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绰:使辽朝步入“中兴”鼎盛时期的女人
萧绰(萧燕燕) 萧绰是辽朝北枢密院使兼北府宰相萧思温的女儿,容貌秀丽,才智过人。十七岁时被选为景宗贵妃,极得宠信,不久即被册为皇后。耶律贤自幼健康状况不佳, 所以辽朝的军国大事,多假手于萧绰。萧绰辅佐他施行新政,重用具有先进封建文化知识的汉族官吏,扭转了局势,稳定了统治。使辽朝开始步入"中兴"的鼎盛时 期。
乾亨元年(公元979年)二月,宋太宗赵光义率军进攻受辽保护的北汉政权,刘继元于五月间被迫降宋,北汉政权灭亡。至此,宋王朝 削平各割据势力的战争,以全胜而告结束;但作为统一战争来说,收复燕云十六州的任务尚未完成。因而,宋、辽之间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双方的战争,也就 成为不可避免的了。
赵光义挟灭汉之威,企图乘势收复燕云地区,遂由太原东进,越太行山进入河北平原,进攻辽的南京(宋称幽州,即今北京)。
辽军在保卫南京的战役中,一举击溃了二十年来所向无敌的宋精锐禁军主力,对辽、宋双方战略形势的发展,影响至巨。
九月,耶律贤及萧绰开始进行战略反击派军进攻宋境。但在满城被宋军击败;次年(公元980年)三月,再派大军十万攻宋雁门关,又被宋守将杨业击败,甚至 造成"契丹畏业,每望见旌旗即引去"的局面;当年十月,耶律贤及萧绰为扭转局势,亲率大军攻宋瓦桥关,阵斩宋守军张师,大败宋军。但因赵光义也亲自率军来 援,进至大名,耶律贤及萧绰恐遭宋军夹击,主动撤回。乾亨四年(公元982年)夏天,耶律贤及萧绰再次率军亲征,分三路南下攻宋,但三路大军分别在河北、 山西、陕西等地,均被宋军击败。
耶律贤于辽军三路攻宋失败后,在当年九月病死,他和萧绰所生幼子耶律隆绪嗣位为圣宗。当时隆绪仅十二 岁,根据耶律贤"军国大事听皇后命"的遗诏,由萧绰临朝称制,成为辽朝的最高统治者。次年六月,上尊号为承天皇太后,并改元为统和。统和二年(公元984 年)又改国号为"大契丹国"(公元1066年再改为辽)。
宋王朝经过数年准备后,于统和四年(公元986年)三月,集中二十万兵力,向契丹发动了第二次大规模进攻。
萧绰得知宋军发动进攻的报告后,亲自指挥耶律休哥及耶律末只两兵团,企图以钳击歼灭宋军东路主力于涿州。曹彬侦知萧绰已亲临前线情况后,发现处境险恶, 仓惶放弃涿州,冒雨向南撤退。五月三日退至岐沟关,为契丹军追及,在契丹骑兵集团冲击下,大败溃逃;途中在巨马河及其以南地区,又连续遭到契丹骑兵追击部 队的攻击,"死者数万,弃戈甲若丘陵",几乎全军覆没,残部撤至高阳。
萧绰在歼灭宋东路军后,速至南京,立即转用兵力于西,命御帐亲 军中的四个军、宫卫骑军的弘义宫军以及耶律休哥的手军等,配属于耶律斜轸,在西线发动反攻。赵光义得知东路失败后,立即令中、西两路南撤。田重进行动迅 速,很快退回宋境,所占契丹城镇,全部为耶律斜轸收复;潘美一路,为掩护居民南迁,令大将杨业出击,在陈家谷(山西朔县南)中伏负伤被俘死,所部全部被 歼。至此,赵光义发动的第二次大规模进攻,被萧绰指挥的契丹军彻底击败。
萧绰雄心勃勃,企图进一步向南发展,以扩大契丹统治区。她一 方面拉拢与培植党项中的反宋势力,封李继迁为节度使并妻以宗室耶律襄的女儿义成公主,使其与宋对抗,从西方牵制宋军;一方面派军进攻高丽,迫其称臣入贡, 防止其与宋策应,以巩固东部边境,解除南进时的后顾之忧;同时加紧向宋境进行掠夺性的进攻。从岐沟关之战的当年至统和二十一年(公元1003年)的十七年 间,她共组织了八次大规模的进攻。有三次是她亲自率军实施的。所以契丹军在连年进攻中,虽然胜多败少,但每次都不得不在掠夺后退回。
战争是敌对双方的力量较量,从力量对比上来看,契丹王朝除了在军事实力方面优于宋王朝外,在政治、经济、疆域、人口等战争潜力方面,都还不如宋王朝。通过 多年的较量,又吸收了辽太宗耶律德光攻占大梁(河南开封)而又不得不撤回的教训,萧绰已认识到没有力量消灭宋朝,也没有能力统治封建经济、文化已高度发展 的广大中原地区,若长期战争下去,对契丹并不有利。她针对宋统治者多次求和、不愿作战的妥协心理,根据宋军分守据点,缺乏统一指挥,无法组织大规模反击的 实际情况,决心发动一次大的进攻行动,用战争来结束战争。因为这样做的结果,最大的可能,不外乎两种:一是进攻胜利,给宋军以更沉重的打击,迫其屈膝投 降;一是进攻不利,谈和撤军,停止战争。不论出现哪种结果,都对契丹有利。
统和二十二年(公元1004年)闰九月,萧绰从政治和军事 两个方面,同时开始了她的攻势。一方面放出和谈信息,利用宋降将王继忠,通过宋莫州(河北任丘)守将石普,写信使宋统治者知道,如果宋方主动提出请和,和 议就可能达成。一方面亲率二十万大军,向河北进攻。军事行动进展并不顺利,虽然曾攻下了祁州(河北安国)、沼州(河北永年)两个据点,但宋的主要军事重 镇,如定州、保州、莫州等均未攻下。攻瀛州(河北河间)时,萧绰亲自擂鼓指挥,强攻了十余日,死伤近三万人,仍未能攻破。萧绰于是不攻大城,避开大名等重 镇,从间隙中长驱南下,于十一月间破德清军(河南清丰西北)后,进出至澶州(河南濮阳)城下。
宋真宗赵桓,接到王继忠的和议信息后, 曾亲笔写信同意由他提出请和,但契丹军并未停止南进。在宰相寇准的力请下,赵桓亲自率兵迎战辽军。当赵桓到达澶州前线后,大大鼓舞了宋军抗战的士气,将士 欢呼,"声闻数十里,气势百倍"。而萧绰则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两个多月的连续行军战斗,军队已感疲惫;先锋大将萧挞凛,又在勘察地形时中宋军伏弩而死, 或多或少地也影响了士气;而且孤军深人敌境千余里,前有敌军数十万,后有敌城数十座,不论前进决战还是后退撤军都有一定的风险。但萧绰并未为此担心,正如 她考虑的那样,赵桓不愿作战,按照王继忠的提示,首先派人到契丹营中请和。经过几次交涉,终于签订了盟约,规定双方维持目前实际控制疆界线,约为兄弟之 国,耶律隆绪称赵桓为兄,赵桓称萧绰为叔母;宋每年向辽输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双方守边界,互不侵犯,并送还越界逃亡之人;沿边城市,只能修缮,不得增 筑,也不得另外开挖河道等。历史上将这次和议称为"澶渊之盟"。
统和二十七年冬,萧绰病逝于南京,终年五十七岁。
上一篇:萧太后是一个怎样的人?历史上真实的萧绰故事与评价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