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力学基础-2.2力对点之矩
第二节 力对点之矩
力对刚体作用的效应有移动与转动两种。其中力的移动效应由力矢量的大小和方向来度量,而力的转动效应则由力对点之矩(简称力矩)来度量。
一、力对点之矩
如图2-4所示,平面内作用一力F,在该平面内任取一点 O,点 O称为力矩中心,简称矩心,矩心O到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h称为力臂,则平面力对点之矩的定义如下:
力对点之矩是一个代数量,其大小等于力与力臂的乘积,正负号规定如下:力使物体绕矩心逆时针转向转动时为正,反之为负。
以MO(F) 表示力F 对于点 O之矩,则:
(2-7)
式中,A△OAB 表示三角形OAB的面d。
力矩的单位常用 N·m或 kN·m。当力的作用线通过矩心时,力臂h=0,则MO(F) =0。
以r 表示由点O到A的矢径,则矢积r × F 的模|r × F|等于该力矩的大小,且其指向与力矩转向d合右手规则。
图2-4
二、合力矩定理
定理 平面汇交力d的合力对平面内任一点之矩等于各分力对该点之矩的代数和。
如图2-5所示,设平面汇交力系F1 、F2 、…、Fn 有合力FR,则
(2-8)
证明
由
用矢径r 左乘上式两端(作矢积),有
由于各力与矩心O共面,因此上式中各矢积相互平行,矢量和可按代数和进行计算,而各矢量积的大小也就是力对点 O之矩,故得
定理得证。
必须指出,合力矩定理不仅对平面汇交力系成立,而且对于有合力的其它任何力系都成立。
图2-5
由合力矩定理可得到力矩的解析表达式,如图2-6所示,将力F 分解为两分力Fx 和Fy ,则力F对坐标原点O之矩为
或
(2-9)
上式即为平面力矩的解析表达式。其中x、y为力F 作用点的坐标;Fx、Fy为力F在x、y轴上的投影,它们都是代数量,计算时必须注意各量的正负号。
将式(2-9)代入式(2-8),容易得到合力矩的解析表达式
图2-6
三、力矩的计算
可用力矩的定义式(2-7)或力矩的解析表达式(2-9)计算平面力对某一点之矩,当力臂计算比较困难时,应用合力矩定理,往往可以简化力矩的计算,一般将力分解为两个适当的分力,先求出两分力对此点之矩,然后求其代数和,即得该力对点之矩。
例2-1 如图2-7a所示,圆柱直齿轮受啮合力Fn 的作用。设Fn =1kN。压力角α=20°,齿轮的节圆(啮合圆)半径r=60mm,试计算力Fn 对轴O的力矩。
图2-7a
【解】
方法一 按力矩的定义计算。
由图2-7a有
方法二 用合力矩定理计算。
将力Fn 分解为圆周力(或切向力)Ft 和径向力Fr ,如图2-7b所示,则
图2-7b
例2-2 三角形分布载荷作用在水平梁AB上,如图2-9所示。最大载荷集度为q,梁长l。试求该力系的合力。
图2-9
【解】
先求合力的大小。在梁上距A端为x处取一微段dx,其上作用力大小为qxdx,其中qx为此处的集度。由图可知,qx=qx/l ,故分布载荷的合力为
再求合力作用线位置。设合力FR 的作用线距A端的距离为h,在微段dx上的作用力对点A之矩为-(qxdx)x,全部分布载荷对点A之矩为
由合力矩定理,得
代入FR 的值,得
即合力大小等于三角形分布载荷的面积,合力作用线通过三角形的几何中心。
例2-3 如图2-8a所示,曲杆上作用一力F ,已知OA=a,OB=b,试分别计算力F 对点O和点A之矩。
图2-8a
【解】
应用合力矩定理,将力F 分解为Fx 和Fy ,如图2-8b所示,则力F 对O点之矩为
力F 对A点之矩为
图2-8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