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力学基础-3.2力对点之矩与力对轴之矩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2-19 属于: 机械设计

第二节力对点之矩与力对轴之矩
一、力对点之矩
    在平面问题中,力F与矩心O 在同一平面内,用代数量MO(F)就足以概括力对O点之矩的全部要素。但在空间问题中,由于各力与矩心O所决定的平面可能不同,这牡贾赂髁κ垢仗迦仆一点转动的方位也可能不同。为了反映转动效应的方位,力对点之矩必须用矢量表示。
如图3-5所示,设力F沿作用线AB,O点为矩心,则力对一点之矩可用矢量表示,称为力矩矢,用MO(F)表示,力矩矢MO(F)的始端为O点,它的模(即大小)等于力与力臂d的乘积,方位垂直于力F与矩心O所确定的平面,指向可按右手法则来确定。由图3-5可见

理论力学基础-3.2力对点之矩与力对轴之矩 title=(3-7)
    式中, 理论力学基础-3.2力对点之矩与力对轴之矩 title=表示三角形OAB的面积。

理论力学基础-3.2力对点之矩与力对轴之矩 title=
图3-5

由以上定义可见,力矩矢MO(F)的大小和方向与矩心O的位置有关,即力矩矢MO(F)是一个定位矢量。
力矩矢MO(F)还可以用另一种数学形式来表示。如图3-5所示,如用r 表示O点到力F作用点A的矢径,则r 与F的矢量积r ×F也是一个矢量,按矢量积的定义,其大小等于三角形OAB面积的两倍,其方位垂直于r 与F所决定的平面,指向也符合右手法则。可见,矢积r ×F与力矩矢MO(F)两者大小相等,方向相同,于是

MO(F)=r ×F (3-8)

    即 力矩矢MO(F)等于矩心到该力作用点的矢径与该力的矢量积。

二、力对轴之矩 
    在空间力系问题中,除了用力对点之矩来描述力对刚体的转动效应外,还要用到力对轴之矩的概念。这里从用手推门的实例来引入力对轴之矩的定义。
    如图3-6a所示,在门边上的A点作用一力F,为了研究力F崦湃苲轴转动的效应,可将力分解为两个分力Fz和Fxy,其中Fz与z轴平行,Fxy与z轴垂直。实践证明,分力Fz不可能使门转动,只有分力Fxy才能使门绕z轴转动。
    过A点作平面P与z轴垂直,并与z轴相交于O点。分力Fxy产生使门绕z轴转动的效应,相当于在平面问题中力Fxy使平面P绕矩心O转动的效应。这个效应的强度可用力的大小Fxy与O点到力Fxy的作用线的距离d(力臂)的乘积来度量,其转向可用正负号加以区分。
于是,力F对z轴之矩MZ(F) 定义为

MZ(F) =±Fxyd (3-9)

    式(3-9)可叙述为:力对轴之矩是力使刚体绕某轴转动效应的度量,它是一个代数量,其大小等于力在垂直于轴的平面内的分力的大小与力臂(轴与其垂直平面的交点到分力作用线的距离)的乘积。正负号按右手法则确定:即以右手四指表示力F使刚体绕轴的转动方向,若大拇指指向与轴的正向一致,则取正号,反之取负号。也可按下述法则来确定其正负号:从轴的正向看,逆时针转向为正,顺时针转向为负。如图3-6a所示的力F,它对z轴之矩MZ(F)为正值。

理论力学基础-3.2力对点之矩与力对轴之矩 title=
图3-6

    从力对轴之矩的定义容易看出:当力的作用线与轴平行(Fxy=0)或相交(d=0)时,力对该轴的矩都必为零。即,当力的作用线与轴线共面时,力对该轴之矩必然为零。图3-6b中的力F1、F2都与z轴共面,因此它们对z轴之矩都为零,这两个力/不可能使门绕z轴转动。
从图3-6c不难看出,在平面问题中所定义的力对平面内某点O之矩,实际上就是力对通过此点且与平面垂直的轴之矩。因此平面力系的合力矩定理,也可以推广到空间情形。可叙述为:若以FR表示空间力系F1、F2、…、Fn的合力,则合力FR对某轴之矩/等于各分力对同一轴之矩的代数和,即

理论力学基础-3.2力对点之矩与力对轴之矩 title=(3-10)

    在计算力对某轴之矩时,经常应用合力矩定理,将力分解为三个方向的分力,然后分别计算各分力对这个轴之矩,求/代数和,即得力对该轴之矩。
    如图3-7所示,将力F沿坐标轴方向分解为Fx、Fy、Fz三个互相垂直的分力,以Fx、Fy、Fz分别表示F在三个坐标轴上的投影。

理论力学基础-3.2力对点之矩与力对轴之矩 title=
图3-7

    由合力矩定理得
理论力学基础-3.2力对点之矩与力对轴之矩 title=
    同理可求出My(F)和MZ(F)。因此有

理论力学基础-3.2力对点之矩与力对轴之矩 title=(3-11)

    式(3-11)为求力对坐标轴之矩的公式。只要知道力F的作用点的坐标x、y、z和力F在三个坐标轴上的投影,则由式(3-11)即可算出Mx(F)、My(F)和MZ(F)。 
    应当指出,式(3-11)中x、y、z、Fx、Fy、Fz都是代数量,在计算力对轴之矩时,要注意各量的正负号。

三、力对点之矩与力对轴之矩的关系
    下面,我们来建立力对点之矩与力对通过该点的轴之矩的关系。
    设刚体上作用有力F,其矢径为r,它们的解析表达式分别为
理论力学基础-3.2力对点之矩与力对轴之矩 title=
    根据式(3-8)有
    理论力学基础-3.2力对点之矩与力对轴之矩 title=
    将上式向x、y、z轴投影,并根据式(3-11),可得

    理论力学基础-3.2力对点之矩与力对轴之矩 title=(3-12)

    上式表明:力对某点的力矩矢在通过该点的任意轴上的投影,等于此力对该轴之矩。这就是力矩关系定理。
    求出了力F对三个坐标轴的矩之后,根据式(3-12),即可得MO(F)的大小和方向。

理论力学基础-3.2力对点之矩与力对轴之矩 title=(3-13)

    其中α、β、γ为力矩矢与x、y、z轴正向的夹角。
    例3-2 如图3-8所示,铅直力F=500N,作用于曲柄上。试求此力对轴x、y、z之矩"对原点O之矩。

理论力学基础-3.2力对点之矩与力对轴之矩 title=
图3-8

【解】
    首先,根据力对轴之矩的定义,求出力F对x、y、z之矩
理论力学基础-3.2力对点之矩与力对轴之矩 title=
    由式(3-13)得 
理论力学基础-3.2力对点之矩与力对轴之矩 title=
    其方向余弦为
理论力学基础-3.2力对点之矩与力对轴之矩 title=
    可见,MO(F)位于Oxy平面内的第三象限,它与x、y轴正向间的夹角分别为
理论力学基础-3.2力对点之矩与力对轴之矩 title=

    本题也可先求出力在三坐标轴上的投影及力作用点A的坐标x、y、z,再代入式(3-11)求出力F对各坐标轴之矩,请自行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