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勾践称臣
文种表示:优秀的商人,最懂得生存之道。夏天来临时,他们反而会去准备保暖的皮袄,冬天则准备清爽的纱衫。干旱季节,便做好舟车准备,多雨的季节,反而准备着车马。如果凡事都能提前准备,则能备不时之需。
"治理国家的道理也是一样。国家虽处在太平无事的时候,还是要培养谋臣和志士的!一如蓑衣和笠帽,平常准备着,下雨时就用得到。如今君王受困会稽山上,才想到要寻找贤臣,岂不是太晚了?"
勾践听出文种的弦外之音,乃说:"能够听到大夫的金言玉语,怎么样也不嫌晚!"
于是勾践握着文种的手和他商量。文种也坦然地表示:吴越是天生的宿敌,必然是长期的对抗,因此君王绝不可急于求胜,更不必为一时的利害和情绪力拼。目前 伍员(子胥)和华登组训的吴军,作战力非常强悍,锐不可当,和这种军队对抗,根本是无法取胜的。因此和吴国对抗,一定得靠谋略,必须在有绝对胜算时才可以 去实施。更不可以赌命冒险,否则将危及自身,陷于毁灭边缘。
目前,情况的恶劣已到了极点,君王只有设兵白守,并以卑谦的态度去向吴王求和。尽量想办法让吴国君臣、将士、军民们高兴,使其懈怠,进而激发吴王扩张的野心,越国便有机会获得存活。
"我向上天问卜,如果上天帮助我们而放弃吴国,一定会让吴王答应我国的求和,让吴不以征服我国为满足,更激发吴王争霸中原的野心。只要有此心,吴王便会 希望在国际间有良好的形象;只要有此起心动念,他便会答应君王的请降;只要留得青山在,我们便有机会反败为胜。其后,再鼓动吴王进行中原争霸的行动,以耗 损他们的民力和财力。如果这几年内,他们不幸遭逢天灾人祸,便有可能逐渐趋向衰颓,这样越国就有可乘之机。"
勾践充分领略文种言中深意,不禁连连点头称是,接着又对范蠡表示:"当初不听先生劝诫,而沦落至此地步,还望先生不吝指教,以救亡图存。"
范蠡也不客气地表示:"成败的产生都有其自然之理,想要保持盈满在于懂得天道,想要安定倾危则在于人为,要能够节制才能获得心灵的宁静。"
勾践瞪着傻眼,搔头表示不解。范蠡解释道:"天道循环变化,否极必定泰来;地道则在于完全接受命运,安静忍耐。懂得用天地之道来指导人事的,很少会遭到 挫败。当今之计,只能谦言卑辞,加上厚礼,突显对方尊贵的地位去求取和解。如果这样还不允许请降,君王只好委屈自己,去当对方的奴隶,只有完全将自己置于 死地,才能为越国争取一线的生机。"
勾践同意两人的建议,立刻派遣大夫诸稽郢到吴军的大本营,去拜见吴王夫差。诸稽郢依照文种的建 议,向夫差表示道:"敝国寡君勾践派遣下臣郢前来,不敢公然行礼赠币,只敢私下请贵国执事转告陛下,从前越国天祸降临,以致得罪了大王,幸赖君王大量,没 有给勾践致命的打击。如今勾践可谓灾祸连连,几乎到了丝毫无可回转的境界。身为边疆小国君主,勾践不敢忘却大王大德而记住边境上的小怨,再一次得罪于足 下?如蒙君王允许,勾践会立刻率领所有重臣,在边境向大王叩头谢罪!"
春秋时期,古礼犹存,两国交兵都要讲一套外交辞令,胜了有胜的道理,败了也有败的礼节。
面对勾践的请降,吴王夫差一时间竟不知如何决定。
诸稽郢抓到机会,立刻更清楚地表示:君王或许尚不能体会勾践的真诚,仍坚持盛怒连兵,欲再攻打已残破不堪的越国,不但不能显示天国的军威,对君王也没有 什么好处。越国本来便是上天设计要来侍奉吴国的边疆小邑,只须视之为奴仆差遣及驱使即可,何必发动大军如此郑重其事地征讨呢?如今,勾践敢请向大王要求订 立盟约,并派遣亲生子女到吴国为奴婢为奴仆,现在起每年也都会向贵国贡献礼品,丝毫不敢怠慢。
"君王若能因此原谅越国,也即刻可以威名震乎天下,得到诸侯的敬仰。如果执意毁灭越国,大王反而会失去取信天下、成其大事的机会。天下大国看到君王不施仁道,反迷信武力,又怎敢再来服侍吴国呢?下臣能说的都说了,其余的只有君王自己衡量利弊得失,以为决定。"
夫差这个人心有点软,一看越王已经向他称臣,自己的军事目的已经达到,便想到此为止。因为他还想着将来称霸中原呢,做中原霸主哪能没点肚量?
他正要表态,旁边的伍子胥急了,大声劝阻道:"上天要将越国赐给吴国,切勿允诺他们的投降。"
夫差回头看着伍子胥,点了点头。勾践第一次的求和功败垂成,眼看已无转圜的余地,便准备杀妻子、焚毁宝器再率领残兵下山,做最后的死战。文种立刻加以阻止,并再度提出一个救亡图存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