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的故事:一篇文章让你全面了解屈原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1-19 属于:屈原
  • 第一节 动荡的时代


      头戴高冠。身佩长剑,宽衣博带,行吟泽畔,这是明末著名画家陈洪缓为伟大的爱国屈原创作的《屈子行吟图》画像。诗人崇高的理想与博爱的胸怀,从画像中的衣冠与饰物上具体地表现了出来。正如《离骚》中的诗句:"高余冠之炭发兮,长余佩之陆离。芳与泽其杂揉兮,唯昭质其犹未亏。"诗人戴着发发的高冠,佩着陆离的长剑,虽然生活在清与浊混淆的世界里,但是只有自己那颗明洁的心,却没有丝毫的玷污与亏损。诗人不为恶势力所屈服,发出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宏愿。在漫漫的长路上将做何求索?我们先从诗人所处的时代谈起。

      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一个风云变幻的大动荡、大变革的历史时期。林立的各诸侯国,斗争十分激烈。经过厮杀与兼并,出现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强国并立的局面。然而七个强国的发展却不平衡。

      楚国原是江、汉流域的一个蛮族国家,西周时活动在丹阳(今湖北秭归)一带。公元前689年楚文王开始建都于郢(今湖北江陵西北),逐渐地强大了起来,兼并了附近的一些小国,扩大了领域。传至楚庄王的时候(前613~前591年)任用孙叔敖为宰,整顿内政,平定贵族叛乱,兴修水利,发展生产,使楚国一跃而为强国。公元前606年,楚庄王曾一度进军洛邑郊外,派人向周天子问九鼎小大轻重,表示有灭周的野心。公元前597年,楚国与晋国大战于邲(今河南郑州北),晋军大败。公元前594年,楚国又出兵围宋,宋向晋告急,但晋畏楚不敢出兵,此后,中原各国背晋向楚,楚国取代晋国成为霸主。《韩非子·有度》载:"荆(楚)庄王并国二十六,开地三千里。"楚庄王之后,楚国的辉煌时期也随之过去了。但仍不失为一个疆域广大,人口众多,经济、文化都发展到相当高度的一个大国。只是政治制度却比较落后,政权常操纵在腐朽的氏族贵族的手里。

      战国初期,许多国家都进行了变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最早的是魏国,任用李促进行政治改革,稳定了政局,发展了经济。继魏之后,楚悼王任用吴起实行变法。当时,楚国国势很弱,国内政治黑暗,阶级矛盾尖锐;北面连遭赵、韩、魏三国的侵犯,西北又受泰国的威胁。吴起认为楚国之所以衰弱的原因,是大臣封君的权势太重,上逼人君而下虐民。因此,他主张废除贵族的特权,选贤任能,重振国威。具体的措施是:一、与王族血缘关系远的贵族,立即取消他们的特权。二、无功的封君子孙,传至三世即取消其爵禄。三、迁贵族到荒僻之乡垦荒。四、加强国防,选练士卒,奖励军功。这些办法,使得楚国日益强大。可惜的是坚持的时间不长,楚悼王死后,吴起就被反对变法的贵族所杀害,变法夭折,楚国也无法保持强盛的国势。

      与楚国相仿,韩、齐、燕等国也都经过变法运动,在改善政治状况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也都起过一定的作用。然而,包括最早变法的魏国在内,这些国家的变法都不彻底,所以其国势都难持续地强大下去。而七国中的秦国却是另外一种景象。

      秦国原是地处偏僻的雍州,今天的陕西西部的一个小国,不与中原诸侯会盟,中原各国也视之为夷翟。西周灭亡,秦襄公护送平王至洛邑有功,被封为诸侯,以歧为中心,势力逐渐发展起来了。秦穆公时(前659~前621年)任用百里奚等人,整顿内政,发展生产,国家逐渐富强,疆土向东扩展,与晋国接壤。因有晋的阻挡,秦国不能向东发展,于是向西戎地区发展,遂灭许多西戎小国。《史记·秦本纪》记载:"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春秋后期至战国初,秦国社会生产力有了相当的发展。农业中已经使用了铁器,较多的荒地被开垦为良田,经济和社会面貌都有进一步发展。可是,国家政权却被保守的领主贵族所控制,贵族们垄断政权,干预君位的继承,争权夺利,国君权力较小,国力也很弱。在与列国的竞争中,也处于不利的地位。公元前408年魏国占领秦的河西之地,不久,楚国也控制了黔中、汉中、巴等地。这时,中原各国大多进行过改革,社会有所发展,他们都对秦国有鄙视之意。到了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情况起了根本的变化。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他是一个有抱负的国君,想要进行彻底的改革,于是下令招贤。商鞅得知后由魏入秦,孝公任命他为左庶长,开始变法。

      公元前359年至前350年,商鞅两次颁布变法命令。其主要的内容:一、奖励军功,禁止私斗。设爵20级,有军功者可以授爵。宗室贵族无军功者,没有爵位和特权。二、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买卖。三、奖励耕织,生产多者,可免徭役;从事工商活动及因怠惰而贫穷的,籍为官奴。四、编制户口,行"连坐"法。另外还有推行县制和统一度量衡等。

      在变法的过程中,新旧势力的斗争十分激烈。秦孝公死后,惠王继位,旧贵族趁势反扑,商鞅被车裂处死。但是新法已经实行了20年,使百姓"家给人足",得到人民的欢迎,所以新法得以实行下去。经过变法后的秦国,社会生产力大大发展了,军队的战斗力也大大加强了,其实力已超出其他六国。此后,秦国开始了兼并六国的行动。

      楚国由于吴起变法的失败,到了屈原所生活的楚怀王的时代,政治依旧十分腐朽。王室与贵族总是培植自己的私人势力而打击迫害贤能的人。如《离骚》中所揭露的那样"世混浊而嫉贤兮,好蔽美而称恶",总喜欢隐人善处而扬人恶声。他们媚上压下,拼命搜括百姓。这样发展下去的结果,必然是群臣互相妒忌,奸佞方谀奉承,良臣被排斥疏远,百姓离心,城池不修,既无能人又没强大的军事防御。面对强秦的进攻,总是被动挨打。

      战国时期,由于经济的发展,政治制度发生巨大的变化,文化思想界也出现了蓬勃活跃的局面。天文学、医学、农学等科学技术有突出的成就;思想界也出现了"百家争鸣",不同学派的诸子,从不同的阶级利益出发,对当时的政治。学术思想展开了热烈的争辩。主要的思想家孟轲、荀况。庄周、韩非。公孙惠施邹衍等人。进步的思想家,大都继承了春秋以来盛行的"民本"思想,他们或主张减轻赋税徭役;或主张"举贤任能",推行贤明政治;或主张实行法治,打击旧贵族,建立封建秩序。反动的思想家,则主张恢复领主的统治,或者幻想回复到原始社会。在哲学领域则展开了朴素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辩证思维与形而上学、诡辩术的斗争。这些政治家与思想家们,把自己的思想主张,用优美的散文表达出来。他们往往采用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或自己编写的寓言来说明道理。内容言之有物、非常丰富;行文多运用当时的口语,文章富有文采,人们喜闻乐见,达到很好的宣传效果。

      在文学方面,由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诞生,给诗歌的现实主义的创作开辟了道路,它从内容到形式都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科技文化的发展,各个学派的争鸣,促进了不同地区文化思想的交流,有利于促进统一的、高度发达的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文化的起源与巫官密切联系在一起,原始的神话传说与重卜祀相结合,形成巫官文化。然而北方中原地区,政治。经济发展较快,文化的发展也突破巫官文化而步入了史官文化,怀疑天命,重视人事,讲求实际,注意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而南方是徙迁江、汉流域的苗族,他们开化较迟,长期以来被中原各国称之为"蛮夷"。他们依然是信巫鬼,重祭祀,处于巫官文化时期。楚国则是南方文化的代表。由于对鬼神的信仰,就大量保存了富于想像的神话;由于巫风的盛行,又推动了音乐、舞蹈的发展。这样就使楚文化与北方文化形成两个不同的体系。战国时期,经过了长期的斗争,南北方文化交流、融合,形成了一个新的文化高涨时期。

      屈原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大动荡,大变革与文化高涨的时代里。在政治上,他主张改革,要求废除腐朽贵族的特权,选贤任能,富国强兵;在文化上,他一方面发展南方文化富于想像的浪漫特色,另一方面又接受北方文化重视反映社会现实的优良传统的影响,从而创作了像"楚辞"这样优秀的新兴文学,在中华民族文化史上放出耀眼的异彩。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