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故事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08-28 属于: 科普博览

健康筛查设备集成

国际主义战士——柯棣华大夫

60多年前,正当中华民族处在灾难深重的时刻,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印度友人柯棣华大夫随同印度援华医疗队,远道来华,援助抗日。在艰苦的岁月里,他因积劳成疾,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和白求恩大夫一样,柯棣华和他为中国人民民族解放事业所作出的贡献,已深深留在中国人民的记忆中,而他和中国妻子———八路军战士郭庆兰的故事,同样感人至深。

烽火岁月中缔结跨国婚姻

到达前线后不久,柯棣华跟随八路军一二九师七七一团参加了张店战役。随后,涞源、灵邱战役打响后,柯棣华又带领战地救护组,在13天中接收伤员800多名,施行手术达550多人。战斗紧张时,他曾三天三夜没有休息,连续救治伤员,直至战斗取得胜利。

1940年8月,柯棣华来到河北唐县葛公村,参加了白求恩卫生学校及其附属医院的工作。他先是担任白求恩卫生学校外科教员,1941年1月,任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首任院长。

郭庆兰出生在山西一个贫寒的家庭,8岁时,通过一名传教士的帮助,走进了教会开办的学校。后来又考入护士学校。受进步思想的影响,郭庆兰护校毕业后,坚决要求到前线参加抗战,后几经辗转来到晋察冀边区。郭庆兰到了晋察冀边区就迫切要求到前线去救护伤员,组织上考虑她的情况后,便安排她到八路军晋察冀卫生学校任护士班教员。

郭庆兰是在边区举行的白求恩陵墓揭幕仪式上第一次见到柯棣华的,当时,外表英俊、神情肃穆的柯棣华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初冬的一天,天刚蒙蒙亮,郭庆兰起得早早的,到驻地附近的一个清静的山沟里备课。她顺着山沟走了一段,忽听山崖上有人在背诵着什么:“重,沉重的重,晋察冀边区军民沉重地打击日本帝国主义。”郭庆兰翘首眺望,原来是柯棣华在进行汉语练习。走到跟前,郭庆兰见柯棣华身上只穿着夹衣,冻得嘴唇发青,柯棣华解释说他在进行“三大训练”———汉语训练、耐寒训练和山路行军的训练。郭庆兰心里一热,不安地说:“注意不要练坏了身体!”柯棣华告诉她,有些训练在他一登上来中国的轮船就已经开始了。如今,他不但能讲中国的北方语言,还会写方块字,会唱多首中国歌曲哩!

从那次见面以后,郭庆兰和柯棣华有了更多共同的语言,加之郭庆兰在护校学习过英文,能讲一些英语,因此,她日常与柯棣华交流更自然、更亲切。

平时,每逢柯棣华做手术,郭庆兰只要有空就到手术室观看。工作中遇到难题,也总是主动找柯棣华商量。而柯棣华呢,空闲时间总愿意和郭庆兰在一起,相互交流,向她介绍印度的风土人情和自己的家人。

作为一名外国医生,柯棣华医术精湛,知识渊博,待人和蔼可亲。渐渐地郭庆兰对柯棣华由敬佩产生了爱慕。同时,柯棣华也被郭庆兰开朗的性格,文雅的风度所打动。柯棣华和郭庆兰之间的爱慕之情,在卫生学校和医院中传开后,同志们都默默地祝福他们。

在当时的卫生学校校长江一真的关心下,没过多久,郭庆兰和柯棣华要求结婚的报告被上级机关批准了。看到这两位不同国籍的革命青年,在艰苦的斗争中凝聚成的纯真爱情,大家都为他们而高兴。

柯棣华英年早逝

初为人妻的郭庆兰,肩头的担子更重了。日常,她既要完成繁重的教学工作,又要全力照顾好柯棣华的生活。

一天,郭庆兰发现柯棣华偷喝石榴皮水,再三追问,柯棣华才承认在晋察冀巡诊途中因吃了有绦虫的肉,患了绦虫病。喝石榴皮水是从老乡那里听到的偏方。当时,为了不影响工作,他们俩约定,她替他保密,而他要听她的话,保重身体。不料半年后绦虫病发展成了癫痫病。病情经常发作,柯棣华的身体十分虚弱。郭庆兰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总是尽力给柯棣华做一点好饭菜。

1942年6月,柯棣华的病情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一天,校长向他转达了聂荣臻司令员的三点建议:一、到延安休养一段时间;二、通过地下党的关系到附近城市住院;三、到香港或印度去治疗。

柯棣华心情矛盾,思索良久说:“我想,我还是留在这里吧!如果不参加八路军,得这个病,我会悲观的。现在,我却满怀信心,因为只要和边区人民在一起,我也会像希腊神话故事里的安泰那样获得力量。”郭庆兰不再说话了,她知道柯棣华的态度已不可改变。

1942年7月7日,对于柯棣华夫妇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这一天,经党组织批准,柯棣华这名外籍青年,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

也就是在这年8月30日,柯棣华和郭庆兰爱情的结晶———一个健康可爱的男孩呱呱坠地。因为孩子诞生在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刚开始大家商量着,给孩子起了个乳名叫“白生”,后来,聂荣臻司令员得知了这个消息,经过认真推敲,建议他们取中、印人民友谊的意思,给孩子取名叫“印华”。柯棣华夫妇非常感激聂荣臻司令员,欣然同意这个富有意义的名字。

郭庆兰背着儿子赴延安

1943年春,日寇对晋察冀边区发动了大规模的“扫荡”。考虑到郭庆兰母子的安全,朱德总司令从延安发来电报,命令把郭庆兰和印华安全护送到延安。

按照聂司令员的安排,郭庆兰脱了军装,化装成老百姓。司令部又专门安排了6名怀揣手枪的秘密交通员担任护送任务。很快郭庆兰带着8个月的印华上路了。

从晋察冀到延安经过晋西北和陕甘宁边区,其中有解放区、游击区和敌占区,徒步赶路要渡河爬山,还要过铁路钻交通壕,其艰苦危险可想而知。一路奔波,风餐露宿,郭庆兰患了重感冒,高烧不退。在这个时刻,她脑海里只有一个念头,就是一定要把印华安全送回延安。她把护送她们母子的随行人员叫到床边叮嘱他们:“我如果实在走不动了,你们一定要去延安,把孩子交给朱总司令,算是我的任务完成了。”说来也奇怪,在郭庆兰生病的日子里,印华似乎懂得体贴妈妈,不哭不闹,一直很乖。在大家的照料下郭庆兰的身体很快康复了。当年12月初,郭庆兰带着印华,历经8个月,长途跋涉3000多公里,终于到达延安。

在延安,郭庆兰被安排在联防卫生部工作。印华吃百家饭,穿百家衣。经常来往延安的干部都主动给孩子捎些吃穿用品,大家都非常喜爱这个一出生就经历了战火洗礼的“洋娃娃”。

永诀印华 中印情深

抗战胜利后,组织上安排郭庆兰带着印华回到晋察冀边区,担任了白求恩医科大学护士学校的校长。全国解放后,党中央将印华送到北京八一小学读书,为了照顾印华,郭庆兰也随后调入八一小学任校卫生所所长。1953年,郭庆兰转业到北京儿童医院工作,1956年,又调大连市儿童医院工作。

1958年8月,组织安排郭庆兰母子到印度探亲。临行前,周总理亲切接见了他们。总理谈了自己访问印度时,会见柯棣华亲属的情况,请郭庆兰转达对他们的问候。同时,语重心长地叮嘱印华:“你的生身父亲是印度人民的好儿子,中国人民的好朋友,你要好好学习,将来和你爸爸一样,为中印人民之间友好交流做更多的工作。”

8月9日,郭庆兰母子到达印度孟买柯棣华的家乡,受到印度政府官员和许多团体代表的热烈欢迎。柯棣华家族的亲友们更是对郭庆兰母子的到来激动不已。

柯棣华的家,屋里屋外装饰一新,客厅正壁中央并排挂着柯棣华的遗像和毛泽东主席为柯棣华亲笔题写的挽词。柯棣华健在的老母亲见到郭庆兰和印华进门,上前将他们紧紧搂在怀里,久久不肯松手。在场的人全都流下了热泪。当郭庆兰用传统的中国礼节向印度母亲深深鞠躬,亲切呼喊妈妈时,婆媳俩又一次热烈拥抱。

这次探亲回到北京后,有关部门的领导同志听取了郭庆兰的汇报。考虑到柯棣华家族的情况,当时曾征求印华是否愿回印度以继承家族的遗产,印华明确地表示:“我要留在中国读书,我的国籍永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