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的故事——历史上的范蠡是个怎样的人?
第一节 楚地狂生,壮志入越
范蠡,字少伯,本是楚国宛地(今河南省南阳市)三户邑(今河南省淅川县)人。据《史记正义》引《会稽典录》记载,范蠡"佯狂倜傥负俗",区区六字,尽显名士风流。可以想见,青少年时期的范蠡定是落拓不羁,特立独行,卓越豪迈,与俗不同。
当时恰逢文种为宛令,即宛地的最高行政长官。他觉得范蠡是个难得的奇才,很想同他结识,便派人带着礼物去问候他,并想请他来官邸一叙。文种的礼遇不可谓不高,然而范蠡并不买账。去请范蠡的人回来向文种报告说:"范蠡是国中的狂人,他天生就有这狂的毛病,专门请他他还避而不见,咱又何必结识这种人呢!"文种听后笑了笑,说:"我曾听说,但凡士有贤达俊逸的资质,就必定会遭到世俗的讥讽,诬他为佯狂的。其实范蠡志向高远,洞悉世事,内怀独见之明,虽然他的外在表现不合常俗,不为人知,并因而遭受世人的诋毁,但他这种人本来就不是你们所能理解的呀。"于是文种亲自驾车前往拜访。范蠡依旧避而不见。如此多次之后,范蠡知道文种是以诚心待己了。有一天,范蠡估计文种一定又会来,就对他的哥嫂说:"今天我会有客人来,想借哥哥的衣服和帽子用一用。"不一会儿,文种果然来了。二人一见如故,抵掌促膝而谈,心同志合,十分投机,大有相见恨晚之感。据说当时有很多围观的人,旁听他俩的谈话,都觉耳目一新,闻所未闻!
两人相识后,便常聚在一起谈古论今,从三皇五帝到当前形势,从天道运行到伍子胥侍吴王。谈话间,两人都热血沸腾,认为男儿生在天地间当有一番大作为。范蠡的内心深处更是如波涛汹涌,他觉得已经到了实践自己远大抱负的时候了。范蠡觉得楚国的政治腐败,已经很难有所作为了,而吴越两国正在崛起,于是范蠡便打算邀文种一道入吴。这时有一个叫冯同相的人对他们说:"现在伍子胥在吴国,你们想有所作为恐怕难通过他这一关呀。"范蠡想了想说:"吴越两国一衣带水却又势不两立,将来的胜国非吴则越。既然伍子胥在吴,那我们径自去越好了。"范蠡的政治生涯也就由此开始了。
范蠡与文种入越后,事越王允常。越王对两人很是器重,常常与他们商讨国家大事。因得贤臣范蠡、文种的辅政,越国不断强大,而吴越冲突也在不断加剧。
第二节 吴越交战,一计存国
周敬王二十四年(前496),越王允常死,与越积怨多年的吴王阖闾听说后,乘丧出兵攻打越国。新继位的越王勾践率兵抵抗,双方在槜李(音zuì,在今浙汀嘉兴市西南夹谷中)摆开战场。勾践见吴军阵势严整,便派遣敢死队冲锋,吴军阵势岿然不动。勾践再次组织敢死队,派罪人排成三行,各持剑注于颈上,冲到吴军阵前说,吴、越二国交战,臣等违反了军令,不敢逃避刑罚,谨敢自首谢罪,于是都刎颈而死。吴军都注目呆看,惊骇不已。勾践便趁机突然发起攻击,大败吴军。越大夫灵姑浮又乘势挥戈进击,斩落了吴王阖闾的脚趾。阖闾身受重伤,在退败途中,因伤口感染而死。阖间临终,叮嘱他的儿子夫差说:"一定不要忘记越国的仇恨。"
吴国虽然在槜李之战中遭到失败,但当时吴国的实力远远超过越国。槜李的失败使吴国明白:要争霸中原,必先灭掉越国,方可解除后顺之忧。
自吴王阖闾战死后。夫差即立志要报仇。他派人每天站在庭院中,逢他出入时,那人就喊:"夫差!你难道忘记越王杀死你父之仇了吗?"夫差回答说:"是,不敢忘记!"因此吴王日夜练兵,准备报复越国。
周敬王二十六年(前494),勾践听说夫差日夜练兵,将要报仇。便想先发制人,乘吴国尚未准备就绪,出兵攻打吴国。勾践和范蠡商量这件事。范蠡规劝说:"不可。治国之道,要牢记三条:一要掌握好持盈之道,二要掌握好定倾之道,三要掌握好节事之道。"勾践问:"这三条说的是什么意思?"范蠡说:"持盈之道,是说要像天那样满而不溢,盛而不骄,这样可以得天助。定倾之道,是说人君要能够拯救危乱,安定国家,而又能谦卑自守,这样就可以得人助。节事之道,是说要善于把握时机,就像大地生长万物一样,时节不到,不可强生;时机不到,不可强成;善于因时而动,就可以得地助。现在君王您未盈而溢,未盛而骄,没有定倾之劳而自矜其功,天时还未到就想先物以成,时机还不成熟就想伐人之国,这样做,就是违人而又背时。王如果一定要这样做,必将有损于国,又有害于身。"勾践不听。范蠡又劝谏说:"我听说,刀枪是凶器,发动战争是违背道义的事情,用争斗来解决问题是最下策的。靠阴谋违背道德,使用兵器,以及喜欢用战争解决问题,这都是上天所不允许的,这样做是没有好处的。现在您如果对吴国用兵,一定对我们不利。"勾践说:"我的决心已定,你不用多说了。"于是越国出兵对吴发动进攻。吴王夫差听到消息,征发全部水陆军迎战,双方在夫椒(今浙江绍兴市北)展开激战,越军大败。吴军乘胜直捣越都会稽(今浙江绍兴东南),攻破了会稽城。
勾践战败之后,只带得残兵五千甲士退守到会稽山。夫差带兵追来,将会稽山团团围住。勾践愧疚万分,他问计于范蠡说:"我因为不听信您的话,才落得今天这个地步,后悔也来不及了。事已至此,你看该怎么办呢?"范蠡说:"君王难道忘了吗?善守持盈之道,就可以得天助;善守定倾之道,就可以得人助;善守节事之道,就可以得地助。"勾践说:"现在我最迫切需要的就是得人助。你看该怎么做呢?"范蠡说:"要想挽危为安,关键在于能够谦卑下人。现在君王您只有卑辞厚礼,侍奉吴王。君王町以多多地赠送珍奇玩好和女乐给他,用崇高的名号尊称他。如果这样还不能够得到吴国的宽宥,就需要更进一步,把宫廷的钥匙也交给他,君王还得以身相随,亲自去侍奉吴王,给他做奴仆。这样先求得生存,然后再图发展。"
勾践依计而行,派文种前去吴国求和。文种见到吴王,跪地前行,一边磕头一边说:"君王的亡国之臣勾践派陪臣文种壮着胆子奉告您的下属:勾践请求作您的奴仆,妻子愿意作您的侍妾。"夫差想答应越国的请求,但伍子胥进言说:"吴越两国相邻,同处三江之地,不能并存,不是吴国灭掉越国,就是越国灭掉吴国啊!现在上天把越国赐给了吴国,吴国怎能违背天意呢!不能答应他们的请求。"夫差就拒绝了越国的请求。
文种回国后,把事情的经过报告给了勾践,勾践于是打算杀了妻子、焚烧宝器,然后拼死一战。文种知道吴国的太宰嚭(音pǐ)素与伍子胥不和,就想利用这个矛盾,便劝阻勾践说:"吴国的太宰们嚭贪婪,可以用财利去引诱他,请派人私下里求他,也许可以成功。"勾践立即派文种带上美女和宝器,秘密地去献给吴国的太宰伯嚭。伯嚭接受贿赂后,就领人人文种去见夫差。文种一面对吴王夫差说好话,一面委婉地威胁道:"希望大王赦免勾践的罪过,他会送来他全部的宝器。假如您不赦免,勾践就将杀尽他的妻子儿女,烧光他的宝器,并将率领他那剩有的五千甲士与吴国决一死战,这样的话,即使越国灭亡了,吴国再强大也得不到什么利益,只有损失吧!"伯嚭乘机劝吴王说:"越王勾践已经愿意降服做臣子了,如果现在赦免了他,这将对吴国有利啊!"已经开始骄奢自满的夫差准备答应这个和议了。伍子胥再一次进言,说:"现在不消灭越国,以后一定会后悔的!勾践是个贤明的君主,范蠡和文种都是能干的良臣,如果让他们再回到越国,终将会再叛乱啊!"夫差不听,最终赦免了越王,撤兵回国了。
第三节 陪君为奴,谋计返越
吴兵退去之后,勾践君臣返回越都,收拾库藏宝物,装成车辆,送往吴都。勾践夫妻准备停当,将去吴围充作臣妾。
勾践伤感万分。对群臣说:"孤继承前王余德,经营先祖的遗业,幸蒙诸位大夫的辅佐,而得以保全先王的墓丘。不料夫椒一败,竟至旧破家亡,如今还要遭受辱耻,被天下人嗤笑,这是我的罪过。只是今日一别,不知能否再见?"
范蠡劝说道:"臣听说‘居不幽者,志不广;形不愁者,思不远。’古代的圣王贤主们也都遭受过困厄之难,蒙受过不赦的耻辱。只要信念坚定,熬过苦难,终会否极泰来,功垂万世的。吴越两国争雄,彼兴则我辱,我霸则彼亡,这是必然的。臣已观看过天象,君王目前的危难,正是天道的劫数。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何况古人自有天相,君王不必过于悲观!如今大王虽处在危困之际,但怎见得祸不能转化为福,谁又能肯定这不是畅达的预兆呢?"
勾践对范蠡说:"我去吴国以后,你就留下来为我守住国家吧。"范蠡提议说:"国内治民的事,我不如文种。对外应付敌国,见事敏捷,当机立断,文种不如我。因此,请留文种大夫主持国政,还是让我随君王去吴国吧。"
勾践依议,留文种守国。自己与夫人并范蠡等人到吴国去给吴王做奴仆。
周敬王二十七年(前493),勾践夫妇和范蠡入吴都拜见夫差。勾践肉袒伏于阶下,见到夫差,便稽首再拜称臣,说道:"东海贱臣勾践,上愧皇天,下负后土,自不量力,污辱了王的军士。诚蒙大王厚恩,罪臣的性命得以须臾保全,不胜仰感俯愧。臣勾践叩头顿首。"此时站在一旁的伍子胥,声如雷霆地进谏吴王说:"鸟飞在青云上,尚且想举矢射杀,何况它自己栖息于庭院呢!现今越王来到我吴国境内,势单力薄,正如等待宰杀的羔羊,若不杀他,更待何时!"吴王说:"我听说诛杀降服的人,会祸及三世的。不是我爱护越国而不杀勾践,我是害怕上天会因此惩罚我吴国,所以才赦免勾践的死罪。"太宰嚭谏言道:"子胥是只顾眼前一时之计,不懂得安定国家的长远道理。愿大王按上天的旨意行事,无拘群小之口。"夫差于是不诛杀越王,派人在阖闾墓陵之侧筑一石屋,将勾践夫妇贬入其中,令其驾车养马。
三月,吴王召见勾践君臣。勾践跪伏于前,范蠡侍立于后。吴王对范蠡说:"寡人听说:‘贞妇不嫁破亡之家,仁贤不仕绝灭之国。’如今越王无道,国家已将灭亡,社稷坏崩,身死世绝,被天下人嗤笑。而你们君臣俱为奴仆,囚于一室,先生不觉得可悲吗?寡人打算赦免你的罪过,如果你能改过自新,弃越归吴,寡人一定重用,使你去忧患而享富贵,先生意下如何?"勾践听到这里,跪在地上偷偷流泪。范蠡却不慌不忙地回答说:"臣也听说过:‘亡国之臣不敢言政,败军之将不敢言勇。’臣在越国没能辅佐勾践以行善政,得罪了大王,已经不忠不信了。承蒙大王鸿恩,赦免了臣等的死罪,使臣得以养马洒扫侍奉大王,臣已经很满足了。"夫差听了,冷漠地说:"先生既不愿移志,那么就回石屋去吧。"
回到石屋后,勾践专心养马,他的夫人穿着破衣烂裳,除粪洒扫。三年的时间里,勾践君臣毫无怨言,脸上也没有丝毫怨恨的表情。有一天,夫差登上姑苏台,远远地望见勾践夫妇静静地坐在马粪堆旁边歇息,范蠡站在旁边,君臣之礼,夫妇之仪肃然。夫差回头对太宰嚭说:"勾践不过是个小国之王,范蠡不过是一介之士,即使处于困厄之中,仍然不失君臣之礼,寡人觉得可敬可叹。"伯瓠立即附和说:"愿大王以圣人之心,同情他们这些穷孤之士。"夫差点了点头,说:"寡人将赦免他们。"从此,夫差便有意释放勾践回国。
伍子胥听说夫差起了同情之心,想放勾践他们回去,急忙拜见夫差,竭力陈述不可以这样做,说:"从前夏桀曾经囚禁了商汤却不诛杀,商纣王囚禁了周文王而不诛杀,结果天道还反,祸福转化,所以夏桀被商汤诛杀了,殷被周灭了。如今大王既然囚禁了越王却不诛杀,难道不担虑会有夏、殷一样的祸乱吗?"于是夫差又萌生了杀勾践之意,派人召勾践入宫。勾践十分恐慌,不知所措。范蠡沉着地说:"大王不必害怕。吴王既然把您囚禁了三年并未杀您,难道会在今天杀您吗?不会有什么危险的。"勾践于是入城见吴王。等候了三天,夫差亦末上朝,伯嚭出来传旨,让勾践仍回石窄。然后悄悄地告诉勾践说,吴王有病,伯嚭从中疏导斡旋,已经化险为夷了。
又过了些时日,勾践听说夫差的病仍未好,便对范蠡说:"吴王已经病了三个月了,还不见好转,我怕夜长梦多,你看该怎么办呢?现在请你再为我谋划谋划。"范蠡说:"现在问题的关键是要能够进一步取得夫差的好感和信任。眼下他有病,倒是个好机会。我已经观察过了,犬差不会死,他的病一定会好的。依据我的推算,他的病到己巳那天就会大好转,到三月壬申那天就将痊愈。大王可以请求去问候他的病。如能被夫差接见,便可以就此请求尝一尝他的粪便。就说您会依据粪便的气味诊探病情,这样便可表现您对吴王的一片赤诚和忠心,同时您仔细观察他的颜色,然后向他拜贺说:‘大王不用担心,您的病一定会好。据我的诊断推测,到三月壬申那天就将痊愈了。’等到夫差的病好了,您的预言验证了,您也就没有什么可以担忧的了。"
勾践依计而行,通过太宰嚭,请求探视吴王的病。吴王召见勾践。勾践来到吴下宫中,正遇上夫差刚解完手,太宰嚭端着他的粪便出来,一股强烈的恶臭味也随之而来。夫差立即上前说:"请让我尝一尝大王的粪便,以诊探大王病情的吉凶。"说完随即用手撮取夫差的粪便,放到嘴里尝了尝。然后勾践来到夫差床前,向夫差拜贺说:"下贱的囚臣勾践恭贺大正:大王的病到己巳那天将会大好转,到三月壬申那天就将痊愈了。"夫差问道:"你怎么知道的?"勾践说:"下臣曾经从师学过医道,能够从患者粪便的气味探知病情的吉凶。粪便的气味与时节的气息相背的,患者就将死;粪便的气味顺应时节气息的,患者就一定会痊愈。刚才我私下尝了尝大王的粪便,其味苦且酸,这种气味,正应春夏之气,我因此知道大王的病一定会好。"吴王听了大为高兴,说:"你真是个仁人啊!"
后来夫差果然到了三月己巳那天,病就痊愈了。正如范蠡所预料的那样,夫差十分感念勾践的一片真情和忠心,从此改变了态度,厚待勾践。赦免了他的罪,并决定让他们君臣返回越国。但自从勾践尝过夫差的粪便之后,便落下个口臭的毛病。
第四节 节事图强,良策兴国
越王勾践夫妇与范蠡等人于周敬王二十几年(前491)回国。勾践心念会稽之耻,决心大力发展生产,振兴越国。他想先重修旧都,范蠡却认为靠山建都,远不能满足复国扩张的需要,他说:"大王想要建国立都,与敌国抗衡,如果不选择地形宽广且平坦的地方,不占据四通八达交通便利的地形,将来又怎能建立霸业呢?"于是勾践命范蠡建造新都城。范蠡观测天文、察看地形,在会稽规造新城,将会稽山也包括在内。据说修筑城墙时,唯独城的西北方向没修城门,范蠡等人宣扬说:"如今越国已经臣服于吴,不能阻塞通往吴国进贡的道路。"吴国正在会稽城的西北方向,吴王听说后,甚为快慰。实际上,这是越人不忘吴耻,为将来出兵伐吴留出的道路。
勾践立志报仇雪耻,他向范蠡请教振兴越国之道:"我想行你所说的节事之道以增强国力,你看该怎么做呢?"范蠡说:"如果行节事之道,就可以得地助。因为只有大地能包罗万物,使其生长繁衍而不失其时。时节不到,不可强使物生;时机不到,也不可强使物成。大王想振兴国家,报仇雪耻,在事机尚未出现、时机尚未到来的时候,应该好好地抚恤和教导自己的人民,以等待时机的到来。"
范蠡接着谈了复兴越国内政方面的一些建议,他强调要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大力发展生产,积蓄力量,富国强兵。他说:"按照顺乎自然的原则来考虑和处理天下的事,就应凡事凶时而动,待时而行,以获取成功。凡我国人,不论男女,都要发动起来,全力从事农业生产。要兴修水利,努力防止天灾。要大力开辟田野,增加粮食生产,以使国家府库充实,民众殷富。决不要使人民旷废农时,影响生产,否则国家就容易产生祸乱。天时的变化有往返,世事的发展有反复。一定要对天地万物变化的规律有所了解,才可以据有天下、振兴万物以成利。"
范蠡也谈到了对外关系。他主张要礼待弱国顺从强国,但却不能屈服。至于吴国,要等待或促使它走向衰落,等到时机成熟了,才可以一举歼灭。
于是勾践听从范蠡的话,任命文种主持国政,范蠡治理军队。他自已则时时兢兢业业,小心翼翼,出不敢奢,入不敢侈,亲自耕种而食,妻子织布而衣,劳身焦思,夜以继日,勤于国政,而不敢稍有懈怠。他有宫殿华屋不住。而住在陋室之中,以柴草铺地而卧,有意识地磨炼自己的意志。他还在居室的门前悬挂一只苦胆,进出门时都一定要尝一尝,以示不忘亡旧之耻、丧家之辱,激励复仇的斗志。这就是"卧薪尝胆"成语的来源。他还命一人在他的居处经常高声提醒他:"勾践,你忘了会稽之耻吗?"他即连忙回答:"勾践不敢忘!"他礼贤下士,厚遇宾客,振贫吊丧,抚恤和教导人民,大力发展生产,休养乍聚。规定壮年不准娶老妻,老年人不准娶壮妻。号召男女适龄婚嫁,女孩到十七岁还未出嫁,则父母有罪;男子二十岁不结婚,父母同样有罪。生孩子由公家派专门的医护人员照顾,生男孩奖赏:二壶酒一条狗,生女儿奖赏二壶酒一头猪,生三个孩子则公家派保姆抚养,或供给食物。若家中长子死去,就免除三年的徭役;其他儿子死去,就免除三个月的徭役。对老弱病残以及贫病无依鳏寡孤独进行各种照顾。同时宽刑薄赋,积极发展手工业,提倡"垦其田畴"而减轻赋税,做到"民俱有三年之食",从而"内实府库",达到民富国强、社会安定。
加强军事训练,征聚兵员,训练水军。川重赏和严刑教导士卒勇于听命,乐于立功,"进则思赏,退则思刑"。
与此同时,对吴国继续实行以退为进的战略,内部养精蓄锐,对外不露声色。勾践运用大大文种所献的"伐吴计谋",进献重金财帛给吴国君臣。以顺服的假象迷惑他们,从而减少吴人对越国的警惕;吴王夫差嗜好建造宫室,兴建亭台楼阁,越国便送去能工巧匠和大木良材,帮助吴国大造姑苏台,以此来消耗吴国的资财,疲乏吴国的民力。勾践还派范蠡给吴王送去美女西施、郑旦,以助长夫差的骄奢淫逸,消磨他的意志,使他亲近佞臣疏远忠良;鼓励吴国北上伐齐,使吴国结怨于楚、齐、晋三国,越则"结齐、亲楚、附晋"。联合三国以制吴。越王不断运用这些法术,长远规划,尽可能消耗吴国的国力。
越王勾践发奋图强,与臣民励精图治,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国力终于强大起来。
周敬王三十五年(前485),勾践觉得越国已经相当强大,府库充实,人民乐为所用了。于是有一天,他召范蠡问道:"先君去世,由我继位。可是我只顾荒淫玩乐而不问政事,不恤百姓。致使上天降祸给越国,使越国归制于吴。然而吴国对待我,也太过分了。我现在想同你商量向吴国报仇的事,你看可以吗?"范蠡回答说:"不可。我听说,时机未到,事不可成;必欲强成,事将不祥。相反,如时机已到,而不顺时成事,则将反其受殃。是夺足予,皆需相时而定。现在时机未到,请王切勿过早行动。吴国迟早会属于您的。君王如果过早行动,事情就很难预料了。"
越大夫逢同赞同范蠡的意见,他也劝阻勾践说:"国家刚发展起来,现在才殷实富足,如果我们整顿军备,吴国一定很害怕。吴国害怕了,我们越国的灾难也就来了。我们需要等待时机。现在吴国的军队正在讨伐齐国和晋国,又与楚国、越国结下仇怨。越国不如先好好结交齐国、亲楚、附晋,厚待吴国。正如凶猛的鸟袭击目标时,一定要隐藏它自己的形体。我们要先设法麻痹吴国的警惕,从长计议。"勾践说:"好吧,我听你们的。"
过了一年,即周敬王三十六年(前484),吴王夫差准备发兵攻打齐国,伍子胥劝阻夫差说:"不行。我听说勾践吃饭时从来不超过两样菜,穿衣不穿两层华丽的衣服,而且与老百姓同甘共苦,他如此隐忍,志在灭吴复仇。这个人不除去,就一定会成为我们吴国的祸根啊。越国是我们吴国的心腹大患;而齐国只不过是块石田,即使得到了也不能种植庄稼。希望大王还是放弃出兵齐国,先进攻越国的好。"吴王不听,发兵讨伐齐国,大败齐军于艾陵,还俘虏了齐国的高张和国夏。归国后吴王责怪伍子胥。伍子胥说:"不要太高兴了!"吴王发怒。伍子胥想要自杀,吴王听到后制止了。
越国大夫文种说:"我看吴王执政太骄傲了,可以试着向吴王借贷粮食,来测试一下他对越国的态度。"文种去吴国请求借粮,吴王想借给,伍子胥劝说不要借,吴王不听,还是借给了越国。越王暗自高兴。伍子胥说:"君王不听我的规劝,三年后,吴国将成为一片废墟!"太宰伯嚭听说了这话,趁机在吴王面前说伍子胥的坏话:"伍员表面上忠诚,实际上是个狠心肠的人,他对自己的父兄都不顾,又怎能真心关心大王呢?大王以前打算攻伐齐国,他就竭力劝阻,结果大王获胜归来,他反而怨恨大王。大王如果不防备伍员,伍员一定会作乱的。"后来伯嚭不断在吴王面前诽谤伍子胥。吴王开始不相信,就派伍子胥出使齐国。伍子胥完成使命,临回国前,他对随行的儿子说:"我已经预见到吴国的灭亡了。你回吴国没有好处。"于是他把儿子托付给了齐国的鲍牧,只身回到了吴国。伍子胥因与夫差政见不合,多次进谏而引起夫差的不满,再加上太宰嚭的谗言诬陷,夫差早就不满伍子胥了。夫差得知伍子胥寄子敌国后,立即派人赐给他一把"属镂"剑,让他自杀。伍子胥大笑说:"我帮助你父亲称王称霸,又拥立你。你当初想要分半个吴国给我,我没有接受,如今你反而听信谗言诛杀我,唉!你必定不能独自立国。"并告诉使者说:"我死后,请把我这一双眼睛挂在姑苏城的东门,总有一天我可以看见越国大军从这里入城!"夫差对伍子胥恨及入骨,把他的尸首包在皮革里,抛在江中,名曰"鸱夷浮江",使之葬身鱼腹。伍子胥死后,夫差任用伯嚭执政,吴国的朝政于是愈加黑暗。
于是勾践召见范蠡,问道:"去年我同你谋划伐吴的事,你说时机未到,不可以。现在吴王杀了伍子胥,荒淫玩乐而忘其百姓,扰乱农时,违逆天常,信任奸佞诽忧之人,而讨厌和疏远那些正直的辅佐大臣,致使圣贤之人隐而不出,忠正之臣灰心懈怠,一般的人则曲意逢迎以取容,忠耿之臣已遁,阿谀逢迎之臣更加得势了,再没有人批评不忠正的人和事,上下相蒙,苟且偷安。吴国已到了这个地步,你看可以发兵攻打,报仇雪耻了吧?"范蠡说:"吴王杀害忠良,逆节虽已萌生,吴国在人事方面,确实混乱已极。但综合天时地利等诸方面的情况看,时机还不成熟,现在兴师,尚无必胜的把握。请王再等待些时吧。"于是勾践继续等待时机。
周敬王三十七年(前483),吴国遇到天灾,粮食吃光,百姓饥馑。勾践认为时机已经成熟,召见范蠡商议伐吴。范蠡说:"上天灭吴的迹象已经出现了,但人事的机缘还没全到,大王姑且等待吧。"勾践闻言大怒,说道:"是按照道理本该这样再三等待呢,还是你在妄言欺骗我呢?我与你谈人事,你回答我天时还没到;现在天时已至,你又以人事机缘还没到来推诿,这究竟是什么意思?"
范蠡回答说:"大王暂且不要见怪。人事必须与天时、地利相参合,然后才能大功告成。现在吴国正遭蟹灾,百姓恐慌,他们君臣上下都知道国家资财不足,难以支持长久。这样吴国上下反而会同心协力,不怕牺牲地来抵御内忧外患,拼死支撑危局。我们若这时去攻打它,没有必胜的把握。大王您可以趁机进一步麻痹吴国,姑且到外面去驰骋射猎,但是不要过分沉迷于田猎;宫中可以暂且有些声色娱乐,但是不要沉湎忘返;您可以尽情和大夫们饮酒,但不要忘记国家的政事。这样,吴国君臣见越王无伐吴之心,他们将放松警惕,更加不修德行而骄奢淫逸,百姓也会被徭役拖得精疲力竭。等到老百姓财枯力竭,食不果腹而怨恨朝廷时,到这地步,才亓丁以替天行道,诛伐吴国,那时可望马到成功。"勾践只好继续等待时机。
这一年正值越国丰收,勾践采用了文种的一条毒计,奉还吴国一万石蒸熟了的粮食。吴人见子粒肥大,以为越国土地肥沃,种子优良,遂尽做了种子,结果颗粒不收,终于酿成了大祸。
上一篇:第一节 宛邑少年
下一篇:《兴国富家·范蠡》全文在线免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