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丝路史话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1-21 属于:班超
  •   汉朝时候,我国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葱岭以东,新疆天山南北等地区叫作西域。西域有大大小小几十个政权,各国大部分从事农业生产,一部分以畜牧为 主。西域地区物产丰富,盛产稻、麦、葡萄等农产品,还产良和玉石。大宛的汗血马,远近闻名,于阗和鄯善的玉石,驰名中原。匈奴在西域把当地人民当奴隶一 样对待,经常掠夺各国的牲畜和粮食。西汉初年匈奴强盛时,西域被匈奴征服,每年被迫交纳很多财物作为贡税。为了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解除匈奴对西汉的威 胁,汉武帝派遣具有探险精神的张骞,出使西域。

      汉朝时候,我国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葱岭以东,新疆天山南北等地区叫作西域。西域有 大大小小几十个政权,各国大部分从事农业生产,一部分以畜牧为主。西域地区物产丰富,盛产稻、麦、葡萄等农产品,还产良马和玉石。大宛的汗血马,远近闻 名,于阗和鄯善的玉石,驰名中原。匈奴在西域把当地人民当奴隶一样对待,经常掠夺各国的牲畜和粮食。西汉初年匈奴强盛时,西域被匈奴征服,每年被迫交纳很 多财物作为贡税。为了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解除匈奴对西汉的威胁,汉武帝派遣具有探险精神的张骞,出使西域。

      公元前138年,张骞带领100多人,从长安起程,经陇西向西行进。路上日晒雨淋,风吹雪打,环境险恶,困难重重。但他信心坚定,不顾艰辛,冒险西行。当他们来到河西走廊一带后,就被占据此地的匈奴骑兵发现。张骞和随从100多人全部被俘。

       匈奴单于知道了张骞西行的目的之后,自然不会轻易放过。把他们分散开去放牧马,并由匈奴人严加管制。还给张骞娶了匈奴女子为妻,一是监视他,二是诱使 他投降。但是,张骞坚贞不屈。虽被软禁放牧,度日如年,但他始终保持着汉节,表示忠于国家。整整过了十多个春秋,匈奴的看管才放松了。张骞乘机和他的贴身 随从唐邑父一起逃走,离开匈奴地盘,继续向西行进。

      由于他们仓促出逃,没有准备干粮和饮用水,一路上常常忍饥挨饿,干渴难耐,随时都会倒在荒滩上。好在唐邑父射得一手好箭,沿途常射猎一些飞禽走兽,饮血解渴,食肉充饥,才躲过了死亡的威胁。

       这样,一直奔波了好多天,终于越过沙漠戈壁,翻过冰冻雪封的葱岭(今帕米尔高原),来到了大宛国(今中亚费尔干盆地)。高鼻子、蓝眼睛的大宛王,早就听 说汉朝是一个富饶的大国,很想建立联系。但苦于路途遥远,交通不便,故一直未能如愿。因此,当听说汉朝使者来到时,喜出望外,在国都热情地接见了张骞。他 请张骞参观了大宛国的汗血马。在大宛王的帮助下,张骞先后到了康居(今撒马尔罕)、大月氏、大夏等地。但大月氏因西迁已久,生活安定,不愿再东进和匈奴作 战。张骞未能完成使命,但是,他了解了西域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情况,以及他们想和汉朝来往的愿望。

      张骞在东归返回的途中,再次被 匈奴抓获,后又设计逃出,终于历尽千辛万苦,于13年后回到长安。从长安出发时,张骞率领随从100多人,回来时,只剩下他和侍从唐邑父。这次出使西域, 使生活在中原内地的人们了解到西域的实况,激发了汉武帝"拓边"的雄心,发动了一系列抗击匈奴的战争。

      公元前119年,汉王朝为了进 一步联络乌孙(今伊犁河和伊塞克湖一带),断"匈奴右臂",便派张骞再次出使西域。这次,张骞带了300多人,上万头羊牲畜和金帛货物,他们访问了西域 许多国家,西域各国也派使节携带礼物回访长安,但由于乌孙内乱,也未能实现结盟的目的。

      汉武帝派名将霍去病带重兵攻击匈奴,消灭了盘踞河西走廊和漠北的匈奴。

      由于张骞等人的沟通,此后汉朝和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西域的葡萄、核桃、苜蓿、石榴、胡萝卜和良马、地毯等传入内地,丰富了汉族的经济生活。汉族的铸铁、开渠、凿井等技术和丝织品、金属工具等,传到了西域,促进了西域的经济发展。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了西域都护府,总管西域事物,保护往来的商旅。从此,新疆地区正式归在中央政权的统治下。

       张骞不畏艰险,两次出使西域,沟通了中国同西亚和欧洲的通商关系,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往西,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安息(今伊朗高原和两河 流域),再从安息转运到西亚和欧洲的大秦(汉朝时我国史书对罗马帝国的称呼),开拓了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由于张骞的努力,西域与汉帝国建立了正式 的联系。此后,汉与西域的通使往来十分频繁,民间商贸也得到发展。张骞在西域地区享有很高的威望。后来的汉使,多称"博望侯"以取信于诸国。西域地区50 国接受汉帝国的封赠,佩带汉家印绶的侯王和官员多至376人。而康居、大月氏、安息、罽宾、乌弋等绝远之国也有使者频繁往来,据说一时诸国"莫不献方奇, 纳爱质"(《后汉书·西域传》),于是"异物内流则国用饶"(《盐铁论·力耕》)。张骞对正式开通丝绸之路的首功,是不可磨灭的。

      张 骞在中亚的大夏时,曾经见到邛竹杖和蜀布,得知巴蜀有西南通往身毒的道路。"身毒"是印度的古译名。汉武帝根据这一发现,在元狩元年(前122)派使者从 巴蜀启行,试图由此实现和西域的交通。于是,汉王朝和当时称作"西南夷"的西南地区滇、夜郎等部族的文化联系逐渐密切起来。这条道路,有人称之为"西南丝 绸之路"。

      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族和西域各族间的经济文化关系日趋密切。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苜蓿等十几种植物,逐渐在中原栽培。 龟兹的乐曲和胡琴等乐器,丰富了汉族人民的文化生活。汉军在鄯善、车师等地屯田时使用地下相通的穿井术,习称"坎儿井",在当地逐渐推广。此外,大宛的汗 血马在汉代也非常著名,名曰"天马"。那时大宛以西到安息国,都不产丝,也不懂得铸铁器,后来汉朝的使臣和散兵把这些技术传了过去,中国的蚕丝和冶铁术的 西传,对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有着重大的贡献。

      自张骞出使西域后,中西交通重要通道"丝绸之路"更加繁荣兴盛。赴西域的使者、商队 "相望于道"。汉族装束的人,中国西北各少数民族的人、外国打扮的人,驾驭着一队队骆驼、骑着一批批骏马,负着行囊,驮着丝绸,一路风尘,踏破河西走廊的 寂静,带着敦煌土地的清香,唤醒了沉睡的塔里木盆地,顽强地跋涉前进。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