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书同文兼收并蓄治国策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1-21 属于:秦始皇
  •   自秦汉以来,人们普遍认为秦始皇法家皇帝。其实这种看法似是而非。正确地说,秦始皇的统治思想具有以综合百家、法家为主的特点。他是一个比较偏爱法家的"杂家"皇帝。

      秦始皇在统一天下、创建帝制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重大政治选择,这些选择涉及到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法律等各个领域,包括政策、策略、制度等各个层面。这些选择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在选择过程中也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

      秦始皇的政策、策略、制度选择以大国系统的政治理念作为指导,其强烈的理论选择意向也跃然纸上。秦始皇本人是一个颇有理论素养的政治家。在他的辅臣、谋士中也有一些理论造诣颇高思想家

      因而,秦始皇的许多政治选择都是在当时最为流行的理论学说的指导下做出的,有些政治选择很有创造性,具有为中国历史发展进程定向的意义。

       他的许多作为也在政治制度史、经济制度史、思想文化史和法制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如果这是"一个没有理论的时代",秦始皇能够做到这种程度吗?只要对 秦朝的统治思想做全面、深入、细致的分析,就不难发现,它的来源广泛,构成复杂,内容丰富。就基本内容而言,秦朝的统治思想和两汉的统治思想并无质的差 别。

      如果说秦汉的统治思想有什么区别的话,主要是具体的思想形式和基调有所不同,各种思想的整体程度有所不同。各种思想史的著作在论及以今文经学为代表的汉代统治思想的时候,常常使用"融合儒道法"、"兼纳阴阳、刑名"、"杂用王霸"之类的断语。

       其实这类断语同样也可以用来为秦朝的统治思想定性。换而言之,不管具体的思想形式和基调是法家、道家,还是儒家佛教,中国历代王朝的统治思想都有一些 有"杂家"品格,甚至可以说,"杂家"品格是中国古代主流文化的特征。"杂家"并非杂乱无章,而是有所整合的,其基本属性是"杂用王霸"。

      秦始皇在选择和确立皇帝制度法定意识形态方面做出过特殊的贡献。秦始皇自诩"原道至明","体道行德","匡饬异俗",他为秦朝创立一系列制度与法则,并指令"后嗣循业,长承圣治"。

       秦始皇想从思想上、制度上寻求使"天下无异意"的"安宁之术"。他的一系列政治活动都体现着选择与确定法定意识形态的意图。他"悉召文学方术士甚众,欲 以兴太平";他通过制定尊号,除谥法,集先秦君权观念之大成;他又依据"五德终始"推定秦朝为水德,制定符合水德的政治方略;后来他又"别黑白而定一 尊",禁私学,焚《》《书》,指令天下"以吏为师"。

      秦始皇不是一位思想家,而他在确定皇帝制度的政治指导原则方面确实下了一番功夫。秦始皇以法家为主、综合百家的统治思想与相应的政治实践,在中国政治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

      秦始皇的统治思想多采用诸子百家的特色学说,他广取各家之长,形成比较完备的统治手段及相关的制度、方略和政策。

       先秦学术号称百家。诸子百家除了一些有无君论的倾向外,其余都是有君论者。从现存文献看,其中提出比较完整、比较系统的政治理论的只有儒、道、墨、法四 家。在政治思想领域影响也较大的还有阴阳家和名家。这六大学派的政治思维有共同的取向,维护君主制度。而且对于实现和维护君主专制政治的主要途径和基本方 略,六家的主张有很大差异,彼此争鸣不已。

      秦始皇不是一个学问家,而且是一个政治家。他专注于现实政治,这就是决定了在思想上他是一位"杂家"。

      从现存文献看,秦始皇没有学者中间常常见到的党派意识和学术偏执。他对各种传统文化、思想流派和政治学说的取舍主要根据其实际政治需要。秦始皇受法家学说的影响较大,而他从来没有惟法家学说是从。

       在思想文化上,秦始皇基本上实行兼收并蓄政策。在他的群臣、博士中聚集着诸家门徒,也可谓人才济济。在具体施政中,秦始皇以实用主义的态度对待诸子百家 的学说,根据有益于政治统治的标准广泛采择,并且加以整合。因此在秦朝的官方思想中,法家、阴阳家、儒家、道家、墨家、名家等先秦主要学术流派的思想都有 一席之地。既然在秦始皇严禁私学、"焚书坑儒"之后,兼收并蓄的基本方针实际上也没有重大改变。原因很简单,秦始皇实行文化专制的方略是一切统一于皇帝钦 定的官方思想,官方思想的集中体现就是国家和皇帝颁布的各种法律、政令,而相关思想的来源与构成则是综合诸子百家的。

      自从秦孝公以来,秦国的执政大臣如商鞅张仪、樗里子、甘茂魏冉范雎蔡泽吕不韦李斯等,都不是儒者。他们注重功利、实力、谋略、耕战和法制,从不讳言"霸道"。

       其政治理念和商周以来的传统思想、礼乐政治多有不合之处。秦始皇赞赏《韩非子》,信用李斯、尉缭等人,其定制立法的依据多来自法家学说,行政的方式也深 受法家学说影响。在这个意义上,甚至可以说他是一位"法家皇帝。 ""以法家为主"主要体现在秦朝皇帝的主要政治倾向和某些政治制度层面和常规性政治操作 层面。即使在制度和操作层面,秦始皇也没有按照法家的教导去做。他更没有宣布独尊法家。

      儒家学说为秦朝的统治思想提供了很多重要的内 容,其贡献仅次于法家。这是由儒家学说的本质和特点所决定的,主要有二:首先是儒家鼓吹"王天下"、"土无二王"、"定于一"、"大一统",倡导君主专 制,维护等级制度,又提出了比较多的调整王权的思想,以及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很适合皇帝制度的需要。其中儒家对秦朝政治的最大的贡献在于系统化的"大一 统"理论。它非常合乎秦始皇的口味。其次是儒家学说的特长是"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这一点对于皇帝制度也有"不可易"的。对这一类"虽百家 弗能易"、"虽百长弗能废"的内容,秦始皇和辅臣不可能视而不见,更不可能弃而不用。秦朝的礼制、法律、纪功刻石及道德规范等都体现着儒家学说的深刻影 响。

      秦始皇是一个注重礼制的皇帝。正如儒学在秦朝的境遇暴露了它的弊端一样,儒学对秦朝政治的影响最能展现它的优长之处。儒之弊端与优长皆在一个"礼"字,儒学正是靠着礼学给予秦朝的政治制度、臣范官轨、伦理道德以深刻的影响。

      秦始皇的许多作为与言论颇像一个"礼治"皇帝。秦朝的礼仪制度受传统观念和制度的影响最深,而讲究这一套是儒者之长。秦始皇曾导令群儒议定封禅典礼的仪轨。儒家以"礼"作为其全部政治学说的主干和基础。在秦朝礼仪制度的建设方面,儒家功不可没。

      儒家学说对秦朝政治的又一个重要影响是政治道德。

      儒家的许多政治价值也获得秦朝统治者的认同。秦朝在各地的纪功刻石中,宣扬"仁义",大讲秦始皇的"仁"、"义"、"圣"、"德"。这些思想来自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观念,而秦始皇、李斯等人显然是信奉这一套的。

       秦朝政府根据某些儒家价值标准,评价秦始皇的功业,向广大臣民播扬皇帝的功德,这从一个侧面显示了儒家学说在全社会的广泛影响。秦始皇依据儒家提倡的理 论观念,为天下臣民设定道德规范、法律规范,这实际上是凭借国家权力贯彻儒家的某些社会政治主张。儒家学说在组织、维系秦朝社会政治体系中的作用不可低 估。

      秦朝的统治思想、政治模式与某些制度受阴阳家的影响很深。这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秦始皇采用邹衍的"五德终始说",以此论证秦朝皇帝奉天承运,并根据它确定了秦朝的政治模式和一系列具体的制度。二是秦朝的一些政治规范深受阴阳家"四时之政"的影响。

      "五德终始"说的发明权属于邹衍。邹衍,齐国人,阴阳家著名代表人物,好像生活在齐威王、宣王时期。

      邹衍"论著终始五德之运","以阴阳主运显于诸侯","及秦帝而齐人奏之,故始皇采用之"。"五德终始说"在当时很流行的一种学说,深得各国统治者的青睐。

      吕不韦曾将这种学说编入《吕氏春秋》,并广为宣扬。秦始皇也笃信这种学说,并将其纳入秦朝的统治思想。从而"五德终始说"正式成为秦汉皇帝制度法定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阴阳家的"时政"论对秦朝的统治思想也有一定的影响。时政,即四时之政。有的政治观念和政治行为由来已久,阴阳家只是集其大成。最早从理论上系统论述时政的是《月令》。

      《月令》是阴阳家的一篇重要的经典。《吕氏春秋》全文收篇了这篇文章,并将它作为全书的大纲。儒家也将其收入《礼记》。可以说有关的观念与理论一直是中国古代统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秦始皇之所以以"五德终始说"论证秦朝统治的合法性,以道德规范秦朝的政治模式,并依据四时之政制定有关的法律,是因为这既是他和群臣的政治信仰,又是社会大众的政治信仰。

       秦始皇显然是一个有神论者。他非常迷信,不仅沿守秦的多神信仰,而且还把中华大地所产生的诸多神灵都接受下来,都加以崇拜。在他的心目中有一个多神的世 界。他还对仙人世界的存在深信不疑,企盼着羽化而成仙,变成长生不老的"真人"。在政治思想方面,他相不但信君权天授,"五德终始",于是频频礼拜上帝及 众神,祈求保佑。

      他极力以华夏族共同信仰的皇天上帝来证明秦朝皇权的合法性,并自命为"水德"之王。他还千方百计地消除听说弥漫予东南大地的天子之气,以防范又一位获得天命的君主夺取嬴秦天下。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