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献忠为何最终走上反明之路?
张献忠,字秉吾,号敬轩,延安柳树涧(在今陕西定边东)人,生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 年)九月初十日。明朝将户口分为民籍、匠籍、灶籍、军籍,等等,张献忠祖先世代是军籍。到明中后期,军队腐败,逃军增多,他父亲已脱离军籍而务农。张献忠自幼家贫,读书不多,成年后曾在官府做捕快,后被革职,又投入军营做边兵。在军营中受人欺侮而行凶,差点被判死罪,鉴于他曾立过战功,方免一死,挨了一百军棍,关入狱中。他出狱后,穷无所归,于是投入了王嘉胤义军。
明朝一代,陕西、山西、宁夏等省都驻有不少防北方蒙古侵扰的军队,称为边兵,还有运输军用物资的驿卒。明末政治腐败,官吏贪污成风,边兵常无衣无食。更有甚者,明末,明廷又大量裁汰边兵、驿卒。这些被裁汰下的边兵、驿卒难为生计,于是铤而走险,拉队伍造反。
崇祯元年(1628 年),陕西白水县爆发了王二领导的饥民大起义。陕西连续两年大旱,饥民吃树皮和观音土,官府还“严为催科”,于是官逼民反。一人登高呼,众人如潮涌,数月间陕北几十支饥民与边兵、驿卒的造反队伍举起大旗。边兵、驿卒平时受过军事训练,熟悉地理交通,又有一定胆识,所以一旦起事,队伍发展迅速,遂形成明末大起义洪流。
张献忠相貌奇伟,艺高力大,面目微黄,声如巨雷,在王嘉胤领导的起义军中,自领一军。他剽悍果勇,屡立战功,自称“西营八大王”。
崇祯四年(1631年)王嘉胤被杀害后,军队由张献忠统率。在官府的追剿下,各路义军“三十六营,二十万人”分别转入山西、河南等外线作战。崇祯六年(1633年)首次入川作战,攻克夔州等地。崇祯七年(1634年)二月下旬,张献忠率军第二次入川。他由大昌(巫山北)、大宁(巫溪)、夔州(奉节)、开县、新宁(开江),攻保宁(阆中)和广元未克,四月由达县、仪陇北上返回陕西。
明末起义队伍中另一领袖李自成(1606~1645年),原是高迎祥的部将,他们都是陕北人。崇祯六年,李自成第一次入川,破夔州,攻广元等处。崇祯九年(1636 年)七月,高迎祥牺牲,部队由李自成率领,号“李闯王”。崇祯十年(1637年),李自成军第二次入川,攻克龙安(平武)、剑阁、绵州、安岳,包围成都20余日。残酷的战争与多年的奔波,使起义队伍十三家七十二营,有的失败,有的分化组合,至此仅剩下李自成、张献忠和罗汝才三支。崇祯十七年(1644年)春,罗汝才搞分裂通敌,被李自成杀死。当年三月十八日,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皇帝吊死于煤山(景山)树上。
崇祯十二年(1639 年),张献忠在湖北,遭到明军主力围剿,多次失利,于十三年四月第三次转战进入四川。由巫山、大昌、太平(万源),攻保宁、剑阁、广元、绵州、梓潼、绵竹、什邡、安县、德阳、金堂、简州、资阳、荣昌、永川、泸州等县市,农民军“以走致敌”,所向披靡,拖得官军团团转,疲惫不堪。当兵部尚书杨嗣昌带领官军入川时,张献忠部队又乘隙,“一日夜驰三百里”,飞驰出川,于崇祯十四年(1641 年)正月攻破了空虚的襄阳,
杀了襄王。杨嗣昌遭此大败而自杀。明朝末年,官军两线作战,东北抗击清军,西部镇压李自成和张献忠,疲于应付。崇祯十四年杨嗣昌自杀后,朝廷围剿方略彻底破产。
崇祯十六年(1643 年),张献忠在湖北称“西王”,攻克黄州、武昌,执楚王朱华奎沉于江。十二月,张献忠第四次攻入四川,由湖北岳州(岳阳)攻夔州,部队号称60万人,次年春攻克夔州,六月克涪州(涪陵),六月二十日克重庆,杀瑞王朱常浩和“衣冠”、“士大夫”等“一万余人”。八月九日,攻克成都,而后分兵四出攻占各府州县。张献忠正式建国于成都,国号大西,年号大顺。
公元1644年4月末,清兵入山海关,5月初占领北京。1645年春,清军占领陕西,下书招降张献忠,遭拒绝。1646年春,张献忠集众将决计撤出成都北上抗清。11月27日在北上途中因遭叛徒出卖,被清军射杀于西充凤凰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