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丹溪的故事:求学东阳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1-27 属于:朱震亨

  •    浙江金华东阳九华山有一座颇有名气的学堂,讲学的先生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的四传弟子许谦。

      朱熹(1130—1200)生于福建 省的延平,祖籍徽州婺源,是南宋时期最大的理学家。他学识相当渊博,注解阐释了儒家经典《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所做的《大学》、《中 庸》章句和《论语》、《孟子》集注以及《太极图说解》、《通书解》等集中反映了他的理学思想观点。朱熹发展了二程(程颢程颐)关于理气关系的学说,集理 学之大成,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他的理学在明清两代被提到儒学的正宗地位。他博览和精密分析的学风对后世学者也很有影响。

      理学,亦称"道学",实际上是宋明时期儒家的哲学思想。以阐释义理,兼谈性命为主。对于物质和精神二者的关系,朱嘉认为:"理在先,气在后,"有理便有气,但理是本。强调"天理"和"人欲"是对立的,要求人们放弃"私欲",服从"天理"。

      朱熹从事教育50余年,追随从游的学生很多,其婿黄榦为他的初传弟子,何基为再传弟子,接着三传于王柏,四传于金履祥,许谦就是金履祥的学生。

       许谦,字益子,晚号白云山人,卒后谥文懿。也是一位终日以书为伴的儒学大家,史载他居40年不出里闾,闭门专心致志地做学问。对于儒学无所不知,尤其是 得老师金履祥的嫡传,于程朱理学甚为精通。公卿仰仗其学问宏深,多次举荐他去朝廷做官,但他置名利地位于脑后,坚辞不就,至终未任官职。晚年致力于办学 堂,讲授理学。由于许氏学有渊源,造诣非常人可比,加之为人豪迈,气节超然不凡,诲人至诚谆悉,从学之士多达数百人。他的学生近至荆、扬、吴、越(浙江、 江苏湖北),远达幽、冀、齐、鲁(河南河北山东)等地,皆慕名不惜长途跋涉,前来就学。当时四方学士,以不能在许谦门下受学为憾。社会上的名流绅士 若路经九华山学堂,必定去拜谒许谦,向他请教典故、礼仪、政事等。受到许谦面授学问者无不叹服他的杰出才学。许谦一生以传授学问为己任,诲人知识是他日常 生活的重要内容,他曾说:"将我所学的知识,通过教育,传播给那些求知欲望迫切的莘莘学子,使他们成为满腹经纶的仁人贤士,这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情 啊。"

      朱丹溪在乡梓闻得许先生之名望,认为大丈夫惟侠义是尚,不免有些狭隘,但求学问道,要成就大事业,名师指点不可缺。于是收拾行装,前往东阳,师事许公。

      朱丹溪在学堂接触到许多以前未曾闻过其名的书籍,读到不少新的理论知识。比如朱熹的性命、道德学说,他由开始的新奇,继而逐步领会,随之融入他自己的思想,并自然流露在他的言谈举止之中。他完全接受了老理学一脉相传下来的学说,在其中徜徉流连,痴迷地求索。

      那是仲夏的江南,酷暑难耐。一日傍晚,吃过晚饭,学生们都忍受不了屋里的闷热,纷纷出门去散步、纳凉。朱丹溪仍待在房间里看书。学堂人少清静,此时较往常看书效果好,他很珍惜时光。下午与许先生探讨前贤治学问题,他感到意犹未尽,打算再与老师交谈交谈。

      来到老师的住处,见许谦正伏案写作,便轻轻地喊了一声:"许先生。"

      许谦慢慢抬起头,面色有些苍白。他看是朱丹溪,脸上露出慈祥的笑容,招呼他进屋。

      "先生,您要多注意休息,别把身体累垮了。"朱丹溪关切地说。

      许谦体质虚弱,素来有疾,经年未予治愈。

      朱丹溪谈论起前人治学问的话题,许谦提了提精神,与他侃侃而谈。

       他回顾当年从学于金履祥的情景、金履祥通晓天文、地形、礼乐、田乘、兵谋、阴阳、律历诸学。撰著《通鉴前编》等书,补充了资治通鉴》的不足。此 书对后人产生重要影响。金履祥曾启发许谦:"烹饪食物,讲究调和五味,添加的醋或酱不一样,吃起来味道酸咸肯定不同。做学问也是这个道理,关键在于以古人 的思想理论为基础,有感而发,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

      许谦又语重心长地对朱丹溪说:"我们治学应以古之圣人为准绳。首先须明了圣人的思想旨意,尔后才能仿效行事。圣人的思想旨意均囊括在四书里面,虽然朱子(指朱熹)已将四书进行了注解阐释,但朱氏所注辞简言约而意义广奥深远,学者若不用心笃思,则无法穷理探微。"

       在老师的引导下,朱丹溪学业取得长足进步。眼界较之以前开阔多了,他常常为过去沉冥于不谙世理而感到汗颜,由衷地感激老师的教诲,使他一步步脱离了蒙 昧。他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增添涵养,修炼节行,追求儒学贤士的至高境界。许谦见他才智超群,又肯下深功夫钻研,谈吐颇有收获,格外赏识他。他也因此被世人 称作许谦的高第(得意门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