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历史大事记:清朝乾隆时期(1736~1795年)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19-12-19 属于: 安徽历史
乾隆元年(1736 年)  

  因泗州安河两岸地低易淹,故将地额征银1222.3 两自雍正十三年为始尽予豁免。

乾隆二年(1737 年)  

  五月   二十六日(6 月23 日) 江南大雨,山水骤涨,石埭、太平、歙县、黟县、铜陵、繁昌6 县大部分田地被淹没,冲塌民房三四百间,淹死70 余人。

乾隆三年(1738 年)  

  十月   十月(11 月) 盐政三保奏:扬州遭受旱灾,众商人捐银12 万两,设粥厂赈济灾民,其中徽州商人汪应庚一人捐银4.7 万两。乾隆七年,汪氏又因扬州水灾,捐银6 万两,徽商黄仁德等捐银24 万两,此举得到清廷赞扬。   是年 安徽省向清廷上报灾情。沿江自春至秋无雨,宣城、南陵、泾县、当涂、旌德、宁国、桐城、六安、合肥、太湖、寿县等50 州县,旱情严重,民大饥,更以连年荒歉急待赈济,清廷免去当年地丁银60 万两。   △ 凤阳县山河、临淮县鹿塘、滁州卫黄庆圩、全椒县张巴等圩、广德州秀水坝、桐城县袁家圩、定远县响水坝等经重新治理,全部修浚。

乾隆四年(1739 年)  

  五月   六日(6 月11 日) 全省兴修水利。除动用库银、赈款外,并规定在外做官、经商者,可以捐款授官,以解决工程费用。是年 陈大受(湖南省祁阳人)任安徽巡抚。   △  在蔡城塘(今长丰县境内)修建大闸、减水闸、河口闸各1 座,斗门3 座,开河10余里,发挥了灌溉效益。   △ 春夏,江淮大部分地区旱;夏,淮北大部分地区大雨,全省水灾旱灾频繁,清廷谕再免当年丁银60 万两。

乾隆五年(1740 年)  

  十月   十月(11 月) 两江总督从福建携来玉米种,由安徽巡抚陈大受遣人教民试种,"化无用之田为有用",又进而在所属各县推广。从此,玉米在全省被不断推广种植,成为重要旱粮作物之一。   是年 清廷谕上江地方滨临江淮,地多山岗,其间虹县枯河头,亳州乾溪沟,和州大洋河、姥下河、屯河,含山县铜城插河,来安县尾河均筑堰疏浚。

乾隆六年(1741 年)  

  夏 江北部分地区暴雨成灾,萧县、灵璧大水。八月赈安徽宿州、凤台、颍上、霍邱、蒙城水灾饥民,并缓征新旧额赋。    六月   二十五日(8 月6 日) 清廷从吏部尚书署理两江总督杨超曾奏:安庆、凤阳二府并桐城、潜山、太湖等55 个洲县,原有粮仓,已不够应用,需添建仓库2342 间。    十月   二十四日(12 月1 日) 清廷从巡抚陈大受奏:全省零星土地,听民耕种,开垦水田1亩以上,旱田2 亩以上,仍照赋税规定征税,不及此数者,概免征税,至于有开垦无主荒地者,由地方官查明,给予印照执业。   是年 清廷向徽州征求制墨教习,歙县县令赵本介绍汪近圣次子汪惟高前往应诏,惟高制墨工艺精湛,准留内庭御书处教习制墨。

乾隆七年(1742 年)  

  五月   三日(6 月5 日) 清廷从巡抚张楷奏:在和州雍家镇地方设立裕溪一口,附近另设裕溪二口,两处口岸均为巡查商贩货物所设,不负责收税。另于芜湖县百家甸地方,设立东河一口,为方便商民,商贩税额较小者,即在就近征收。   九月   九月(10 月) 因淮北春夏淫雨成灾,江淮、江南夏大水,清廷赈安徽、江苏灾银290万两,米谷250 万石。   是年 歙县人吴谦编著的《医宗金鉴》九十卷(清官修医书)公诸于世,这是一部临床重要参考医书,流传很广。   △ 沿淮、淮北大水。宿州霪雨弥日。砀山、灵璧、五河、阜阳、太和、蒙城等县大雨。凤阳、临淮、定远、天长等24 个州县水灾。

乾隆八年(1743 年)  

  一月   二十五日(2 月19 日) 东流县港口山水暴涌,损坏官民船只500 余艘,淹死数百人。   四月   十三日(5 月6 日) 清廷从巡抚张楷奏:将旧日设置多余、且无专管之泾县主簿、芜湖县橹港驿、宿州睢阳驿、定远县驿各驿丞一并撤销,其事务归各州县兼理。   五月   九日(6 月30 日) 泾县发生5 级地震。乾隆十八年《泾县志》记:"地震,有声自西而东如雷,鼓楼崩。"   七月   七月(8 月) 清廷从巡抚范璨奏:劝谕富户低价出售粮食以济贫民,官署按其数量,或赏花红,或给匾额,凡救济贫民最多的地方总作一碑志以扬其事。   是年 清廷命兴修上江大川浍、沱、濉等河,疏浚潼河下游林子河、谢家沟、沱河及宿州、灵璧、凤阳等处大道两旁官沟节节疏浚,加深加宽,取出沟土培筑大道,增建桥梁以通积水,宿境之水导入浍河、灵凤等水导入淮河,不使其仍入沱河为患。   △ 宣城、南陵、铜陵、繁昌、无为、庐江等地灾害严重。清廷赈贷宣城等24 个州县米83 万余石,银233 万两。

乾隆九年(1744 年)  

  夏 江淮大部分地区暴雨成灾。凤阳、临淮、全椒等21 个州县大水成灾,南陵、泾县、宣城、太平、旌德、绩溪等地大雨连日,洪水陡发,淹死人畜不计其数。

乾隆十年(1745 年)  

  亳县、徽州五月遇水灾。含山六月遭水灾。北部河决。  

乾隆十一年(1746 年)  

  二月   十三日(3 月4 日) 官僚白钟山,巧宦欺公,贪污赃银数十万两,皆寄存于徽商之家,其中程致中收存2 万两、其婿汪绍衣收存4 万两、程容德收存2 万两、程迁益收存2 万两,并代为经营生息。是日案发,白钟山家被抄,寄存之赃银亦暴露无遗。   夏 沿淮、淮北大部分地区大雨,少数县境降雹。《清实录》:凤、颍、泗所属怀远、阜阳、五河等县六月初旬至十三日连降大雨。   是年 江南总督尹继善奏开无为州新河,从刘家渡起,至张家湾,长4190 余丈,筑横河小坝,从此王家渡旧河遂沦于江。

乾隆十二年(1747 年)  

  五月   三十日(7 月7 日) 清廷从巡抚潘思榘奏:凤、颍、泗三州府所属上年遭水灾,现采取下列措施:一、积极发展农业、种桑养蚕;二、治理河道以防旱涝;三、稽查贫民迁移,以防惹事生非;四、严惩冒称灾民、领取口粮者;五、拨资遣返外省流民,每30 人为一组,分别遣送,以防沿途生事。   是年 阜阳、蒙城、太和、亳州、颍上、霍邱、歙县、黟县、宿州、泗州皆水灾。灵璧连续3年遭受水灾,绩溪洪水暴发,淹死数百人。

乾隆十三年(1748 年)  

  歙县商人徐士修捐银增添县城内紫阳书院房舍,又捐银1.2 万两以赡养学者。

乾隆十四年(1749 年)  

  夏 沿江暴风大雨,并伴有冰雹。贵池、无为、铜陵、太平等地雨雹成灾。   是年 著名散文家方苞(1668~1749 年,桐城人)去世。方为"桐城派"创始人,著有《方望溪先生全集》。

乾隆十五年(1750 年)  

    泗县黄淮泛涨,五河、颍上、凤台、凤阳、灵璧、阜阳、蒙城、太和、亳县等地大水成灾。沿江繁昌、东流、望江、铜陵等部分地区暴雨成灾。   是年 全省户籍调查,安徽人口2157 万。

乾隆十六年(1751 年)  

  寿县、泾县、绩溪、天长、铜陵、南陵、宣城、宁国、旌德、广德、歙县等县大旱成灾。因连年受灾,清廷免去安徽自乾隆元年至乾隆十三年所积欠地丁银30 万两。   是年  徽州府太守何达对歙县在扬州经商的人士中劝募,得银6 万两,建造"惠济仓“60 间,购谷3 万石贮之,以备荒年之用。   △ 清画家方士庶(1692~1751 年,歙县人)去世。作有《巨然横山图》、《云山图》等。

乾隆十七年(1752 年)  

   春 建德、东流、南陵、泾县、宣城、旌德、宁国、歙县、绩溪等23 个州县遭到水旱灾害,大饥,人以草根树皮为食,饿死者甚多。清廷谕免征各项钱粮。    四月   四月(5 月) 湖北罗田农民朝柱以霍、英、罗、麻、商交界处为据点,聚众反清,准备于英山县天马寨起义,事泄,罗田知县冯孙龙以开脱马朝柱罪处死。此案牵连安徽、河南四川多人,清廷命严缉。   是年 桐城县桐乡南栅大火,烧毁房屋300 余家。

乾隆十八年(1753 年)  

  夏 太平县大雨,山洪突发,伤一百四十多人。淮北霪雨至秋。砀山秋水灾,萧县、灵璧自六月至九月霪雨。泗县九月大雨,城内水深二三尺。五河九月大水。怀远自九月至十月雨45 日,涡淮平地行舟。阜阳、凤台、凤阳大水成灾。

乾隆十九年(1754年)  

  夏 太平县大雨,山洪突发,伤一百四十多人。淮北霪雨至秋。砀山秋水灾,萧县、灵璧自六月至九月霪雨。泗县九月大雨,城内水深二三尺。五河九月大水。怀远自九月至十月雨45 日,涡淮平地行舟。阜阳、凤台、凤阳大水成灾。

乾隆二十年(1755 年)  

  灵璧二月至六月霪雨,岁大饥,入秋粮价腾贵,麦豆1 石需银3 两有余,人多饿死。泗州、凤阳、寿州、庐江、无为、宿县、五河、阜阳、舒城、和县等32 个州县水灾。年 史学家张廷玉(1672~1755 年,桐城人)去世,曾任军机大臣,清廷许多规章制度多出其手。著有《澄怀园选》、《澄怀园文存》、《传经堂集》等。   △ 藏书家、诗人马曰琯(1688~1755 年,祁门人)去世。藏书10 万余卷,有"甲大江南北"之称。

乾隆二十一年(1756 年)  

  是年 宿州、灵璧、泗州、五河、怀远、凤阳、来安、舒城、无为、庐江等县瘟疫流行,道歹堇相望。   △ 学者徐文靖(1667~1756 年,当涂人)去世。著有《禹贡会笺》、《经言拾遗》等。

乾隆二十二年(1757 年)  

  淮北疏浚泗州、灵璧二县接壤处河道,疏通从长直沟集至渭桥,共40 余里长,使灵璧来水得以宣泄,该地"始成活壤",减轻旱涝灾害。

乾隆二十三年(1758 年)  

  汪由敦(1692~1758 年,休宁人)去世。曾任《平定准噶尔方略》总裁,官至礼部尚书、军机大臣。善书法,有《时晴斋法帖》传世。

乾隆二十四年(1759 年)  

  六月   十九日(7 月13 日) 望江、太湖、潜山等地大雨7 昼夜,城墙倒塌,堤防溃决,漂没田庐人畜不计其数。   是年 著名画家汪士慎(1686~1759 年,歙县人)去世。汪为"扬州八怪"之一,作品有《竹石图》、《粉梅图》、《兰梅图》、《梅花卷》等。   △ 著名诗人方世举(1675~1759 年,桐城人)去世。著有《兰丛诗话》、《春及堂诗钞》等。

乾隆二十五年(1760 年)  

  淮水溢,东北部秋受水灾。和县遭蝗害。

乾隆二十六年(1761 年)  

  黄河决,淮河溢,沿淮以北水灾。潜山春三月大风,吹倒树木。

乾隆二十七年(1762 年)  

  五月   五月(6 月) 广德大雨倾盆,洪水暴涨,淹没民居,淹死者甚多。   是年 清廷诏访遗书,藏书家汪启淑(歙县人)进献家藏珍集600 余种。

乾隆二十八年(1763 年)  

  梅珏成(1681~1763 年,宣城人)去世。他精于天文、算学,曾增删校订程大位《算法统宗》,著有《赤水遗珍》等。   △  清大臣胡宝王泉(1694~1763 年,歙县人)去世。他善治水,消除水患,"以民事为急"。

乾隆二十九年(1764 年)  

  夏 江淮、沿江部分地区暴雨成灾。舒城、芜湖、无为、和县、贵池、望江、怀宁、铜陵、潜山大水。   十月   十月(11 月) 婺源(今属江西省)西关外居民失火,延烧数百家。

乾隆三十年(1765 年)  

  宿县春大水;无为秋久雨;宿松水淹塌城墙十多丈;黟县夏旱。

乾隆三十一年(1766 年)  

  五月   五月(6 月) 沿江阴雨连绵,夏大水成灾,无为圩田被淹十分二三。黄河决,泗、宿受灾。

乾隆三十二年(1767 年)  

  夏 江淮沿江部分地区暴雨成灾。凤阳、和县、无为、望江等地大雨成灾。   是年 歙县鲍廷博刊印的《聊斋志异》36 卷通行本问世。

乾隆三十三年(1768 年)  

  九月   九月(10 月) 安徽、江苏等地有人偷割发辫,清廷命严查偷割发辫者,并命将两江总督高晋、安徽巡抚冯钤、江苏巡抚明德等交部严加议处。   是年 全省大部地区大旱,无为、繁昌瘟疫流行,病死者无数。   △ 清大臣方观承(1698~1768 年,桐城人)去世。著有《方恪敏公奏议》、《述本堂诗集》等。

乾隆三十四年(1769 年)  

  五月   一日(6 月4 日) 和州李超海《武生立品集》之狱起。宁国府学武生李超海(宣城人)为了在考武生时拔取科举,将自著《武生立品集》6 册具呈。此集共计36 篇,其中《策论铭》等4 篇内有"天下武生可用与不获见用者莫此时为甚"等语。是日,李超海和代为抄写《立品集》的李上青、李华萼、冯桂馨等被押解到省府,严加审讯,并以"妄布邪言,书写张贴,煽惑人心为首者"之罪名,将李超海处斩。   是年 潜山、铜陵、芜湖等县堤防溃决,大水成灾,米价腾贵,民多饿死。

乾隆三十五年(1770 年)  

  徽州众商帮在苏州阊五图修建徽郡会馆。

乾隆三十六年(1771 年)  

  文学家姚范(1702~1771 年,桐城人)去世,作品有《援鹑堂笔记》、《援鹑堂诗集》、《援鹑堂遗集》等。

乾隆三十七年(1772 年)  

  安徽学政朱筠等奏请清廷校阅《永乐大典》,次年二月,清廷为此成立四库全书馆。

乾隆三十八年(1773 年)  

    是年 乾隆谕令编定《四库全书》。此举由安徽学政朱筠于先一年奏请开局按辑《永乐大典》中的古籍引起。皖学者戴震姚鼐等多与其事。   △  清廷下诏征集天下遗书,著名藏书家马曰琯(祁门人)之子马振伯献出珍本776种进呈四库全书馆。   △ 沿淮、淮北东部的泗县、五河、凤阳等县夏秋大雨成灾。

乾隆三十九年(1774 年)  

   三月   三月(4 月) 两江总督高晋奏:督民挑挖阜阳县新河八道、颍州济河、霍邱县东乡等河五道、亳州急三道河等九道、太和县茨河等九道、蒙城县东大路等处沟河43 道已陆续报竣。

乾隆四十年(1775 年)  

  宿县黄水泛滥。南陵自夏及秋大旱。《中国历代天灾人祸表》:安徽定远等12 州县旱。来安、合肥、六安、寿县、霍山、桐城、贵池、东至、芜湖、宣城、广德大旱且有蝗灾。

乾隆四十一年(1776 年)  

  闵鹗元任安徽巡抚。

乾隆四十二年(1777 年)  

  著名思想家、学者戴震(1723~1777 年,休宁人)在北京去世。曾任《四库全书》纂修官。著作颇丰,有《原善》、《原象》、《孟子字义疏证》、《方言疏证》等。   是年 歙县开采龙尾石,用以琢砚进贡。石稍差者,砚工自琢出售。

乾隆四十三年(1778 年)  

  秋 黄河、淮河漫溢,亳州、蒙城、凤阳、泗州等17 个州县被淹成灾。

乾隆四十四年(1779 年)  

  散文家刘大木魁(1698~1779 年,桐城人)去世。生前为桐城派重要作家之一,著有《海峰文集》、《海峰诗集》等。   是年 清代女画家方畹仪(1732~1779 年,歙县人)去世。善画梅竹兰石。

乾隆四十五年(1780 年)  

  五月   二日(6 月4 日) 该日及六月十七日巡抚闵鹗元两次摺奏:查缴明末野史及国初伪妄诗文中,和州知州阿兴阿查出历阳戴重著《河材集》属禁毁之列。其子戴移孝著《碧落后人诗集》"语多狂悖",戴移孝之子戴昆著《约亭遗诗》亦"语类狂悖",被认为有反清之意。七月十四日,乾隆帝发布谕旨,将戴移孝,戴昆父子刨坟戮尸,印刻《约亭遗书》的戴世道(戴移孝曾孙)处斩。戴用霖(戴移孝孙)、戴世德(戴移孝曾孙)、戴世法(戴移孝曾孙)秋后处斩,他们的妻子给功臣之家为奴,财产没收。为《约亭遗书》作序的鲁之裕(已死)之子孙全部斥革。此案波及全国12 个省达5 个月之久。   是年 篆刻家汪肇龙(1722~1780 年,歙县人)去世,与程邃、巴慰祖、胡唐,合称"皖四家"。

乾隆四十六年(1781 年)  

  五月   二十二日(6 月13 日) 潜山县大水成灾,堤岸冲溃,田地淹没,漂没房舍数百家,溺死乡民无数。

乾隆四十七年(1782 年)  

  四月   四月(5 月) 巡抚谭尚忠奏:查歙县已故之贡生方芬所著《清浣亭诗》中有"征衣泪积燕云恨,林泉不共鸟啼新"等句为玄孙方国泰隐藏。请将方芬刨坟戮尸,方国泰拟斩。五月三日,乾隆帝亲批:"若无不法字句,即可毋庸办理",故才未大张旗鼓办罪。这是文字狱中较收敛的一案。   秋 淮北大雨,淮水西来,泛涨下注,黄河决口,漂没田庐人畜无数,泗州、五河、阜阳灾情严重。   是年 户部奏:安徽仓库亏短各项银180 万两,请查明并补归原款。   △ 绩溪墨商胡开文在屯溪设墨庄,精工制作"苍佩室墨",列为贡品。此后,胡开文墨店成为著名字号,墨庄遍及各大城市。

乾隆四十八年(1783 年)  

  阜阳春大水;泗县偏旱;沿江以南偏涝。

乾隆四十九年(1784 年)  

  书麟(满州人)任安徽巡抚。   是年 凤阳、颍州、滁州、泗州、广德、六安各府州属俱大旱。   △ 程晋芳(1718 ~ 1784 年,歙县人)去世,曾任《四库全书》编修,著有《勉行堂诗集》、《读后汉书记》等。

乾隆五十年(1785 年)  

  自春至冬,全省大部地区大旱。据重修《安徽通志》载:凤、颍、滁、广、六、泗各府州属俱大旱。宁、池、太……各府州属俱大旱。淮北斗米千钱,宿州、亳州道歹堇相望。霍邱斗米千文,民死十之四,且有全家饿死的。清廷谕赈济外,再命截留江西糟粮10 万石备赈。

乾隆五十一年(1786 年)  

  五月   二十九日(6 月24 日) 清廷谕:上年安徽、江苏等省遭受旱灾较重,民气未复,如安徽之徽州等地,商贩聚集,盐商富户颇多,恐有越境买产,图利占据者,需实力查禁。   是年 宿州、怀远、阜阳、合肥、舒城、六安、和县、桐城等地春荒,民大饥。入夏,瘟疫流行,死者无数。   △ 敕令广种红薯作为救荒粮,此后红薯便在淮河流域普遍种植。并占"民食之半"。   △ 安徽人口2882.6 万人。

乾隆五十二年(1787 年)  

  十一月   十五日(12 月23 日) 陈用敷(浙江海宁人,进士)任安徽巡抚。   是年 名医郑梅涧(约1727~1787 年,歙县人)去世。世医出身,时称"南园喉科"。

乾隆五十三年(1788 年)  

  二月   二月 清兵进剿.....,徽商江广达、程俭德等捐银200 万两以备犒赏之需。   五月   五月(6 月) 祁门大雨,洪水泛滥,县城中水深二丈八尺余,冲坏谯楼、粮仓、民田、庐舍多处,乡间堤坝皆坏,淹死6000 余人。   是年 巡抚陈用敷奏准从安徽藩库内提银10 万两借给全省典商生息为筹备水利工程之用,每年造册送部查核。

乾隆五十四年(1789 年)  

  淮北秋雨连旬,黄、淮涨溢,低处受灾;皖南夏旱。

乾隆五十五年(1790 年)  

  安庆府徽调艺人高朗亭带领徽调三庆班赴京演出,一鸣惊人。尔后,四喜、春台、和春班相继北上,成为戏曲史上盛事,号称"四大徽班进京"。   是年 徽州商人郑奎元进京,为乾隆皇帝祝寿,参加"千岁宴"。献贺银1 万两,被封为中宪大夫。   △ 在两淮经营的徽州商人捐款重建歙县县学,名"古紫阳书院"。

乾隆五十六年(1791 年)  

  安徽人口为2956 万人,占全国人口9.7%。

乾隆五十七年(1792 年)  

  徽州程伟元将《红楼梦》的八十回和高鹗所续四十回放在一起,两次用活字印出,即后世所称"程甲本"和"程乙本"。

乾隆五十八年(1793 年)  

  三月   十二日(4 月22 日) 清廷命安徽巡抚朱圭督率修筑无为州江坝。   是年 篆刻家巴慰祖(1744~1793 年,歙县人)去世。他篆刻工致挺秀,构思精密,刻有《四香堂摹印》、《百寿图印谱》等。

乾隆五十九年(1794 年)  

  十月   九日(11 月1 日) 白莲教支派混元教首领刘之协(太和人),自太和解往河南扶沟,乘机逃脱。河南巡抚穆和蔺、扶沟县知县刘清鼎因此被革职。

乾隆六十年(1795 年)  

  无为、广德夏旱。五河遭水灾。宿松大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