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宿命般的对日外交
有的读者就不免要质疑了,二者遥隔万里,风马牛而不相及。有关联吗?难道仅仅因为某些西洋人曾经把李合肥称为东方之俾斯麦,就扯普鲁士出来说事?
睦邻建交暗藏玄机
宛如宿命的注定。李鸿章以直隶总督兼任北洋通商大臣后的第一个外交对象,竟不是欧美列强,而是中国一衣带水的东邻——日本。
日本嘉永六年六月初三(1853年7月8日),就在大清国深陷一连串惨烈内战的同时,日本发生了黑船开关事件。从此,日本和大清国一样,被迫卷入了欧洲 列强构建的力学世界。经过十五年的内部斗争,日本于1868年(清同治七年)改元明治,举国维新。从那一刻起,日本人开始全力追赶欧美列强。他们不仅变革 了传统的政治、军事、经济、教育诸般制度,甚至连国民的衣着服饰、发型居所也进行了大胆的转型。他们的口号是:殖产兴业、文明开化、富国强兵。
这种敢于将自己置于不文明、不开化地位,举国一心,奋起直追的姿态,是非常令人钦佩的;但其背后所暗藏的弱肉强食与远交近攻的指导方针,又是令人忧心忡忡的。
同治九年(1870年日本明治三年)八月初八,日本以柳原前光为使,先到天津拜见了直隶总督李鸿章和三口通商大臣成林,随之向中国递出了建立现代外交关系的国书:
大日本国从三位外务卿清原宣嘉,从四位外务大辅藤原定则等,仅呈书大清国总理各国事务大宪台下:方今文明之化大开,交际之道日盛,宇宙之间,无有远迩 矣。我邦近岁与泰西诸国互订盟约,共通有无;况邻近如中国,宜最先通情好、结和亲。而唯有商舶往来,未尝修交际之礼,不亦一大阙典也乎?曩者我邦政治一新 之始,即欲遣钦差公使修盟约,因内地多事,迁延至今,深以为憾焉。兹经奏准,特遣从四位外务权大丞柳原前光,正七位外务权少丞藤原义质,从七位文书权正郑 永宁等于中国。预前商议通信事宜,以为他日我公使与中国定和亲条约之地。伏翼贵宪台下接右官员等,取裁其所陈述,谨白。
这份国书,调子不可谓不高,措辞不可谓不亲善。但高调与亲善的背后,隐藏着的却是近乎残酷的外交现实。
照纸面上的说法,各国建立现代邦交是必然的,也是互利的,可是,所谓"我邦近岁与泰西诸国互订盟约,共通有无"的背后,隐藏的却是西洋列强强加给日本的 一连串不平等条约。对于这些不平等条约,日本政府是日思夜想,急于消除。鉴于军事力量与西洋列强差距太大,日本政府只能寻求和平修约之道。因为当初列强在 签约时以日本法体不完备为理由,强加治外法权给日本,为了打开僵局,日本政府不惜快速全盘引进欧式司法系统和警察体系,并在维新之初就组建了庞大的出访使 团,游说欧美列强国,希望能够通过证明日本已经可以在法警体系上与国际接轨来换取列强的修约。可是,残酷的现实却是,当初列强以日本不够文明为理由签订了 不平等条约,现在日本"文明"了,列强还是不同意修约。这才让日本政府进一步确认,当前的国际形势就是四个字:弱肉强食。
至于"邻近如中国,宜最先通情好、结和亲"同样暗藏玄机。
首先,日本认为如果能够在和清国的条约中,写进"天皇陛下"的尊号,即谋得与清帝平等的地位,则日后便可以用上国身份与下国朝鲜交涉。其次,日本还期待着援引"利益均沾"原则,希望能不通过战争就能够获得欧美列强在不平等条约中获得的利益。
所谓利益均沾原则的产生,必须追溯到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的善后处理。当时的大清国的君臣们很为一个新问题殚精竭虑。他们发现,西洋夷国并非只有一个英 吉利,现在英国独家获得了五个新通商口岸,难保其他国家不生艳羡之心。到时候,我们若是拒绝这些国家的要求,结果只能有两个:一是战火重燃。二是这些夷国 投靠英吉利,打着英国旗号来贸易。一样的金发蓝眼,让我辈如何一一验明正身?如此"德在英夷,怨在大清",岂不折了老本?协商的对策就是:因势利导,一视 同仁。
因为"一视同仁",所以皆大欢喜;又由于"因势利导",所以可收"以夷制夷"之效。国策就此制定,麻烦也随之而来。
美法两国成为了第一批幸运儿。两国在华代表不无震惊的被"宣布皇恩",特准两国商人可以进出五个新通商口岸,并且"一切章程悉照英吉利办理"。美法两国 就这样没发一枪一炮,就获得了除"割地赔款"外,英国在战争中艰难取得的所有战果!这可真是天上掉下的大馅饼。但无论是美国人还是法国人,显然都不打算帮 天朝对付"英夷"。在接下来的《中美望厦条约》与《中法黄埔条约》中,两国不仅获得了更多的利益,而且将天朝"一视同仁"的原则以条约的形式确立下来。这 就是后人所熟知的"利益均沾"原则。
这一来可真是遗害无穷。
既然只要有一个国家与大清国签订新的不平等条约,其他国家就可以在天朝仁慈的大皇帝的"一视同仁"下获得同等利益。那么谁又会不乐于看到大清国的麻烦不断呢?打输了一国倒霉。打赢了大家一齐分红。于是,便有了"阳讬和好,阴怀吞噬,一国生事,诸国构煽"的局面。
其次,天朝慷慨许下"一视同仁"原则的一刻,自然不会想到,自地理大发现以降,世界各大文明间的黑幕业已揭开。随着世界市场的形成,和民族国家思想的传播,主权国家越来越多,到时候大家都来"均沾"一下,纵是"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如大清国者,也是万难供养的。
现在连小日本也打着文明开化的旗帜,来玩利益均沾的游戏。长此以往,如何收场?
总理衙门最初的反应近乎应景:既然"中国与贵国交通和好,交际往来,已非一日",又何必非要学西洋人那一套呢?其潜台词就是要说服日本维持现状,仍在传 统邦交框架内交往,如此一来,自然不存在什么利益均沾问题。本着这个处理原则,总理衙门在回复日本使节的公函中唱了一个更高的高调:"缘贵国系邻近之邦, 自必愈加亲厚。贵国既常来上海通商,嗣后仍即照前办理,彼此相信,似不必更立条约,古所谓大信不约也。惟于贵国货物到上海时,先行通知上海道,验货纳税, 两无欺蒙,自可行诸久远。似较之泰西立约各国,尤为简便。此乃中国于贵国格外和好亲睦之意,谅贵国必明晰此情也。"
上一篇:第四章 屠杀农民军 创办军工厂(3)
下一篇:第一章 一万年来谁著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