区作战,捻军及其将领接受太平天国封号和领导,洪秀全赐封张乐行为征北主将,苏天福为立天侯,捻军成员一律蓄发受印信,改换太平天国旗帜,以太平天国名义进行抗清运动。 十六日(3 月11 日) 成天豫陈玉成、合天侯李秀成合捻军占领寿州正阳关。 十九日(3 月14 日) 江西景德镇太平军北上占领婺源县。二十九日退出。 二十三日(3 月18 日) 合天侯李秀成偕捻军龚得树等占领霍邱县,交与龚得树等,作为捻军的根据地。 是日 皖南太平军占领石埭县。 三月 四日(3 月29 日) 太平军占领含山。 三月(3 月) 清副都统胜保,河南巡抚英桂,督办三省军务袁甲三,举行亳州会议,决定攻捻军事,布置如下:一,袁甲三留守亳州,率朱连泰等地方乡团进攻皖北捻军余部;二,胜保率军三千往颍州,跟踪捻军主力,在豫皖边区作战;三,英桂率军千余,进驻太和,以策应胜保兼护粮道。 春 潜山、阜阳等县大雨40 日不止,大饥疫,树皮草根食尽,加以兵荒,死人不计其数。夏秋,颍州、霍邱等县大疫,人死过半。 十日(4 月4 日) 石埭县被清总兵周天受攻陷。 十四日(4 月8 日) 巡抚福济在两湖兵勇索饷抢劫事件中堕马受伤,庐州关防遂失。 四月 四日(4 月27 日) 陈玉成军前队占领英山县。 十一日(5 月4 日) 安徽布政使李孟群等率军攻陷英山。 二十日(5 月13 日) 皖南太平军克复铜陵县。 五月 十八日(6 月9 日) 石达开经无为州往安庆,沿途张贴告示,传谕各军,谓天王疑忌太甚,惧害出走。 二十五日(6 月16 日) 因捻军内讧致使淮南重镇三河尖失守。清副都统胜保军进占三河尖,捻军退往正阳关、霍邱两地。闰五月二日(6 月23 日) 含山被清总兵音德布攻陷。 闰五月四日(6 月25 日) 捻军取得正阳关水上大战胜利,击毙清凤庐道员金光箸。 六月 十七日(8 月6 日) 清安徽布政使李孟群陷霍山,捻张乐行退走。 七月 十日(8 月29 日) 霍邱捻军头目张金桂乘张乐行、龚得树率军赴援正阳关之机,与清军勾结,进行叛变,致使霍邱失守。 二十五日(9 月13 日) 皖南太平军占领南陵县。 八月 十四日(10 月1 日) 南陵县被清总兵周天受攻陷。 十九日(10 月6 日) 李秀成会同捻军龚得树自六安州攻占舒城县。 二十六日(10 月13 日) 困守正阳关之捻军,因城内粮尽,又发生瘟疫,被迫撤往六安州,正阳关为清将胜保占据。 八月(10 月) 苗沛霖团练势力扩大,"连圩数十,拥众数千",并把持地方政权,进行征粮征税。二十三日,胜保派凤台知县李霖持手谕往"抚",苗以未得官职而婉言拒绝。 九月 二十三日(11 月9 日) 望江被湘军杨载福水师攻陷。 二十四日(11 月10 日) 东流县被杨载福部攻陷。 二十八日(11 月14 日) 铜陵县被杨载福部攻陷。 十月 二日(11 月17 日) 江西景德镇之太平军攻占祁门,旋即退出。 十五日(11 月30 日) 李秀成军占领和州。 十月(11 月) 胜保再派把总邵征祥赴凤台,"劝导"苗沛霖接受改编,并拨白银400两,给以官职,命往蒙城、亳州地区进攻刘玉渊部捻军,苗接受改编,并于十二月到达蒙城,接受袁甲三指挥,参加攻捻战争。这是苗沛林和胜保勾结的开始。 十月(12 月) 捻军六安事变。一派以张乐行和龚得树为首,坚决主张与太平天国联合抗清,并接受太平天国的封号和领导;一派以兰旗旗主刘永敬(即刘饿狼)及其侄刘天台为首,坚决反对联合,主张把队伍拉回皖北,独树一帜抗清。经过激烈斗争,结果张乐行、龚得树及任柱一派获胜,将刘永敬及刘天台杀死,兰旗部众大愤,即擅自离六安北走。是为捻军史上著名的"刘饿狼事件"。 十二月 二日(1858 年1 月16 日) 陈玉成军再占霍山县。十三日退出。 是年 清廷在安徽设立厘金税,湘淮军在全省各地广立关卡,征收之款就近送营充饷。 △ 春,定远、全椒、宿州、灵璧、阜阳大饥。寿州、宿州大水。秋,潜山,霍邱、英山、颍上大疫。八月六安蝗。凤阳、颍州、泗州、 滁州等府州属秋禾被旱,全省水、旱、虫等灾35 个州县。 △ 学者苏忄享元(1801~1857 年,桐城人)去世,著有《四礼从宜》4 卷等。咸丰八年(1858 年)
一月 一月 兰旗捻众,在将领刘天福、刘天祥、魏希元、刘元鉴、魏希纯等率领下,由六安经商城北归。途中,该部派人与清副都统胜保相约假道,互不作战,从此,张乐行部黄旗与兰旗不再合作。 是月 阜阳白莲教首领王庭桢、李彰仕、李长四等,联合当地捻军刘石滚、张三等组织起义,响应太平军北上。王庭桢称顺天军师,李彰仕称大司马,以阜阳西炉集为中心。队伍起义后发展至5000 人,邻近地区的河南沈丘、项城,均有村庄响应。 一月(2 月) 太平军陈玉成、韦俊部,联合捻军韩奇峰部,发动第二次固始战役,目的在于占领固始,打通由豫南向皖北进军的道路。 二月 十二日(3 月26 日) 安徽太平军太湖守军进占英山县城。二月十八日退出。 三月 三月 和春江南大营再围天京,副掌率合天侯李秀成坚请出京调兵解救,天王准奏,李秀成率部将陈坤书等统兵5000 余人约于月内出京,至芜湖,与待天福李世贤会晤,商定由李世贤敌南岸,李秀成由芜湖等处渡江,从全椒、滁州攻两浦,勾通与皖北之联系,保障天京供应。 三日(4 月16 日) 安徽和州被清副将惠成等攻陷。 是日 阜阳白连教起义军因无外援,被河南巡抚英桂所派清军德楞额击败,其首领大部分殉难。 △ 李秀成军渡江占领含山县。 十九日(5 月2 日) 捻军张龙部占领五河县城。 是日 繁昌被清军水师李德麟部攻陷。 二十五日(5 月8 日) 李秀成率太平军主力,配合东下李昭寿部占领和州。二十七日攻占全椒,二十八日占领滁州,三十日占领来安并即退出,并将滁州交李昭寿军把守,而率大军扎全椒。 是日 五河被凤庐道员黄元吉等攻陷。捻军张龙败走。 四月 十三日(5 月25 日) 捻军与清军在六安大战,城内叛徒许原如、杨邦本开城内应,清军乘机拥入,捻军张乐行、龚得树撤出六安,沿淠河水陆两路北上。在撤退时击毙清军副都统楚勒刚阿、游击亮志等。六安遂被清军胜保、袁甲三等部占领,捻军在六安时期斗争结束。 二十一日(6 月2 日) 沿淠河北上的张乐行、龚得树、孙葵心、江台陵等部捻军,经迎河集、正阳关、峡石口,占领怀远县城。 五月 四日(6 月14 日) 捻军在张乐行、龚得树、张龙等率领下攻占临淮和凤阳府县二城。 十日(6 月20 日) 杨载福水师再度攻陷东流县。 十三日(6 月23 日) 清廷以胜保为钦差大臣,督师攻捻。将巡抚福济革职调京,翁同书任安徽巡抚。翁未到职前,由在庐州店埠的李孟群署理。 五月(7 月) 胜保派遣陈玉书往滁州李昭寿处,再次催促李昭寿投降,命他"先献滁州,不可再有迟疑"。 六月 二十四日(8 月3 日) 建德县被杨载福部都司宋美富及叛徒张太忠攻陷。 七月 十一日(8 月19 日) 胜保轻骑南行达清流关,李昭寿及其弟李昭奎、部将朱元兴等往见。李昭寿提出缓期投降的四个原因:一,须先将部属家眷安置得宜,及早撤出;二,尚有心腹200 余人在南京,须待撤出;三,李秀成近在和州,威胁甚大;四,待巢县、庐江秋收后,抢些粮食。胜保允诺,并传旨赏给李昭寿三品顶戴,并更名李世忠,仍令回滁州驻守。等待机会降清。 十五日(8 月23 日) 太平军陈玉成、李秀成等百余将领聚会枞阳望龙庵,举行具有历史意义的第二次枞阳会议,讨论解救天京的军事计划,决定恢复五军主将制度,实行统一指挥和联合作战的方针。会后,陈玉成军于是日占领安徽重镇庐州。杀清总兵肖开杨、知府武成功等。署理巡抚李孟群,由庐州店埠逃往寿州。 三十日(9 月7 日) 淮北捻军孙葵心、李允泰、陆利科等数万人,在宿州铁佛寺,击败清副都统伊兴额军,占领濉溪口。 八月 六日(9 月12 日) 国宗杨辅清等占领婺源县。 十五日(9 月21 日) 太湖县被江宁将军都兴阿、巡抚衔浙江布政使李续宾等军攻陷。 二十一日(9 月27 日) 李续宾军攻陷潜山。 是日 李秀成、孙玉成军与江北大营德兴阿部大战,江北大营溃败,太平军连下江浦、天长等地。天京威胁被解除,江南与江北交通恢复,是为太平天国二解京围战役。 二十四日(9 月30 日) 后军主将李秀成克复天长县。前军主将陈玉成令李昭寿派军占领来安县城。 九月 七日(10 月13 日) 桐城县被清军李续宾部攻陷。 十八日(10 月24 日) 舒城县被李续宾军攻陷。 二十四日(10 月30 日) 捻军李昭寿乘太平军主力西上进行三河战役之际,在天长公开叛变投清,致使天长陷落。嗣后,李昭寿又下令剃发,并将其所控制之滁州、来安、天长三城献给清军。由于李昭寿的叛变投清,陈玉成和李秀成共同制订的二解京围计划化为泡影,天京所受到威胁依然没能解除。 十月 十日(11 月15 日) 李秀成、陈玉成军抵白石山,张乐行集中凤阳、怀远各路捻军,龚得树集中淮北各路捻军,共约10 余万人,与太平军会师,进行三河战役。在太平军、捻军联合围攻下,清军5000 余人全部被歼,击毙湘军悍将李续宾及文武官吏400 余人,十三日战役结束,此即为历史上著名的太平军"三河大捷"。 十三日(11 月18 日) 陈玉成军克复舒城县。 十六日(11 月21 日) 太平府太平军水师统将熊光明致书英国军舰,请协攻清军水师,英使额尔金复书拒绝。 十九日(11 月24 日) 陈玉成军克复桐城县。 二十日(11 月25 日) 李秀成军克复潜山县。 二十一日(11 月26 日) 英国侵华军全权特使额尔金率舰擅自闯入安庆江面,岸上太平军开炮轰击,有数枚炮弹击中英舰。 十月(11 月) 守卫凤阳捻军首领张龙,开始与清军勾结,准备叛变投清。 二十六日(12 月1 日) 李秀成军克复太湖县。 十一月 十一日(12 月15 日) 以李续宾军三河覆没,清廷命曾国藩移师援皖。 二十二日(12 月26 日) 英使额尔金过安庆,派威妥玛上岸,质问上月二十六日炮击事件。次日,威妥玛晤安庆太平军守将,守将对上月南京、安庆两次炮击事件解释误会,充分道歉。威妥玛告以不久英船即往长江往来航行。在芜湖,额尔金等接到晋天燕兼工部又正冬官事务宋雄邦照会,及天王颁行"西洋番弟"御诏。 二十七日(12 月31 日) 清军李孟群占领霍山。 十一月(12 月) 守卫凤阳捻军首领张龙,守卫临淮捻军首领李允,因与张乐行捻军失和而互相争杀。张龙、李允及韩秀峰等由此发生动摇,派人至红心驿胜保大营接洽投降,胜保予以军功翎顶,命迅速剃发投诚。 十二月 五日(1859 年1 月8 日) 太平军李世贤军之一支占领泾县,次日又为清军周天受攻陷。 十日(1 月13 日) 李鸿章到江西省建昌谒见曾国藩,并加入湘军充当幕僚。受其影响,安徽团练势力开始投靠湘军。 十五日(1 月18 日) 清廷以熊天喜署寿春镇总兵。 十六日(1 月19 日) 清廷命副都统多隆阿总统安徽前敌。 是年 淮北捻军红旗总目侯士伟,因派人杀死黄旗捻军将领张敏行妻弟而与之失和.侯士伟被张敏行杀死,红旗部众溃散;,余部与黄旗军对立,不与张乐行合作。 △ 白旗捻军总目孙葵心,因与张乐行、龚得树部捻军不和,率其部众四五万人,由怀远地区北归亳州,从此自成一军。 △ 清军江北守将都兴阿部围攻安庆,湘军李续宾部深入皖北,1 月之内连陷太湖、 潜山、桐城、舒城,直指三河镇;太平军三河守将吴定规1 日5 文向陈玉成告急,玉成急统军从江苏六合回援,并奏准天王约李秀成同来。咸丰九年(1859 年)
一月 一月 捻军凤阳、临淮守将张龙、李允、任乾、韩秀峰等决定投降胜保。胜保颁给清军旗帜一千面并派游击黄德魁等进入凤阳、临淮谈判,同时任乾又接受胜保命令,到淮北向刘狗、刘天祥等部劝降。在张龙等人影响下,淮北各圩捻军插起清军旗帜,孙葵心亦在太和、颍上地区与胜保、翁同书接洽投降。但由于清廷残酷屠杀,使叛变者有所疑虑,张乐行捻军几十万近在咫只,亦使叛变者有所畏惧,因此,叛军在这个时期和敌人若即若离,和捻军亦若即若离,采取观望或中立态度,未即全部投降。 二月 四日(3 月8 日) 前军主将陈玉成再占六安州。三月十九日被清军攻陷。 十五日(3 月19 日) 太平军杨辅清部占领建德县。 十六日(3 月20 日) 太平军陈玉成攻占官亭,活捉安徽布政使李孟群。 二月(3 月) 淮北捻军孙葵心、刘天福部,由太和王市集出发远征河南。 三月 十九日(4 月21 日) 六安知州茅念肋等,攻陷六安州。 二十日(4 月22 日) 清军攻陷霍山县。 三月(4 月) 据守凤阳之捻军降将张龙,接受胜保命令将其部众改编为"淮胜营",清凤庐道员黄元吉准备接收凤阳政权,并予张龙以三品顶戴。但张龙畏惧张、龚捻军,不敢和捻军决裂,只不奉命亦不支援军粮;对清军亦接受官职,但不迎清军入城,亦不交出政权,张龙在革命与反革命之间动摇着。 四月 十日(5 月12 日) 陈玉成军攻占天长县。 五月 二十六日(6 月26 日) 陈玉成军攻克盱眙县。六月二日又被清军攻陷。 六月 十七日(7 月16 日) 前军主将吴如孝及捻军龚得树,立天侯苏天福攻占定远。清总兵吉顺、惠成败溃,前淮杨道郭沛霖、知县周佩濂死之,是为捻军史上著名的定远战役。这次战役的胜利,使捻军的怀远中心和太平天国的庐州中心联成一片。 八月 十三日(9 月9 日) 清廷命曾国藩缓赴四川,改援安徽,暂住湖口。 十五日(9 月11 日) 英王陈玉成分军占领霍山县。十月一日被清军攻陷。 十九日(9 月15 日) 陈玉成、吴如孝、张乐行、龚得树部太平军,捻军联合部队占领明光(今属嘉山县),二十三日再占盱眙,不久退出。 九月 三日(9 月28 日) 曾国藩自武昌回黄州巴河,与胡林翼筹商进兵安徽。 二十一日(10 月16 日) 曾国藩向清廷具奏四路征皖之策:一由宿松石牌以规安庆,一由太湖潜山以取桐城(以上循江而下之南二路),一由英山霍山以取舒城,一由商城六安以规庐州(以上循山而进之北二路)。 二十七日(10 月22 日) 右军主将韦志俊及国宗韦以琳在池州(今贵池市)请降于湘水师提督杨载福。 十一月 十日(12 月3 日) 胜保丁忧回京,袁甲三代替其剿捻大臣职务,于该日到达临淮前线,接管胜保所辖的军队。胜保军中满州贵族,副都统穆腾阿上奏拒绝汉人袁甲三统帅其马队,要求另派满州大员统带,上谕婉言和解。 十三日(12 月6 日) 曾国藩率清军入皖驻军宿松,英王陈玉成屯军太湖、潜山与之相持。 二十一日(12 月14 日) 清廷命张带督办皖南军务。 三十日(12 月23 日) 太平军中军主将杨辅清及古隆贤等率军夺回池州府城。 十二月 十八日(1860 年1 月10 日) 钦差大臣督办安徽军务袁甲三及川北道苗沛霖攻陷临淮关,捻军失守。 是年 寿州孙家鼐科举应试中选状元。咸丰十年(1860 年)
一月 十九日(2 月10 日) 清廷实授袁甲三为钦差大臣督办安徽军务。 二十一日(2 月12 日) 捻军首领张龙在凤阳府为袁甲三部总兵张得胜诱擒,凤阳府城失守。 二十三日(2 月14 日) 建德县被清道员吴坤修、刘于淳军攻陷。 二十五日(2 月16 日) 左军主将李世贤军占领泾县。 二十八日(2 月19 日) 清军副都统多隆阿等率军攻陷潜山。 二十九日(2 月20 日) 李世贤军占领旌德县,分军占太平府。 二月 一日(2 月22 日) 李世贤军占领绩溪,次日退出。四日又占之。于二月十二日被清军攻陷。 是日 李秀成军攻下宁国县。 三日(2 月24 日) 忠王李秀成军占领广德州(今广德县)。 二月(2 月) 清廷在军事上提出"划地分防,联兵合剿"的攻捻战略,把淮河流域、浍河涡河流域、河南列为三大防区,分别由袁甲三、傅振邦、胜保负责各防区军事。 二十三日(3 月15 日) 全椒县守军因叛徒唐喜青为清军作内应,战败撤出。 三月 十四日(4 月4 日) 李秀成、陈坤书等太平军将帅集会广德,商讨解除京围军机。 十八日(4 月8 日) 宁国县守军再占广德州。二十八日被清军攻陷。 二十一日(4 月11 日) 李秀成、李世贤军占领建平县(今郎溪县)。三月二日撤赴前线。 三月(4 月) 捻军淮北部分数万人,在孙葵心、江台陵、王怀义等率领下,再次远征河南西部。 闰三月十五日(5 月5 日) 援浙之湘军道员萧瀚庆及降将韦志俊攻陷石埭。 闰三月二十二日(5 月12 日) 总兵江长贵等率军攻陷泾县。 闰三月二十三日(5 月13 日) 太平军忠王李秀成写信给张乐行,解释当时未能分兵救援的原因,并告之平西主将吴定彩和前军主将吴如孝率师援助张军,"以修旧好"。 四月 八日(5 月28 日) 右军主将刘官芳部再占建平县(今郎溪县)。 四月(5 月) 捻军孙葵心通过阜阳团练首领夏馥超,再次和胜保接洽投降,因胜保已回京,清廷命安徽巡抚翁同书办理,翁同书力主进攻,反对接受投降。 十二日(6 月1 日) 捻军龚得树军占领来安县。 十三日(6 月2 日) 曾国藩上奏兵力单薄,不能舍安庆以趋芜湖,并请派用左宗棠。 是日 清总兵江长贵率军攻陷旌德。 十六日(6 月5 日) 清廷命皖江浙豫等省官员统筹办理团练方法,使与官兵联为一气。 五月 三日(6 月21 日) 安庆咽喉枞阳镇被清杨载福、彭玉麟水师督叛将韦志俊攻下,合围安庆。 是日 两江总督曾国藩奏安庆城围不可遽撤,拟即移驻江之南岸,分兵三路,一路由池州进规芜湖,与杨载福、彭玉麟水师联络,一路由祁门至旌太,进图漂阳与张芾、周天受等军联络,一路分防广信玉山以至衢州,与张玉良、王有龄等军联络。 五日(6 月23 日) 杨辅清军再占广德州。十一日撤出。 是日 太平军赖文鸿部再占泾县。 二十日(7 月8 日) 曾国藩到望江华阳镇晤彭玉麟,命杨载福、彭玉麟水师均归曾调遣。 二十二日(7 月10 日) 太平军再占含山县。 六月 二十七日(8 月13 日) 清廷命安徽按察使毛鸿宾总办皖北军务。 七月 一日(8 月17 日) 清廷命曾国藩派兵往援宁国府。十二日曾国藩上奏:俟各军到齐,先救宁国,以安皖南,再图江苏。 四日(8 月20 日) 陈玉成率部进占广德州,十四日陈玉成军全部北上,放弃广德州。 十五日(8 月31 日) 清廷命督办皖南军务副都御史张芾来京,所有军务统归曾国藩办理。 八月 十二日(9 月26 日) 经过3 个多月围攻后,太平军辅王杨辅清、侍王李世贤等率军再度攻占宁国府。 八月(9 月) 李昭寿奉袁甲三密令,将薛之元及其弟薛之和、子薛玉根一并捕杀于滁州,并将首级送袁甲三大营请功,清廷擢李昭寿为江南提督,以酬其功。 二十二日(10 月6 日) 太平军李世贤军占领绩溪县。二十五日攻克徽州府(今歙县)。二十八日占领休宁县。 九月 九日(10 月22 日) 太平军赖文鸿部攻占旌德县。 十月 五日(11 月17 日) 赖文鸿军占领南陵县。 十九日(12 月1 日) 忠王李秀成占领黟县。次日即退出。 二十七日(12 月9 日) 左宗棠到祁门晤曾国藩会问军事。 二十八日(12 月10 日) 定远解围战后,陈玉成率吴如孝、龚得树、孙葵心等太平军、捻军联合部队10 余万人西救安庆,于是日与清副都统多隆阿、安徽布政使李续宜部大战于桐城西南之挂车河,联军激战失利,损失万余人,将领孙葵心牺牲,大军退守庐江。 十一月 一日(12 月12 日) 石达开旧部左旗后旗之一部自江西占领婺源。三日退出。 四日(12 月15 日) 辅王杨辅清、定南主将黄文金率军占领建德县。十七日退出。 十三日(12 月24 日) 苗沛霖部王文魁在颍上劫掠官银,扣留袁甲三大营炮船2只,寿州城内翁同书搜出苗党密信,有"先清淮北,次清淮南,不患大事不成"等语。苗沛霖派兵断绝淮河水路交通,与翁同书、袁甲三关系紧张。清廷无力处理,命令翁、袁婉转劝谕。 十二月 十二日(1861 年1 月22 日) 苗沛霖在凤台捕捉其仇人徐立壮(徐立壮本为苗练头目,因有私怨,谋刺苗沛霖),徐逃走。苗召集各部,举行会议,以孙家泰不赴会命令寿州团练将孙捆献来营(孙为寿州团练首领,亦苗沛霖仇人),孙家泰依附安徽巡抚翁同书。是日苗练头目数人被寿州团练所杀,孙家泰向翁同书建议,招徐立壮前来与孙家泰共守寿州对抗苗沛霖。 是年 春,五河县饥荒后瘟疫流行,饿殍遍野;夏,宿州、灵璧、亳州、天长等县大水,淹没民房田地无数;冬,南陵县大雪,深8 尺余,压倒大批房屋,人民饿死者甚。咸丰十一年(1861 年)
一月 十七日(2 月26 日) 李续宜任安微巡抚,贾臻为布政使,张学醇为按察。 一月(2 月) 苗沛霖命令蒙城团练蓄发,准备抗清。 二十六日(3 月7 日) 定南大主将黄文金自洋塘败后,又占领建德县。是日,湘军总兵鲍超会同皖南镇总兵陈大富,攻陷建德。 二十七日(3 月8 日) 侍王李世贤率军自休宁进占婺源县。 二十九日(3 月10 日) 苗沛霖的几十万团练起兵抗清,并由凤台渡过淮河,围攻翁同书所据守之寿州,又派人与庐州方面太平军取得联系。太平军派遣余安定、许导奎等赴凤台苗沛霖处举行会议,商讨抗清事宜。 二月 四日(3 月14 日) 陈玉成军占领英山县。 是日 著名捻军领袖龚得树在湖北罗田松子关地区与清副将成大吉部作战时不幸中弹牺牲,余部离开太平军,自舒城、庐州返回定远,合并于张乐行部。 十一日(3 月21 日) 湘军道员张运兰、总兵朱品隆等率军攻陷休宁。 十四日(3 月24 日) 英国参赞巴夏礼过安庆,晤英王陈玉成及叶云来,说明英人已取得长江通商权利。 十八日(3 月28 日) 英国参赞巴夏礼过芜湖及太平府,上岸察看太平军情况。 二月(3 月) 太平军干王洪仁王千自天京经太平、芜湖赴皖浙催调各军西征,并援安庆。 三月 八日(4 月17 日) 清廷命安徽布政使贾臻督办安徽全省团练事宜。 二十一日(4 月30 日) 以布政使贾臻署安徽巡抚。 二十二日(5 月1 日) 太平军干王洪仁王千、章王林绍璋自天京奉命援安庆,当日合桐城、庐江之前军主将吴如孝,率众2 万,自新安渡至横山铺到练潭一带,谋合英王陈玉成共解安庆城围。 二十四日(5 月3 日) 曾国藩致书曾国荃,谓安庆得失,关系天下安危,嘱坚守半月待援。 是日 定南大主将黄文金自芜湖率众7 千渡江,会同章王林绍璋等及捻众2 万余援安庆。 二十五日(5 月4 日) 湘军总兵鲍超奉曾国藩檄自江西景德镇拨营援安庆。 二十六日(5 月5 日) 曾国藩率亲兵自祁门北援安庆。 四月 十四日(5 月23 日) 太平军再占建德县。五月二十一日撤退。 十九日(5 月28 日) 任曾国藩(湖南湘乡人,进士)为两江总督。 五月 三日(6 月10 日) 右军主将刘官芳等率军攻占黟县,五日退出。 十三日(6 月20 日) 李世贤留守徽州的军队于昨今两日分两路撤入浙江,放弃徽州。 五月(6 月) 安徽巡抚翁同书为了使苗沛霖撤寿州之围,将其仇人徐立壮以勾通捻军,阴谋袭占寿州为罪名而杀死,并将孙家泰锁拿监禁,但苗沛霖军围寿州如故。 六月 十六日(7 月23 日) 英国公使普斯训令上海领事麦华陀禁止英船接济安庆太平军。 七月 十九日(8 月24 日) 陈玉成、杨辅清、林绍璋、黄文金入集贤关,4 援安庆。 八月 一日(9 月5 日) 湘军曾国荃部攻陷安庆。太平军守将吴定彩、叶芸莱及全军1 万余人均战死或投江殉难。陈玉成、杨辅清、林绍璋、黄文金退出集贤关外。 五日(9 月9 日) 杨载福部攻陷池州府。 七日(9 月11 日) 舒城县被清军攻陷。 八日(9 月12 日) 宿松县被多隆阿军攻陷。 十二日(9 月16 日) 湘军水师总兵王明山等率军攻陷铜陵县。 十三日(9 月17 日) 庐江县失守。 九月 十六日(10 月19 日) 苗沛霖军攻陷寿州,巡抚翁同书被俘获后又释放,被曾国藩参劾逮问,最后被流放到新疆。 二十日(10 月23 日) 无为州被湘军曾国荃、王明山部攻陷。 二十七日(10 月30 日) 苗沛霖攻陷寿州,杀孙家泰全家及皮、黄、吴诸姓。 十月 十八日(11 月20 日) 清廷命钦差大臣、两江总督曾国藩统辖江苏、安徽、江西3 省并浙江全省军务,所有4 省巡抚提督以下各官悉归节制。 二十八日(11 月30 日) 来安县被清军攻陷。 十一月 二十四日(12 月25 日) 太平军撤出定远县。 十一月(12 月) 曾国藩在安庆设立"安庆内军械所"(即内军械所),这是中国近代第一家军工企业。同治二年(1863 年)又试制成中国第一艘木壳轮船。同治三年,安庆内军械所搬迁南京,后改建为金陵机械制造局。 是月 张乐行、苏天福捻军从定远出发,带领全部人马及老弱妇女开始北归。二十五日,捻军通过苗沛霖地区,由寿州附近之马厂集、姚家湾地区渡过淮河,北归颍上。颍上捻军领袖白明欢迎张乐行到达颍上县城,准备进行颍州战役,袁甲三致函苗沛霖,叫苗阻击捻军渡淮,苗沛霖置之不理。 十二月 十二月(1862 年1 月) 在曾国藩的支持下,李鸿章开始召募庐州团练筹建淮军,以张树声、潘鼎新、吴长庆、刘铭传为首分营号树、鼎、庆、铭等四营。曾国藩向清廷推荐李鸿章统率。 十九日(1 月18 日) 太平军马融和部、捻军张乐行部、团练苗沛霖部联合围攻颍州,将署理巡抚贾臻围困在城内3 月,这是为捻军史上著名的颍州战役。 二十四日(1 月23 日) 以彭玉麟(原安徽巡抚)为水师提督,李续宜(湖南湘乡人)任安徽巡抚。 二十五日(1 月24 日) 天长县被清军李世忠等部攻陷。 是年 两江总督曾国藩在安庆设立厘金总局。 △ 贵池瘟疫流行,病死数百人。南陵冬大雪,又加上瘟疫流行,乡民死亡不计其数。相关阅读
- 安徽省历史大事记:清朝雍正时期(1723 ~1735 年)
- 安徽省历史大事记:清朝康熙时期(1667~1722 年)
- 安徽省历史大事记:清朝乾隆时期(1736~1795年)
- 安徽省历史大事记:清朝嘉庆时期(1796~1820年)
- 安徽省历史大事记:清朝道光时期(1821~1850年)
- 安徽省历史大事记:清朝咸丰时期(1851~1861年)
- 安徽省历史大事记:清朝同治时期(1862~1874年)
- 安徽省历史大事记:清朝光绪时期(1875~1908年)
- 安徽省历史大事记:清朝宣统时期(1909~1911年)
- 安徽省历史大事记:民国时期(1912~1917年)
- 安徽省历史大事记:民国时期(1918~1923年)
- 安徽省历史大事记:民国时期(1924~1929年)
- 安徽省历史大事记:民国时期(1930~1935年)
- 安徽省历史大事记:民国时期(1936~1940年)
- 安徽省历史大事记:民国时期(1941~1945年)
- 安徽省历史大事记:民国时期(1946~1949年9月)
- 安徽省历史大事记:1949年10月-1955年
- 安徽省历史大事记:1956~196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