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桓公是怎么死的?为什么说是非正常死亡 ?
鲁桓公十八年(即公元前六九四年),鲁桓公携夫人文姜访问齐国,结果遭遇意外死亡,其情节颇荒诞不堪。
彼时齐国国君为齐襄公,名诸儿,他与鲁桓公的夫人文姜是同父异母的兄妹。要命的是,这两兄妹很早以前就有了乱伦关系。陪同出访的文姜一到齐国,就迫不及待地找她的诸儿哥哥私会去了。事情暴露后,被公然在国际场合戴了绿帽子的鲁桓公大怒,狠狠地训斥了文姜一通。结果文姜返回去向诸儿哥哥诉说委曲,顺带造谣说桓公声称自己两个儿子太子同和公子友都是诸儿与自己私通生下的。齐襄公闻言也怒了,借宴请之机将鲁桓公灌醉,然后指使公子彭生送桓公上车并在车上将其肋骨勒断,在位一十八年的鲁国国君鲁桓公就此毙命。
桓公毙命于齐,鲁国派使者前去质问:“寡君畏君之威,不敢宁居,来修旧好。禮成而不反,无所归咎,恶于诸侯。请以彭生除之。”意思是我家领导畏于齐君威严,不敢安居在家,特意前往齐国重修旧好,不料事毕未归,反而客死齐国,事件在诸侯国当中产生了极坏的影响。若桓公果真死于彭生之手,那么请杀彭生以作交待。不难相像,鲁国对桓公之死的反应实在算是示弱,这也是实力不济之下的无奈之举。齐襄公卸磨杀驴,杀了公子彭生,算是对鲁国有了交待。
桓公未继位之前,虽为太子(名“允”),但因其年龄太小,在其父鲁惠公去世之后,鲁国群臣一致主张由公子息继位。公子息是个厚道人,压力之下,勉强以摄政的身份接替了父亲的位置,是为隐公。鲁隐公既为国君,且位置非常稳固,但仍长期奉太子允为正,早就做好了还政于允的准备。即便如此,在政客羽父的操弄之下,隐公死于暗杀,桓公继位。应该说,隐公被杀是在桓公默许之下发生的。《春秋》仅记“公薨”未记“葬隐公”,左传说这是“未成丧也”,意思是未按国君之礼安葬隐公,一定程度上也暗示了桓公的态度。
鲁桓公在位一十八年,因夫人文姜红杏出墙而死于非命。《春秋》所载鲁国十二君,被杀而死者三,先隐公,次桓公,后闵公。
桓公死后,公子同继位,是为鲁庄公。守寡的文姜以君太后的身份仍不时与诸儿哥哥幽会,庄公元年(即鲁桓公死后次年),《春秋》记载“三月,夫人孙于齐”。“孙”即“逊”,出逃的意思,是说文姜擅自跑回齐国(不用说又是与齐襄公私会去了)。对寡妇文姜的行踪,《春秋》和《左传》时有记载,其行事之率性,亦可算春秋一奇。
以下列举《春秋》原文记载文姜孀居期间的几次外出,为便于阅读,本文作者对原文略有修改:
(元年)三月,夫人孙于齐。意思是姜氏擅自跑到齐国去了,“孙”即“逊”,逃跑的意思。此时太子同刚刚继位为君,姜氏身为太后,居然就自己跑了。左传进而解释,这里只提夫人而不提姜氏,是因为庄公知道父亲桓公之死与母亲姜氏有直接关系,故而断绝了母子关系,史官于礼不书姜氏二字。
(二年)冬十有二月,夫人姜氏会齐侯于禚。次年冬天,文姜与齐襄公在禚地私会,左传解释说,春秋之所以记载此事,是要昭示文姜与齐侯的奸情于天下。不过此处史官对其复以“姜氏”称呼,估计庄公与文姜母子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恢复。
四年春王二月,夫人姜氏享齐侯于祝丘。祝丘是鲁国境内地名,位于今山东临沂。文姜在祝丘宴请齐襄公,两人公然相会。《春秋》能记此事,史官必定非常不齿姜氏。
(五年)夏,夫人姜氏如齐师。庄公五年的夏季,文姜跑到齐国军队驻地见齐襄公去了。
七年春,夫人姜氏会齐侯于防。
(七年)冬,夫人姜氏会齐侯于谷。
(十五年)夏,夫人姜氏如齐。
二十年春王二月,夫人姜氏如莒。跑去莒国做什么呢?左传没有解释,不过可以肯定不是正经事,不然《春秋》不会记。
(二十一年)秋七月戊戌,夫人姜氏薨。死了。我估计鲁国史官当年刻下这一句之后,一定长吁了口气。鲁国终于不再因文姜过于出格的行径而自感蒙羞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