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刚柔倒置,御外失措(2)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2-07 属于:李鸿章
  •   5.去狼来,沙俄导演三国干涉还辽

      李鸿章的卖国行径一则缘于他过分看重中西方之力量对比,缺乏必胜的信念,另一方面则因他始终 未能看清楚西方列强的侵略本质。因此,甲午战争后,李鸿章一直没有觉察到俄、德、法三个国家在《关条约》之后干涉日本交还辽东半岛的一致举措,是列强瓜 分中国的一个信号,还满以为是他的"以夷制夷"政策实行的成功呢!

      沙皇俄国之所以导演三国干涉还辽,是它长期对中国推行扩张侵略的必然结果。

       19世纪80年代,俄国在巴尔干半岛和西亚等地的扩张政策接连受到挫折后,便转而向东方寻求"发展"。1891年,沙皇政府不顾财政收入的惨淡景况,开 始修筑西伯利亚铁路,并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在远东地区的力量。1894年春,当日本政府利用朝鲜政局动荡、蓄意加剧中日两国的矛盾时,沙俄就一面极力挑 拨、怂恿日本政府发动侵华战争,企图利用日本来斩断中国和朝鲜之间的传统关系,以便为他向朝鲜扩张势力扫清道路;一面又故作姿态,一再向李鸿章等人表示支 持中国,诱使李鸿章把希望寄托在俄国政府而不向英国求助。1894年10月下旬,日军进犯中国东北地区,清政府被迫向日本求和,战局超越了沙俄的原有意 图。在加强其太平洋舰队以威胁日本之外,沙俄千方百计拉拢法国等共同压迫日本,以使在日后的中日谈判中不得损害俄国在朝鲜和包括在渤海湾的旅顺、大连在内 的中国东北地区的利益。

      1895年4月上旬,沙俄正式获悉日本提出的议和条件,包括要中国割让辽东半岛。8日,沙俄就把反对日本割占 中国辽东半岛的态度,通知德、法等国,并征求它们的意见。德国是一个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迫切需要在中国进一步扩张其势力,自然对日本侵略中国感到不满。 而且,它还想装作中国的"恩人",向清政府索取一个基地,作为"酬劳"。此外,德国也清楚地认识到,俄国是它争霸欧洲的对手,是从东部威胁自己安全的主要 国家。如果在这时配合俄国对日本实行干涉,就可以转移俄国的视线于东方,把祸水引向远东。摸透了德国心思的俄国政府,从4月上旬就开始许诺,保证德国边境 的和平,以打消其顾虑,使其投入"干涉"日本的行列中来。至于法国,它是长期在欧洲同德国争夺的对手,需要与俄国勾结以对付德国。因此,法国之所以加入干 涉行动,既是为了牵制俄、德之间的关系,又是为了借以示惠于中国,向清政府邀功索赏,以加强自己在中国的侵略势力。

      俄、德、法各自打 着小算盘,决定采取共同行动,劝告日本不要永久占领辽东半岛。1895年4月23日,这3个国家的驻日公使根据各自政府的训令,向日本政府递交照会。他们 以有害于中国首都的安全和将来远东永久的和平为词,要日本退还辽东半岛,并限15天内答复。在采取外交行动的同时,俄、德、法又加强在远东的军事力量,对 日本进行威胁。俄国早在3月底就向远东派遣了21艘军舰,组成远东最大的一支舰队:陆上也派了3万多军队,侵入中国东北。4月20日,又下令驻黑江地区 的俄军,作好出征的准备。德、法两国也加强了派驻远东的海军力量。这三个国家的军舰都在中国沿海和日本海游弋,俄国的舰队还接到了在24小时内随时可能出 动的密令。

      日本对德、俄、法的出面干涉自然十分不满,但由于8个月的侵华战争,已使它疲惫不堪,财政和军事物资都显得极端困难:"不 仅对三国联合的海军无法应付,即使单独对抗俄国舰队也无把握。"因此,日本不敢断然拒绝俄、德、法的干涉,转而在外交上争取美、英等国的支持,但未达到目 的。陷于内外交困的日本,只好对这三个国家作出让步。1895年5月4日,日本政府正式发表声明,表示愿意放弃辽东半岛,并在3天后向俄、德、法致送书面 意见。

      《马关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内部在和战问题上发生了严重的分歧。在获悉俄、德、法三国干涉之后,翁同和、李鸿藻等人认为日本勒 索过于苛刻,反对批准和约;而受到慈禧支持的孙毓汶、徐用仪等人则害怕再起战争,主张批准和约。正好这时,日本定下了"对于三国纵使最后不能完全让步,但 对于中国则一步不让"的方针。5月5日,日本在声明虽表示放弃对辽东半岛的永久占有权,但清政府必须交给日本一笔"偿金"。同时,对清政府延期换约的要 求,日本仍然坚决反对。这时,已经达到了干涉目标的俄、德、法三国,也反过来帮助日本,压迫清政府按时换约。没有办法,清政府只得于5月8日派伍廷芳为代 表,同日本代表伊东美文治在山东烟台换约。

      对于俄、德、法三国干涉日本交还辽东半岛之事,清政府不仅看不到列强的阴险目的,反而感激 不尽。1895年5月9日,清廷致电驻俄公使许景澄向俄国政府致谢说:"这次争回全辽,三国极为尽力,着许景澄即赴外部传旨致谢,并饬驻德参赞一律办理。 除兵费外添出之款,中国力量万难措办,切恳俄廷联合德、法两国始终帮助阻拦,并饬驻德参赞向巴蓝德谆托,代为力争,万万不要松。"李鸿章在5月20日看 了从外国报纸译述过来的日本政府为安抚日人所颁发的谕令后,即致电译署谈了他对三国干涉还辽的看法:我在马关与日人谈判时就警告他们,割让辽东半岛一事, 俄国等一定会反对,当时伊藤等人置之不理。"今为三国威胁允许",才有发出谕令"饰词自掩",然而从此之后在这个问题上"必无变局,可想而知了。"李鸿章 的眼睛盯住的是日本这只凶恶的老虎,而对沙俄等披着皮的一群狼不仅不加任何防范,反而当作救命"恩人"来看待。这也是他尔后实施所谓的"以夷制夷"外交 政策、出访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个重要缘由。这种举措从另一侧面反映了一个东方封建大国的高级官僚的应有之举。

      6.攘外先安内,列强面前博幸名

      身为两广总督的李鸿章在6月15日接到"迅速来京"的廷命时,没有立即动身,而是整整拖了一个月后才启程北上,他之所以胆敢如此,是有一定的时代背景的。

       当时慈禧倚重以端王载漪、军机大臣刚毅为代表的顽固派,把持朝政,推行"联拳灭洋"的方针。奕匡力、劳禄等"枝梧其间",试图扭转朝局,"然亦无济于 事"。对于此情此景,李鸿章深恶痛绝。他既看出"群小把持,慈意回护,必酿大变";又深感势单力孤无法挽救而徒呼"奈何"。清廷催他"迅速来京",但却 "未言何事",没有给予任何职权。他鉴于"政府悖谬"和自己无兵无权的现实,意识到自己倘若冒然前往,不仅难于改变朝局,而且有身首异处的危险。为了争取 慈禧,打击顽固派,李鸿章上下其手。对上,他连续五次电奏,冒死恳请"先定国是,再议办法。"所谓"定国是",就是要求慈禧和顽固派改变"联拳灭洋"的方 针,"先清内匪,再退外兵"。他一再强调"非清内匪,事无转机",只有坚决镇压义和团,保住使馆和洋人,才能"徐图挽回,否则大局不堪设想。"在下,他扣 押清廷对外宣战谕旨,支持两江总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与驻上海各国领事订约,实行所谓"东南互保"。当时李、刘、张三大帅鼎足而立,"联络一气",构 成南国的轴心,李鸿章在其中处于关键地位,故有"微鸿章,东南且乱"之说。不过,李鸿章本人并没有因涉身"东南互保"而转移北顾的目标。即使是刘坤一、张 之洞、盛宣怀等,也都无意让李鸿章胶着于"东南互保"的棋局上。他们认为李鸿章应该做清朝全盘棋局上的一只大车,盛宣怀就曾建议李鸿章"仍遵前旨,迅速起 程"进京,"以清君侧、护两官为要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