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一万年来谁著史
有的读者就不免要质疑了,二者遥隔万里,风马牛而不相及。有关联吗?难道仅仅因为某些西洋人曾经把李合肥称为东方之俾斯麦,就扯普鲁士出来说事?
大清国同治九年(1870年),在欧亚大陆的两端各发生了一件注定将为一代又一代史家反复提及的大事。
在大清国,李鸿章被任命为直隶总督兼任北洋通商大臣,开启了自强运动的一个新阶段。在欧洲却是德意志统一战争的最后阶段——普法战争爆发,掀起一场冲击全球的军事变革大潮。
有的读者就不免要质疑了,二者遥隔万里,风马牛而不相及,有关联吗?难道仅仅因为某些西洋人曾经把李合肥称为"东方俾斯麦",就扯普鲁士出来说事?
非也,非也。
历史本是一个整体,后人把它看散了。试想一个1870年,这地球之上几多大事,又几多小事。生生死死,离合聚散,真是多如牛毛。何以单从欧亚大陆东端拎 起一个李鸿章与直隶总督换人,西端拎起一个老毛奇和普法战争开打?正在于这两件事不仅都属于这一年中诸多大事中的大事,二者的相互关联实在也非比寻常。
从最直接的因果关系上说,李鸿章之所以在同治九年被从内战战场上调来当直隶总督,是因为当时中法之间因为"天津教案"问题一度关系非常紧张,法国不仅提 出大量苛刻要求,更一度扬言要武力解决问题。此时大清国刚刚结束了对太平军和捻军的内战,西北、西南的十几个省区则仍在继续内战,当然没有力量和法国再开 战。眼见新的城下之盟就要签订,岂料吉人天相,欧洲爆发了普法战争,法国被打翻在地,皇帝被俘,内部大乱。李鸿章这才得以顺利解决"天津教案"的善后问 题。
试想,要是没有普法战争,李中堂的天津教案如何善后?善不了后,就坐不稳这大清国督抚的头把交椅。但是同样是普法战争把高卢雄鸡打翻在地,逼得后者去海外拓殖,才间接加剧了中法纠纷,为后来的中法战争埋下伏笔。
但是,历史真正的因缘却并不在这些直接影响上。
说来不可思议,正是在普法战争,以及这场战争背后所隐藏的诸多历史因素中,奇妙地隐藏了晚清转型所需要的时代机遇。
蒸汽动力与陆海权兴衰
对于生活在这个称为水球更恰当的地球上的人类而言,水域因素始终是影响人类文明发展、军事行动展开、商贸活动扩张的重要因素。以1500年为界点,伴随着新的航海技术的突飞猛进,和欧洲列强的全球性扩张,以往阻碍各大文明交往的水域因素逐渐变为全球性的联络捷径。
在这个历史背景下,大英帝国得风气之先,一举确立其西洋霸主地位,并逐步将这个霸主地位扩展到全球范围,在19世纪形成了所谓的大英帝国主导下的全球和 平。再加上同时期英国在经济发展、宪政建设和市民生活改良方面取得的迅猛发展,遂使得蓝色的海洋一时成为高度文明的象征,和人类文明演化的归宿。相形之 下,陆权文明的末日,似乎已在眼前。可历史讨厌风平浪静,所以历史的轨迹极少是规则的直线。所谓天道有循环,世事出新说。说来讽刺,正是马汉酝酿海权论的 时代,历史又一次转变了。而转变的枢机就在工业革命。
说起第一次工业革命,几乎没有人不把其当作大英帝国永恒的辉煌。但是,从战略研 究的视角审视,工业革命虽然在短期内增大了大英帝国的财富,并使西方凌驾于东方之上,但是从国家间的权力分布讲,工业革命不仅不是促成大英帝国霸权的动 因,反而恰恰削弱了英国的相对权力,甚至侵蚀了大英帝国的霸权之基。
首先,大英帝国的霸权地位是早在工业革命之前就确立了的,其所依凭的是岛国的地理优势、离岸平衡手的制衡战略、发达的金融体系、优越的国内政治制度、建基在经验积累基础上的木质风帆舰队。所有这些因素都形成于工业革命之前。
其次,工业革命确实削弱了英国的相对权力,甚至侵蚀了大英帝国的霸权之基。破题的关键,就是那个被一代代传说所扭曲了的蒸汽机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最伟大的能量转换就是蒸汽机的发明。伴随着蒸汽动力的推广,在两个层面上影响到了大英帝国的国家安全。
第一个层面的影响是对海军的影响。这一影响进一步又分在两个不同的层面展开。其一是海军军舰的动力革命,其二是海军军舰的装甲革命。
虽然早在拿破仑战争期间,美国工程师富尔敦便带着他的蒸汽战舰方案觐见了法兰西大皇帝拿破仑。可后者却只是把它当成了一个玩具。后人遂不免诙谐地说:不怪大皇帝没远见,只怪富氏带去的不是坦克、机枪与野战电话。——归根结底,大皇帝只是个陆权霸主罢了。
但这样说却又未免小瞧了拿破仑。因为当时的海上超强大英帝国在这件事同样反应迟钝,虽说人类历史上的第一艘蒸汽船"夏洛特·邓达斯"号早在1801年就 在英国出现了。但是蒸汽技术的军事化却经历了曲折漫长的过程,毕竟过于超前的新技术总是难以让人接受。结果,震惊西洋世界的特拉法尔加大海战,仍是一场木 制风帆战舰的斗争。甚至拿破仑战争结束十几年后,皇家海军也只是在风向不利于风帆战舰出港时,才用蒸汽拖船将之拽出军港。
直到 1846年的9月23日,英国的第一艘"蒸汽—风帆"双动力远洋战舰"阿贾克斯"号才进行了处女航。法兰西国的第一艘同类战舰"拿破仑"号则于1848年 下水。1861年美国制造了世界上第一艘完全抛弃了风帆和索具的战舰"监视"号。至于世界上第一艘全蒸汽动力战舰,则系英国于1868年建造,1873年 建成的"蹂躏者"号。
虽然缓慢,但这个难以逆转的技术革新趋势还是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和这个影响相伴生的另一个影响就是装甲革命。
最初,军舰的装甲化是应对空心弹的挑战。后者由法国炮术技师亨利·佩克汉斯在1822年提倡后,渐为各海军强国普遍接受。其攻击军舰时,能轻易击穿木质舰体,并在强烈爆炸后引发难以控制的大火——这对木质战舰而言无疑是致命的。
上一篇:第二章 宿命般的对日外交
下一篇:第十三章 刚柔倒置,御外失措(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