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豆赤斑病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1-06-20 属于: 豆类蔬菜病虫原色图谱
【介绍】:

蚕豆赤斑病只危害蚕豆,是一种世界性的蚕豆病害,在我国各蚕豆产区均有发生,特别是长江流域地区和长江以南各省发生极为普遍。一般不会造成太大的损失,但病害严重时,可能引起大量早期落叶,明显降低产量。

危害症状

蚕豆赤斑病侵染叶片、茎、花和豆荚。叶片染病,初生赤色小点,后逐渐扩大为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直径2~4毫米,中央赤褐色、略凹陷,边缘深褐色、稍隆起,病、健部交界明显,病斑密布于叶片两面。茎或叶柄染病,开始也出现赤色小点,后扩展为边缘为深赤褐色的条斑,表皮破裂后形成长短不等的裂缝。花染病,遍生棕褐色小点,扩展后花冠变褐枯萎。豆荚染病,也呈赤褐色斑点,病菌透过荚皮进入籽粒内,导致种皮上出现小红斑。天气干燥时,叶片的病斑止于圆形或条斑,不再扩大。但在持续阴湿的气候条件下,病斑会迅速扩大融合,最后整叶逐渐变黑死亡,并引起落叶,随后植株各部变成黑色,遍生黑霉,致使全株枯死。剖开枯死的茎部,可以看到黑色扁平的颗粒状菌核。

发生特点

此病主要由真菌半知菌亚门蚕豆葡萄孢菌Botrytis fabae Sard.侵染引起。病菌以菌核随病残体在土表越冬或越夏。当菌核遇适宜条件时,就萌发长出分生孢子梗,产生分生孢子后通过气流传播进行初侵染。如病害发展快,在枯死的病部会产生新生代分生孢子,并借助风雨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

温度、湿度对此病影响很大,最适宜发病的气候条件为温度20℃,相对湿度85%以上。分生孢子侵染的温度最高可达30℃,最低为1℃。但其最主要的诱发因素还是湿度,孢子需在湿度饱和、寄主表面具水膜的条件下才能发芽和侵入。从发芽到侵入,20℃时仅需8~12小时,而5℃时则需3~4天。黏重或排水不良的酸性土及缺钾的连作田发病重,地势低洼、植株过密的田块发病重。

防治要点

①农业防治。选择抗病品种,高畦深沟栽培,雨后及时排水,增施草木灰或磷、钾肥,实行两年以上轮作。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将其集中销毁。②种子处理。播种前用种子重量0.3%的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③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药防治,每隔7~10天喷1次,连续防治2~3次。药剂可选用0.5∶1∶100的波尔多液,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或80%大生M-45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0%威尔达甲托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等,进行喷雾防治。

叶片染病,初生赤色小点

后期病斑密布全叶,近圆形或不规则形,中央赤褐色、略凹陷,边缘深褐色、稍隆起

蚕豆赤斑病后期病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