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学识教育
恒久努力得成功
选准一条正确的人生之路,好比取得了一半的成功。另一半的成功,就要靠自己的不懈努力。很多人都是由于经受不住考验,才半途而废的。曾国藩的成功,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因为他勤奋与执著。李鸿章本性疏懒,如果不是在曾国藩幕府中的磨炼,想成功几乎是不可能的。
当李鸿章投入到曾国藩的幕府以后,曾国藩就对他进行了全面的教导和锤炼。在日常生活上,逼迫他起早吃早饭,对人讲究诚信。在严厉的督责下,李鸿章的懒病 终于治好了。李鸿章曾经对曾国藩的女婿吴永说:"我老师实在厉害。从前我在他大营中从他办事,他每天一早起来,六点钟就吃早饭,我贪睡总赶不上,他偏要等 我一同上桌。我没法,只得勉强赶起,胡乱盥洗,艨艟(méng chōng)前去过卯,真受不了。迨日久勉强惯了,习以为常,也渐觉不甚吃苦。所以我后来 自己办事,亦能起早,才知道受益不尽,这都是我老师造就出来的。"由此可见,改变了懒惰怕吃苦的习惯,为李鸿章后来担负艰巨的使命打下了必要的基础。
在军事上,曾国藩认为李鸿章在安徽团练的时候败多胜少,主要是能浪战而不耐战,不善防守,所以就特地传授他深沟高垒的"站墙子"之术,以及保饷道粮道自 立不败的坚守之法。并且,曾国藩还先后让李鸿章办马队,练淮扬水师,给他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李鸿章曾说:"我以为湘军有异术,今天晓得,不是别的。只不 过听到长毛来站在墙子前罢了。"正是这种防守战术,使当年淮军在关键的虹桥之战、北新泾之战中没有被太平军击败,反而反败为胜,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
曾国藩任命李鸿章编练淮军,救援上海,这时他年仅40岁。李鸿章刚出山就肩负重任,到上海后,更是面临着严峻局势,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岛人疑谤, 属吏蒙混,逆众扑窜,内忧外侮,相逼而来"。淮军刚到上海的时候,衣衫褴褛,像是一群叫花子进城,无论是当地的官绅,还是外国人,无不耻笑。这种情况只能 用"苦"字来形容。
李鸿章知道,自己的成败荣辱在此关头,只有保住上海进而夺取苏、常,才是转危为安的关键,也是他成就功名的唯一机 会。要达到这一点,只有按照老师的传授来做。曾国藩出山,标榜"不要钱,不怕死",李鸿章则接过了这六个字,"刻刻自讼",卧薪尝胆,不苟慕荣利,冲破艰 难险阻,闯出一个新局面。他"日处营中,自朝至夜,手不停披,口不息办,心不辍息"。他几乎无暇与四方友朋交游和书信来往,但是却始终同曾国藩保持联系。 对于大小事务,他几乎都要向老师请教,而曾国藩也是有问必答,悉心指导。二人在短短两三年中,就留下了数百封信。教导加上实践,李鸿章的能力突飞猛进,自 己也踏上了仕途的直通车。一年以后,淮军迅速壮大,人数激增到5万余人,顶住了李秀成的多次大规模进攻,掌握了有利的形势,最终收复了江苏大部分地方。
后来李鸿章镇压捻军,遇到过更加危险的局面。由于屡次失败,损失惨重,受到了朝廷的严厉指责。这个时候,他进行战略大调整,提出了"倒守运河"的方案,守住运河西岸,不让捻军回师。曾国藩虽然远在后方,也来信告诫李鸿章:除了倒守运河,别无良策,应及早定计。
经过一番苦战,李鸿章终于把东捻军镇压了下去,完成了老师没有完成的使命。
培养人才为己用
在封建社会,几乎每个做官的都有自己的幕府,也就是今天的智囊团。幕府成员们为他们的主子出谋划策,谋取利益。幕府也为他们提供出人头地的机会,李鸿章 便是在曾国藩的幕府中真正成长起来的。他充分地认识到了幕府对一个人成功的重要性。所以当他奉曾国藩之命出幕独当一面的时候,就开始组建自己的幕府——也 就是自己的人才库。他的幕僚中,有很多是曾国藩的"遗产",也就是曾国藩借给他或者是推荐给他的。由于有了曾国藩的成功经验,李鸿章在这方面胆量更大,步 子也更快。
1861年底,李鸿章受命招募淮军,就开始筹建幕府,到他去世,他的幕府前后延续了整整40年,一直长盛不衰。据欧阳跃峰 《人才荟萃——李鸿章幕府》一书研究,李鸿章的幕府至少有五百六十多人,无论是存在时间的长短,入幕人员的众寡,设置机构的多少,承担事务的繁简,李鸿章 幕府都远远超过了曾国藩幕府,而堪称晚清第一幕府。
李鸿章幕府人才济济,其中既有官宦子弟,如潘曾玮之父潘世恩官至内阁大学士,是李 鸿章的座师。也有不少人出身平民,如周馥"世业农商,无显宦",吴汝纶幼年因家贫以鸡蛋换松脂照明。此外,还有学徒商人等,如朱其昂、朱其韶兄弟,祖上累 世经营沙船业,严信厚早年在宁波恒兴小钱肆做学徒,李金镛年轻时即以经商致富,唐廷枢、徐润、郑观应、吴懋鼎等则担任过洋行买办。在近代颇有影响的伍廷 芳,出生于新加坡,是华侨,也被李鸿章收罗进来。
曾国藩去世以后,他的集团也产生了分裂,其中主要的势力是左宗棠、沈葆桢,曾国荃、曾纪泽,刘长佑、刘坤一,而势力最大的则是李鸿章的淮系。
淮军将领中,张树声曾由江苏、贵州两省巡抚升任两广总督,一度署理直隶总督。刘秉璋由江西、浙江两省巡抚升任四川总督。潘鼎新历任云南、湖南、广西三省 巡抚。刘铭传先授福建巡抚旋改台湾巡抚。李鸿章的兄长李瀚章历任湖南巡抚、浙江巡抚、四川总督、湖广总督、两广总督。李鸿章的侄子李经羲历任广西巡抚、云 南巡抚、贵州巡抚、云贵总督。
除了武将刘铭传等纷纷登上高位外,李鸿章的幕僚也先后出任高级官员,形成了可以左右政局的庞大势力。
李鸿章的幕僚中,薛允升是近代著名的法学家,他曾两次担任刑部尚书,主持晚清的法制改革。此外,官至封疆大吏的还有许多人:
郭嵩焘曾经担任广东巡抚;刘郇膏以江苏布政使护理江苏巡抚;郭柏荫先后任署理江苏巡抚和湖北巡抚兼署湖广总督;丁日昌先后任江苏、福建巡抚,后来担任总 理衙门大臣;王凯泰担任过福建巡抚;钱鼎铭官至河南巡抚;涂宗瀛担任了广西、河南、湖南三省巡抚,后升任湖广总督;倪文蔚历任广西、广东、河南巡抚;沈秉 成先后任广西、安徽巡抚;李秉衡先后担任署理广西巡抚,安徽、山东巡抚;邵友濂历任湖南、台湾巡抚;刘瑞芬官至广东巡抚。
在甲午战争 之后,袁世凯由山东巡抚升任直隶总督;李兴锐历任江西巡抚、广东巡抚、闽浙总督、两江总督;曾国藩的女婿聂缉规(下木)先后任湖北、江苏、安徽、浙江巡 抚;周馥历任山东巡抚、署理两江总督、两广总督;杨士骧由山东巡抚升任直隶总督;吴廷斌以山东布政使署理山东巡抚;袁大化以河南布政使署理山东巡抚,后来 实授新疆巡抚;孙宝琦升任山东巡抚。
李鸿章的幕僚中,还有十几位担任过晚清的驻外使节,控制了外交领域。而司、道、府、州、县等各级 地方行政官员,出身李鸿章幕府的更加不胜降。由此形成的强大政治势力,不但延伸到全国大部分省区,而且在很多方面影响晚清政局长达数十年之久。所以,他的 幕府堪称中国当时最大的近代人才库。
用人不疑信为先
我们经常说: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如果不相信他,那还用他干吗?所以,用人的首要条件是信任他。1861年,曾国藩及其弟曾国荃率军围安庆,由于安庆城防守严密,一时难以攻下。曾国荃打听到守将之一程学启曾是清军降将,有争取过来的可能,于是他秘密与程取得联系。
经劝说,程同意作为内应,约期献城投降,但是不慎走漏了消息,程学启只得连夜率亲兵千人投奔湘军。
曾国藩是不喜欢投降将领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他认为投降没有气节,不符合他的理学道德标准;二是他认为既然这次他投降你,说不定下次他又会投降他人,所以不能重用。正因如此,他不愿意收留程学启在自己帐前,而将他派到曾国荃手下效力。
而这时的李鸿章正因为准备开赴江苏太平军战场而四处招募淮军。因为程学启是安徽人,而且勇猛善战,李鸿章一贯的用人原则是一要对自己忠诚,二要善于打仗,所以他很想把此人挖过来。他向老师提要求,曾国藩自然乐意程学启离开湘军编入淮军,但是此事还得曾国荃同意。
于是李鸿章特向曾国荃解释:"老师命我招募淮军,但我部除张遇春一营是熟手外,其余都是刚招来的新兵,我这次要劳师远征,恐怕没有几个老将帮带着是不行 的。贵部程学启所率两营,英勇善战,纪律严明,而且多是安徽人,不如先借给我淮军。我这也是征得了老师同意的,所以程学启离开您那里也不是他本人的意思。 希望您能玉成此事,好让我在江苏也建一些功业吧。"曾国荃虽然心里有些舍不得,但既然人家开口了,也就不好回绝了。
李鸿章得到程学 启,简直就是如虎添翼。经过很快的集训,一支崭新的队伍——淮军正式成立了,即刻开赴上海,投入苏南战场。淮军到了上海之后,李鸿章先是设法站稳脚跟,并 不急于上阵作战。淮军在上海学习洋务,购买新式武器,程学启也积极参与学习研究。由于程学启所部是李鸿章最看好的精锐之一,所以配备的基本都是新式枪械大 炮,称得上是重装师。
不久,机会来了,太平军忠王李秀成率部攻占杭州后,直接进逼上海,英法军队及知府李庆深主动出兵,结果被李秀成痛击,法军提督卜罗德被击毙,李庆深部全军覆没。李秀成率军直逼上海的青浦、松江、虹桥一带,形势十分危急。
李鸿章派程学启、韩正国等部进驻虹桥,与小股太平军遭遇,首战告捷,双方在虹桥形成对峙局面。李鸿章亲自率军,坐镇指挥淮军几度击败太平军,李秀成部下大将郜永宽负伤败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