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陷入朝鲜漩涡
有的读者就不免要质疑了,二者遥隔万里,风马牛而不相及。有关联吗?难道仅仅因为某些西洋人曾经把李合肥称为东方之俾斯麦,就扯普鲁士出来说事?
朝鲜半岛风云又起
光绪十九年春,朝鲜发生排外性的"东学党运动",声言要"尽逐洋人"。并"沿西人门多端诟骂,称将逐杀"。一时汉城空气大为紧张,"各国洋员均商调兵船 防范,"日本人更乘机"携刀昼行,尤骚扰"。朝鲜小朝廷举措不当,至光绪二十年一月十日(1894年2月15日),运动终于变成暴动。朝鲜正规军早已朽 钝,基层士兵在感情上又多倾向于东学党徒。结果,虽有大清国北洋水师的兵舰协助转运兵员粮械,韩军仍是连战连败。仅四个月不到的时间,东学党便席卷了全 罗、庆尚两道,攻陷县邑数十处。四月二十七日(5月31日),更攻陷全罗道首府全州。一时举国震动,汉城大恐。手忙脚乱之中,韩廷于二十八日决定援引壬 午、甲申故例,请天朝上国出兵,代为镇压"东学党暴动"。
事实上早在此前数日,大清国驻朝鲜交涉通商事宜大臣袁世凯就有了类似的想法。在袁看来,此举有三个好处:一则可以加固自己在朝鲜的太上皇地位,二则可以提高大清的影响力;三则可以杜绝列强介入的可能。
唯一的顾虑在于,清军出兵是否会引发日本与俄国的介入。
袁世凯正在犯难,日本人却主动找上门来了。
当时,日本驻韩公使大鸟圭介回国述职,馆务由首席书记官山村浚代理。鉴于时局之动荡,杉村于四月二十九日(6月2日)特命使馆的书记官郑永邦,赴袁处拜 访,与袁交换对时局的看法。一番寒暄后,郑不无坦城地表示:东学党的乱事久不平息,对商务大大有损。着实令人担忧。鄙人窃以为东学之事,韩人定不能自了。 乱事愈久就愈难平息。贵国何不代表韩平乱?
在接下来的谈话中,郑更表示,中国出兵,日本绝无反对之意。只是希望中国出兵之前,应照《天津条约》规定,提前支照日本政府一声。至于这个"支照"是由总理衙门发出,还是由北洋方面发出,都无所谓。总之一句话:我政府必无他意。
日本还巧妙地暗示了俄国对清、日两国的共同威胁,遂将袁世凯的疑虑一扫而光。
第二天,韩王正式致书清廷,"电恳北洋大臣,酌遣数队,速来代剿,并可使敝邦各兵将随习军务,为将来捍卫之计"。
而袁世凯致李鸿章的密电,则已先于此书发出。在这封电报里,袁世凯特别强调了日本人只注重商务利益的态度,并指出:若我军不来韩代为镇压乱党,则"他国人必有乐为之者,将置华于何地?"所以,韩王的邀请,实为大清"必不可却之举"。
斩钉截铁中,决策的重心已随着飞扬的电波,由汉城转向了北洋。
此时的李鸿章正处于一生事业的顶峰。
北洋水师成军六年。李鸿章奉诏校阅。
四月初三(5月7日)晨,李鸿章离开天津。
初五,李鸿章至大沽。
初六黎明,八大远及超勇、扬威两快船,康济、威远、敏捷等练习舰,镇中、镇边两蚊炮艇,南洋、南琛、南瑞、镜清、保民、开济、寰泰六艘南洋兵船,广甲、 广乙、广丙三艘广东兵船,齐聚大沽,护李直趋旅顺。升起的旭日下,定、镇两巨舰,还是那样的气吞万里如虎。海风下,龙旗的猎猎声,似乎令李鸿章又回到了六 年前的那个午后。只可叹,人物依久,世事已非。
在随后的半个月里,李鸿章校阅了北洋水师,检演了海防工事,观看了陆军演习。从旅顺到威海再到烟台,外国记者紧随,列国公使云集,真是盛况空前。
最后,李鸿章于二十一日乘船来到山海关,检阅完当地守军后,又为新完工的铁路大桥工程验了收,然后就坐上火车,飞驰在中国人自己的铁路线上,直返天津,真是快何如哉。
但是,热闹的表象已不能掩盖内里的空虚。正如英国人濮兰德所描述的那样:
李鸿章每三年检阅一次海防,其最后一次带着胜利进军的神气。他的毕生事业摆在一切人面前,让大家欣赏:他的要塞和学校,铁路和船坞,船和炮,都粉饰油漆 得焕然一新。礼炮齐鸣,红旗招展……这是李鸿章的威望的极盛时,但是乌云已经渐渐地集到天空,要使他的声望的阳光永远掩盖起来了。
乌云已经掩了过来。
四月二十五日(5月29日),李鸿章回到了天津。
几天后,他看到了袁世凯的来电,也收到了韩王的乞兵国书。
关于袁世凯的建议,李鸿章没有多想;关于李鸿章的决策,清廷同样没有反对。就这样,由北洋负责,调兵援朝。
图穷匕见
赴朝清军共分三批起运:第一批,太原镇总兵聂士成率芦防马步军910人为前锋,于五月初三(6月6日)下午六时离开大沽赴朝鲜。初五下午六时抵牙山海口,初六登岸入牙山县。
第二批,直隶提督叶志超率榆防军1055人,与五月初五下午六时出海。(初七下午三时抵牙山海口,初九上午登陆入牙山。)
第三批,马队100人,旱雷兵100人,步队300人,于五月二十二日始至牙山。
其中,直隶提督叶志超是此次行动的总指挥。
叶志超,字曙青,安徽合肥人,与李鸿章、刘铭传是不折不扣的小同乡。参军后进入淮军中近代化程度最高的刘铭传部,作战勇猛彪悍,冲锋每先士卒,攻坚往往 先登,被老乡和部下戏称为"叶大呆子"。在讨伐捻军的战斗中积功至总兵,得赐额图浑巴图鲁。光绪十五年,经李鸿章举荐,擢直隶提督。光绪十七年,平热河教 匪有功,得赏黄马褂、世职。李鸿章强调以西法治军,叶志超大力响应,还曾聘请西洋军事顾问在军中开办讲座,讲解现代战术,倒也不是有勇无谋之辈。
在清廷看来,如此精兵猛将,已足以慑服乱党,稳定局势。同时军队不入汉城亦不在仁川登陆,而入牙山。原因一在牙山接近动乱区,便于招抚乱民。二则远离列强商贸区和日侨聚居地,不易发生意外。
上一篇:第一章 拜师于曾国藩 编练长胜淮军
下一篇:第十章 镜花水月的短暂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