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凿空西域 青史留名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1-21 属于:张骞
  •   张骞是我国第一个凿空西域,最先介绍西方事物,睁眼看世界的人。他纠正了前人关于西方地理论述中一些不正确的看法。如写道:"《禹本纪》言河出 昆仑,昆仑其高二千五百余里,日月所相避隐为光明也,其上有醴泉、瑶池。今自张骞使大夏之后也,穷河源、恶睹《本纪》所谓昆仑者乎?故言九州山川,《尚 书》近之矣。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史记・索隐》(如淳云:放荡迂阔、言不可信也)。他还报告了中亚、西亚一些国家和地方 的地理位置,离长安的距离以及西南地区的地理位置、山河情况。为此,史学家评价张骞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探险家、旅行家、外交家,又是一个地理学家,也是西 汉时期杰出的历史人物。他为汉武帝建立起一个屹立在世界东方的多民族统一强盛的封建帝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张骞在凿空西域和疏通西 南夷、探求身毒国的征程中,从祖国北方的沙漠地区到西南的云贵高原,从天山南北到葱岭内外,从昆仑山巅到祁连山麓,到处留下了他的足迹。张骞以顽强的意志 和坚韧不拔的精神,翻过了千年冰封的崇山峻岭,渡过了无数的激流险滩,横穿了浩瀚的沙漠,荒凉的溪谷,低洼的盆地,走遍了大好河山,美丽的绿洲,辽阔的草 原。由此可见张骞游踪之广、见闻之富、知识之多,在2000年以前是举世罕见的。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经甘肃新疆、抵达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乌孙等国。副使到达安息、身毒、于阗、*罕等国,开辟了南、北两条丝绸之路。

      张骞从乌孙国所派副使"通大夏之属者,皆颇与其人俱来,于是西北国始通汉矣!""其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诚信也)于外国,外国由此信之"。

      汉朝又"发使抵安息、奄蔡、黎轩、条支、身毒等国"。"使者相望于道,诸使外国,一辈(一批)大者数百,少者百余人,人所*持。"常在路上相互碰见,都像博望侯张骞一样,"为人(强)力,宽大信人,蛮夷爱之"。所到之处都受到信任和欢迎。

       张骞去世后,派出的汉使仍持节不失,继承着张骞的未竟事业,同各国友好往来,他们还邀约来使在中国各地参观访问。"是时上方(天子)数巡狩海上,乃悉从 外国客,大都多人则过之,散财帛以赏赐,厚具以饶给之,以览视汉富厚焉。于是大觳抵,出奇戏诸怪物,多聚观者,行赏赐,酒池肉林,令外国客偏观各仓库府藏 之积,见汉之广大、顷骇之"。

      西汉王朝已经具有先进的生产技术、丰富的物资储备、繁荣的商贸交流、优秀的文化艺术,都吸引着西域各国 派人前来向汉朝学习。据记载:汉宣帝时,乌孙国解忧公主派长女弟史到长安学习鼓琴,在归途中,被莎车王绛(jiàng 匠)宾把弟史留作夫人。以后他们夫 妇俩多次到汉朝朝聘,宣帝"赐以车骑旗鼓、歌吹数十人,绮绣、杂缯、琦珍、凡数千万、留且一年,厚赠之"。他们乐于汉朝衣服制度,回莎车后,在宫室建造、 警卫配置、出入传呼、鸣钟击鼓等许多方面,模仿学习汉朝礼仪,使西汉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在西域各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同时也从西方引来了"明珠、 文甲、通犀、翠羽之珍,盈于后宫;蒲梢、文、目、汗血之马,充于黄门;钜象、狮子、猛犬、大雀之群,食于外囿。殊方异物,四面而至"。还把西方的音 乐、舞蹈、绘画、雕塑、杂技等艺术传入汉朝,对丰富和提高我国古代文化艺术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中国土地上扎下了根。我国古代人民赋予了新的内容,形成了 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传统艺术。如鲁迅1925年看到一面名叫"海马葡萄镜"的汉代铜镜,上面虽无"海马",却有"葡萄",镜上的装饰全取大宛、安息等西域 诸国的事物,形象生动而新鲜。鲁迅称赞汉代祖先的"豁达闳放之风";从外国"新来的动植物,即毫不拘忌,来充装饰的花纹"。鲁迅说:"汉唐虽然也有边患, 但魄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为异族奴隶的自信心,或者竟毫未想到,凡取用外来事物的时候,就如将被俘来一样,自由驱使,绝不介怀。"鲁迅在前一层所说 的从外国"新来的动植物、即毫不拘忌,来充装饰的花纹。"这是对张骞从西域带回的天马、葡萄两件事物,以及创作出"海马葡萄镜"的艺术想象力的赞扬。后一 层说的"魄力究竟雄大",对取用外来的事物,"自由驱使,绝不介怀",是对张骞进取精神的肯定。

      张骞同派往西域的各国副使,在各国使 者陪同下,陆续带着西域的葡萄、胡萝卜、芝麻、苜蓿、火石榴、胡桃(核桃)、黄瓜、胡豆(蚕豆)、豌豆、大蒜、葱等种子回到汉朝。"汉使取其实(种子) 来,于是天子始种苜蓿、葡萄肥饶地……则离宫别观旁,尽种葡萄、苜蓿极望。"史书载明,汉武帝不仅在长乐宫播种,而且还在离宫附近土地上大量种植。葡萄晶 莹似珠,串串相连;苜蓿给大地铺上了紫色地毯;火石榴红似绣球灯笼;点缀着离宫风景,供汉武帝游园观赏。这些植物陆续在中原大地上安家落户,成为人民生活 中的必需品,"不是张骞通西域,安能佳种自西来"。

      张骞出使西域被匈奴拘禁十多年,仍持汉节不失,冒着生命的危险,继续往求月氏,沿 途遭受了暴风雪的吹打,经受了缺粮饥饿"射禽兽给食"的艰辛生活,克服了沙漠缺水,高山缺氧,悬釜而饮,席冰而寝的各种困难,终于完成了出使任务。这种百 折不挠的进取精神和毫不动摇的爱国主义精神影响着后辈,他去世100多年后,东汉民族英雄班超"投笔从戎""旋奉命率吏士36人赴西域,他攻杀匈奴派驻鄯 善、于阗的人员……巩固了汉在西域的统治,又一次开通西域道路"。就是以张骞为榜样的。南宋爱国辛弃疾以"汉开边、功名万里"的磅礴词句抒发自己的豪 情,来激励将士勇敢杀敌,反抗金兵入侵,完成保家卫国的任务。近代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的机关刊物《民报》上写着:"汉初患匈奴,逮乎孝武,以兵攘之。 命张骞通西域,命唐蒙通西南夷。其卒,闽、粤、滇、黔皆化于我"。用张骞通西域的故事来鼓舞革命者的斗志,就连现代日本汉学家《张骞西征考》的作者桑原 *(zhì 陟)藏的儿子桑原武夫也认为:在日本明治维新以前,日本这个善于进取的民族,是以中国"通西域"的张骞和"下西洋"的郑和为榜样的。可见张骞 的精神和他的人格魅力形成了多么久远和深广的影响。

      张骞出使西域,联络西域各国,友好往来,尔后汉朝和乌孙国联合共同夹击匈奴,把匈 奴单于赶到幕(漠)北(今乌兰巴托附近)去,使汉朝边境人民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为捍卫西汉领土完整,为中国地大物博和多民族的国家形成奠定了基础。同 时,开通了亚、欧大陆桥的"丝绸之路"。促进了中西方经济发展和科学、文化交流,赢得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赞扬。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