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豆细菌性疫病
菜豆细菌性疫病又称火烧病、叶烧病,是菜豆的常见病害之一。除危害菜豆外,还可侵害豇豆、扁豆、绿豆等其他豆科作物。
危害症状
菜豆细菌性疫病在菜豆苗期和成株期均可染病,可危害叶片、茎蔓、豆荚和籽粒,但主要危害叶片。苗期子叶染病后,产生红褐色溃疡斑;幼茎染病,产生红褐色油渍状斑,绕茎1周后幼苗易折断而枯死。成株期,受害叶片、叶尖和叶缘初呈暗绿色的油渍状小斑点,似开水烫伤状,后扩大成不规则形的灰褐色斑块,病斑周围具黄绿色晕圈,中部像半透明的薄纸,干燥时易破碎。严重时,病斑相连,布满整张叶片,全叶卷曲枯死,但不易脱落。潮湿时,叶片腐烂变黑,病斑上分泌出浅黄色的黏液状菌脓,嫩叶扭曲畸形。茎上病斑呈长条状红褐色溃疡,中央略凹陷,绕茎1周后上部茎叶萎蔫枯死。豆荚上病斑多为不规则形或近圆形,呈红褐色至褐色,严重时豆荚萎缩。被侵染的籽粒皱缩,产生黑色凹陷斑,脐部溢出浅黄色的黏液状菌脓。
发生特点
此病由细菌油菜黄单胞菌菜豆致病变种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phaseoli(E.F.Smith)Dye侵染引起。病菌主要在种子内潜伏越冬,可存活2~3年,也可随病残体在田间土壤中越冬。播种带菌种子,幼苗即可染病,并产生菌脓,借助雨水反溅传播进行再侵染;也可通过昆虫、农事操作等传播至寄主植物上,从寄主表皮的气孔、水孔或伤口侵入,经潜育后发病并在植株内蔓延,进行多次重复再侵染。
病菌喜高温、高湿的环境,适宜其发病的温度范围为15~38℃,最适宜发病的气候条件为温度24~32℃,相对湿度85%以上。菜豆整个生育期均可感病,发病潜育期为5~15天。
浙江及长江中下游地区菜豆细菌性疫病的主要发病盛期在4~11月。高温、高湿是发病的重要条件,特别是雨后转晴、气温急剧上升时最易发病。保护地通风不良,温度高,湿度大易发病。露地春、夏季多雨、多雾、多露天气发病重,重茬种植、肥力不足、管理粗放、虫害发生严重的田块发病也重。
防治要点
①选用无病种子。②种子消毒。用50℃的温水浸种15分钟后再播种,或用种子重量0.3%的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或50%敌克松可湿性粉剂拌种。③农业防治。与葱蒜类蔬菜及非豆科作物轮作,间隔两年以上;保护地实行高畦定植,地膜覆盖,加强通风,避免高温、高湿的环境;增施腐熟有机肥,促进植株健壮生长,提高抗病性。④药剂防治。在发病初期可选用50%加瑞农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0.2克/千克农用链霉素500倍液,或0.2克/千克新植霉素500倍液,或20%龙克菌悬浮剂500倍液等喷雾防治,每隔5~7天喷1次,连续防治3~4次。
发病后期,叶片病斑灰褐色、不规则形,中央薄纸状,外围具黄绿色晕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