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大清国的变与不变
有的读者就不免要质疑了,二者遥隔万里,风马牛而不相及。有关联吗?难道仅仅因为某些西洋人曾经把李合肥称为东方之俾斯麦,就扯普鲁士出来说事?
李中堂呼吁教改
同治十三年的台海危机给大清国敲响了警钟。
日本,一个同样是东亚国家的蕞尔岛邦,仅仅只是进行了十年不到的维新,现在居然就敢于挑衅大清王朝,甚至图谋占领台湾。这件事情对清廷刺激很大。其直接结果就是促生了海防大筹议的展开。
根据最直观的理解,这次危机被定义为一次"海防"危机。所以相关讨论也是在"海防"的题目下发起的。
虽然已有上谕决定在高层内部来一次海防大讨论。但在李鸿章看来,"窃料奏议即多,仍是空话。农部及外省一毛不拔,必亦一事无成也。"但该说的话还是要 说,正如李鸿章写给其兄李瀚章的信中所言,"若弟不畅所欲言,各督抚未必尽知,未必敢说。"于是也才有了同治十三年十一月初二的《筹议海防折》。
在这份奏折里,李鸿章不仅说出了"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观点,更本着"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要用数千年未有之大转变应对的态度,提出了深度改革的建议。
李鸿章指出,洋枪洋炮的引进,铁甲舰的购买,新式海防要塞的构筑,都只是应急之举,而非根本之图。关键的桎梏还是在于:"人才之难得(教育有问题——笔 者注),经费之难筹(经济有问题——笔者注),畛域之难化(政治体系有问题——笔者注),故习之难除(文化导向有问题——笔者注)。循是不改,虽日事设防 犹画饼也。"所以"今日所急,惟在力破成见,以求实际而已"。其中,人才养成又是关键中的关键所在。
在这份奏折的"附单"中,李鸿章 郑重提出:"臣更有陈者,用人最是急务,储才尤为远图。"回顾历史,"洋人入中国已三十余年,驻京已十余年,以兵胁我,殆无虚岁"。可是国家依然严重缺乏 "练达兵略,精通洋法"的人才,原因就在于普遍性的"不学",而"下不学"又起源于"上不教"。核心障碍就是科举考试的内容与形式都已经高度不合时宜。关 于这一点,早在同治三年(1864年)的春天,在和恭亲王的通信中,李鸿章就感慨大清国里文则时文小楷,武则弓马刀箭,前者"沉浸于章句小楷之积习",后 者"又多粗蠢而不加细心"。"以致所用非所学,所学非所用"。"无事则嗤外国之利器为奇技淫巧,以为不必学;有事则惊外国之利器为变怪神奇,以为不能 学"。长期以往,"人才何由而出"?如此下去,"天下危局终不可支,日后乏才,且有甚于今日者。以中国之大而无自强自立之时,非惟可忧,抑亦可耻!"
故而要进行教育改革,科举的形式不必断然废除,但考试内容与考试方法,以及隐藏在内应与方法背后的对"人才"的界定,一定要改。改的方法就是在科举中增 设洋务专科,再与遣派留学生,地方上设立西学机构相结合,"凡格致(物理)、测算(数学、几何学)、舆图(地理)、火轮机器、兵法、炮法、化学、电气学" 等"有切于民生日用、军器制作之原"的学科,都应列入。如此积以时日,20年后当可打开一个崭新的局面。
似乎是为了加强说服力度,激 起同僚们的奋发之心,在同一天上呈的《筹议铁甲兼请遣使片》中,李鸿章又以日本为参照系,指出该国:"改习西洋兵法,仿造铁路、火车,添置电报、煤铁矿, 自铸洋钱,于国计民生,不无利益。并多派学生赴西国,学习器艺,多借洋债,与英人暗结党援,其势日张,其志不小。故敢称雄东土,藐视中国,有窥犯台湾之 举。"更堪忧虑的是:"泰西虽强,尚在七万里以外。日本则近在户闼,伺我虚实,诚为中国永远大患。今虽勉强就范,而其深心积虑,觊觎我物产人民之丰盛,冀 幸我兵船利器之未齐,将来稍予闲隙,恐仍狡焉思逞。"
李鸿章的发言在大清国官僚体系内迅速引发了激烈的争论。只不过争论的焦点既不在海防也不在教改,而在于李鸿章是不是汉奸。
在那些夜郎自大又甘做井底之蛙的官员们看来,李鸿章主张在科举考试中增加西洋内容,这就是要"以夷变夏",是比物质层面的卖国贼更可怕的文化汉奸。结果就是群起而攻之。虽然这种围攻不能影响李鸿章个人的地位,但却已经足以打消掉中央政权进行教育改革的勇气与底气。
教育改革走不动,李鸿章只好退而求其次。
1874年的台海危机不仅在地缘战略上揭示了日本的威胁,还在技术层面暴露了大清国的反应迟钝,既然如此,从技术革新入手,也是一条改革之路。正如李鸿 章在《筹议海防折》的附单中指出的那样,"有事之际,军情瞬息变更"。如果能像西洋列强那样,"有电线通报,经达各处海边,可以一刻千里。有内地火车、铁 路,屯兵于旁,闻警驰援,可以一日千数百里。则统帅尚不至于无事"。可是,大清国全部没有,以这次台海危机而言,"臣与沈葆桢协商调兵,月余而始定。及调 轮船分起装运,又三月而始竣。而倭事业经定议矣。"假设日后再有类似事件发生,恐怕大清国的反应还是"缓不及事"。
故而,仅从国防安 全的寻求,就有大建电报、铁路的必要。而电报、铁路不仅有军事价值,还有益于经济发展。铁路的一个直接功效就在于可以更便捷地将山西的煤炭资源外运。而当 时正值第二次工业革命风潮大起,煤铁复合体型经济大力发展的时候,故而煤炭资源的开发非常重要。同时,火车的动力来自于煤,建铁路本身需要钢铁业的大力支 持,而钢铁业又对军事力量影响深远。故而修建电报、铁路线,开采煤铁矿,刺激经济发展,加强海防,改善国防环境就联系在了一起,从而形成了牵一发而动全身 的局面,一点突破,全盘皆活。
上一篇:第八章 朝鲜问题横起风波
下一篇:第十三章 十年竞争落差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