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庆:“土专家”的猿情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08-28 属于: 科普博览

中国科普网讯(胡利娟)陈庆,男,1961年出生,现年57岁,是海南省霸王岭林业局科研科科员。依靠自己30多年的积累,不仅成为海南动植物方面的数一数二的 “土专家”,更为重要的是他与深山中的“精灵”结下不解之缘,从此深情相伴。

初次邂逅

从小生长在林区最为普通的职工家庭中,“林二代”的陈庆,父亲是霸王岭林业局原东二采伐场采伐工人,母亲是家属。

1977年7月,年满16岁的陈庆初中毕业,第二年在东二林场当临时工,当一名伐木工人。

一次偶然的机会,让陈庆和长臂猿有了初次邂逅。

“那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早辰,在上山采伐点的路上,突然耳边传来一阵阵悠扬的叫声,仰头往树上一看,原来有几只长的像子似的动物在树上玩耍。”陈庆回忆道,自己就死死盯着它们,而那几只长臂猿也停了下来,好奇的看着他。就这样,双方相互凝视着,长臂猿不动也不跑,似曾相识。从此,长臂猿就深刻的印记在他的内心深处。

被称为人类最孤独的近亲的海南长臂猿,因头上长有一顶“黑帽”,故得名黑冠长臂猿。其被保护国际基金会宣布名列全球25种濒危灵长类物种之首,濒危程度已远大于大。目前全球只有4群27只,仅分布在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1984年,因工作需要,陈庆从当时霸王岭林业局营林科借用到保护区,参加广东省昆虫研究所长臂猿种群生态研究,从此与长臂猿结下了不解之缘。

陈庆至今记的有一次,他在工作休息之余,听到长臂猿叫声,就顺着声音小心翼翼摸索过去,只见那又是一群长臂猿在树上嬉戏。“看着他们东张西望、和和睦睦,充满好奇的样子,心里甚是欢喜。从此,自己心里就坚定了一个信念——这辈子是离不开长臂猿了。”

艰辛护猿路

对于陈庆而言,海南省中部巍峨的群山除了是他的家之外,还一起生活着他的“家人”——海南长臂猿,而这些精灵则是他内心深处最真切的挂念。

在上世纪80年代前,由于栖息地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海南长臂猿一度仅剩下约7只。1980年霸王岭自然保护区成立后,中国开始系统保护这一濒危物种。

守护长臂猿和护林员一样,都要经历重重考验:一是孤单,二是天黑,三是危险。

至今令陈庆难忘的是1987年6月的一天上午,他背着录音、摄像器材在林中寻找长臂猿,走了几圈都没听到长臂猿叫声,心里觉的既失落又忧虑。正在这时,突然林间传来一阵鸣叫声,那声音很悠扬,虽然只有短短几秒,但他很快判断出就是海南长臂猿,就兴冲冲的往下奔,不料被一根根藤拌了一下,结果导致连人带器材翻了几个跟斗,脚都摔断了。

忍着巨痛,陈庆背着器材,连跪带爬,用了两个多小时才爬回到站点。都说伤筋动骨一百天,但陈庆确仅仅是做了简单治疗,一个多月后,就又走上了工作岗位。

1994年4月的一个下午,陈庆又在寻山的路上发现一群4只长臂猿在树上玩耍,那是又一新的长臂猿家族。

究竟到底它们住在哪?抱着这种好奇的心情,陈庆就这样在树底下蹲着、盯着,一直到天黑才往站点赶。站里的人看到天黑了陈庆还没有回来,以为发生了什么问题,大家打着手电筒到山里找,半路上才遇到他回来。紧紧张张吃完晚饭,他心里还在琢磨着长臂猿是不是还在那个地方过夜?不顾同事劝阻,拿着手电筒自己一个人又原路返回到与长臂猿出现的地方进行观察,最终确定,这儿就是长臂猿临时安的家,才返回站点,此时已经是下半夜了。

勤劳结硕果

虽然,陈庆的文化水平不高,但是经过自己30多年的努力,他现在已经成为海南动植物方面的数一数二的 “土专家”,许多科研院所在霸王岭的科研项目都请他参与,比如中山大学生命科学院、华南农业大学、热带林业科学研究所、深圳仙湖植物园、昆明植物园、广东微生物研究所等省外单位,以及省内各保护区,香港嘉道理等单位。

30多年来,经陈庆参与开展的项目就有上百个之多,不管是省内的还是省外的还是国外的。而多年的积累,使得他对植物的了解,真可谓是如数家珍,即便是没有见过的,也能从植物的特点上了解其科属。

正是在陈庆的带领下,联合监测队员,使得海南长臂猿的数量、食用植物及食性、活动区域等一点点地被了解清楚。人们开始知道了长臂猿食用的果实有100多种,长臂猿一个家庭通常是以一公两母集群活动,待小长臂猿长大后会有分家等行为。

如今的陈庆,并没有因为诸多荣誉而停下护猿的脚步,他还是那么富有激情,和同事一起上山看林护猿。“这辈子都不会离开霸王岭,离开长臂猿。”陈庆说,现在政府对保护区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大家的保护观念意识也越来越高,长臂猿的未来一定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