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十年竞争落差惊人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2-07 属于:李鸿章
  •   在大清国,李鸿章被任命为直隶总督兼任北洋通商大臣,开启了自强运动的一个新阶段。在欧洲却是德意志统一战争的最后阶段——普法战争爆发,掀起一场冲击全球的军事变革大潮。

      有的读者就不免要质疑了,二者遥隔万里,风而不相及。有关联吗?难道仅仅因为某些西洋人曾经把李合肥称为东方之俾斯麦,就扯普鲁士出来说事?

      中法战争震荡波

      中法战争——这场大清国唯一一次既没有割地,也没有赔款的对外战争早在其还在进行的途中,就开始强烈震荡大清国重臣们的心灵了。

       战前主战甚力的左宗棠深刻反省了自己的错误——仍在以20年前的老标准衡量法军,而忽视了近二十年来西洋武备的新发展。他说:"西洋各国,二十年前尚无 铁舰,所有兵船与中国船政局现制相埒,即炮位药弹亦多前膛笨重之物。论其昔年兵力物力,本非能与我为难,熟料该夷逐渐讲求,日新月异,兵船铁甲,厚至一尺 有余,更以一二尺厚之阴丁鲁泊如橡皮胶者贴衬其里,以故刚柔摩荡,坚韧异常。其后膛巨炮,全重能力突过从前,上洋制造局所译《克虏伯炮准心法》及《兵船海 岸炮位炮架图说》言之甚详。申报所载,英国新造巨炮,可受弹药一千余磅之重,能洞穿五尺余厚之铁甲,闻者莫不咋舌。而自泰西各国视之,亦寻常工作耳。"

       他还认清了下面的事实:"夫中国之地,东南滨海,外有台、澎、金、厦、琼州、定海、崇明各岛屿之散布,内有长江、津、沪、闽、粤各港口之洪通。敌船一 来,处处皆为危地,战固为难,守亦非易。敌人纵横海上,不加痛创,则彼逸我劳,彼省我费,难与持久。欲加痛创,则船炮不逮,况见今守口之炮,率购自外洋, 子弹火药,形式杂出,各炮各弹,南北洋虽能酌补,而炮身枪管,久必损缺,各国既守公法,一概停卖,将来由杂而少,由少而无,诚有不堪设想者。""而我以船 炮悬殊之故,匪独不能海上交绥,即台湾数百里水程,亦苦难于渡涉。"

      话还是老话,问题也还是老问题。自强新政搞了近二十年,却还是如此,左宗棠又如何不顿足叹息?

      李鸿章的幕僚部属们也在反思。

      薛福成正式刊印了他在光绪五年内部发行的《筹洋刍议》,呼吁"变法"。

      刘铭传建议台湾宜立行省,作洋务运动的试点省,守则固东南海疆万里门户,攻则立大清雄视西太(平洋)万年之基。在李鸿章的努力下,这个建议被采纳,刘铭传也顺理成章地当上了台湾省的第一任巡抚。

      但最强的声音却来自一位死人。那就是战争期间(1884年10月26日)病逝于广州的张树声。

      在他的遗折中,我们看到如下的文字:

       夫西人立国,自有本末……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一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大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 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就论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圣人万物为师,采西人之体以行其用,中外臣工同心图治,勿以游 移而误事,勿以浮议而隳功,尽穷变通久之宜,以奠国家灵长之业,则微臣虽死之日,犹生之年也。

      在这里,张树声主张中国应学西人之体以策其用,而且提到了在当时还很敏感的"议院"与"君主立宪制",真可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同样是因为这场战争的刺激,虚骄自大的醇亲王战后姿态大变,转而与李鸿章成了政治盟友,大力推动起铁路与现代海军建设来。

      西太后也下了大决心,训示全国:"如果水师得力,互相应接,何至处处牵制。当此事定之时,惩前毖后,自以大治水师为主要。"

      所以才有了铁路建设的峰回路转,也才有了总理海军事务衙门的设立和北洋水师的正式成军。

      东亚第一舰队成军

       早在中法战争之前的光绪六年(1880年),受俄国铁甲舰来华与日本吞并琉球的刺激,李鸿章开始谋求当时最新式的海战利器——铁甲舰。该年的12月2日 上午七点,中方代表与德国伏尔铿兵工厂签定了购买第一艘铁甲舰的合同。次年5月23日,中德又签定了购买第二艘铁甲舰的合同。

      这两艘 军舰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定远与镇远,每艘排水量7335吨,配有305毫米口径克虏伯巨炮。在当时是当之无愧的亚洲第一巨舰。李鸿章更趁热打铁,又从德 国购入防护巡洋舰(穹面钢甲快船)济远号(2300吨),并向英德两国续发订单,各定购两艘新式巡洋舰,以提高北洋海军的综合战力。

      光绪十二年(1886年)五月,在李鸿章的陪同下,醇亲王代表太后、皇上检阅了北洋的这支新式海军。旗猎猎中,两位重臣的心情是激动的。

       光绪十三年(1887年),购自英国的防护巡洋舰致远、靖远(2300吨),与购自德国的装甲巡洋舰经远、来远(2900吨),共计四艘巡洋舰相继回 国。光绪十六年,李鸿章又接收了来自福州船政局的自造钢甲钢壳快船(装甲巡洋舰)平远号(2100吨)。至此,北洋海军"八大远"(定远、镇远、济远、致 远、靖远、经远、来远、平远)的主力格局正式形成。再加上原有的超勇、扬威两艘撞击巡洋舰,和各式蚊炮艇、练习船、雷艇,李鸿章终于经营出了一支亚洲第 一的舰队。

      光绪十四年(1888年)十月一日,随着北洋军舰日多。经李鸿章等奏请,清政府下旨颁行《北洋海军章程》,同年十二月十七日,上谕下发威海刘公岛,中国第一支近代意义的海军——北洋水师正式成军!丁汝昌被任命为北洋海军提督。同日,《北洋海军章程》正式颁布实施。

      经营前敌的同时,李鸿章也没忘了北洋水师的后路。考虑到定、镇两巨舰回国后,中国原有的港口和船坞无法容纳,所以同样是在光绪六年,李鸿章开始经营旅顺口。

      光绪十二年,旅顺海防工程开工。

      光绪十六年,旅顺船坞竣工。

       其他如引河工程、航道舒浚、机器厂、库房、碎石码头、铁路、水坝、电报局、水雷营、军医院、船澳、炮台等工程也次第兴办。其中修船工厂共9座,占地15 万多平方米,计有机器厂、锅炉厂、吸水机器厂、吸水锅炉厂、铸铁厂、打铁厂、电灯厂、铜匠厂和木工厂等各一座。此外还特地从十余里外的龙头水源地铺设了我 国历史上的第一条自来水管道,直通船坞之内,供舰船用水和官兵、工匠饮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