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对彗星的观测
彗星也是古人很早就注意到的一种天象。最早的比较可靠的彗星记录当属《春秋》中的:"鲁文公十四年(前613年)秋七月,有星孛于北斗"。据后人考证,这也是世界上对哈雷彗星最早的记录。此后,从秦始皇七年(前214年)到清宣统二年(1910)的两千多年,哈雷彗星共有29次回归,中国都做了记录。这些不间断的记录为研究哈雷彗星的轨道变化提供了宝贵的数据。
古人对彗星的观测十分仔细。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中出土了一幅帛画,上面绘有29种不同形态的彗星,其中有些图像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彗尾的不同形状和特征。彗星分裂是比彗星更为少见的天象,《新唐书‧天文志》就记载了一次这种现象:唐干宁三年(896年)十月,在虚宿和危宿之间出现了三个客星,一大两小,"乍合乍离,相随东行"。三天之后,两颗小星先行消失,大星最后消失。
总之,中国古代对彗星位置、运动、形态、分裂等都做了详尽的记录,这些记录有助于后代人对彗星周期、轨道、演化等问题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