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高血压 essential hypertension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08-05 属于: 心理咨询

以慢性血压升高(成年人血压超过21.3/12.6千帕,即160/95毫米汞柱)而又缺少可辨别得出的器质性原因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是造成成年人死亡和心脏病以及脑卒中的主要原因。此病有遗传因素的作用,但它不能提供完全的解释。因此人们认为,虽然高血压的倾向性是可以遗传的,但一个人是否患此病,还依赖于其他因素,例如生活变化、社会条件、饮食、工作应激和人格特点等。心理应激、情绪活动(如紧张、激动、愤怒、恐惧、狂喜)会影响血压,这已成为常识。然而这种影响比较短暂,尚不能说明心理、社会因素在此病病因中的重要作用。为此人们做了许多动物实验和流行病学调查。动物实验发现,个体间的冲突、防御式的警戒(如长时间地通过压杠杆以回避电击)、拥挤、经常的对抗局面,以及将隔离饲养的动物置于群体中,都可导致持久的血压升高。组织学检查发现,这些患高血压的实验动物也有间质性肾炎、主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硬化和心肌纤维变性等变化。这些变化很类似于人类高血压病时各脏器发生的继发性改变。还发现,如果以血压升高作为获得食物或避免电击的条件,动物也可学会升高血压,而且可以较长期地维持高血压。这说明,作为对应激(生理性的饥饿和心理紧张)的一种躯体性反应,高血压是可以“习得的”。人类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社会结构、环境组成等因素也起重要作用。战争、社会动乱、民族或文化传统受到冲击,以及过于紧张的工作和工作中的角色冲突等,都同此病的患病率有关。但上述社会因素一般不能单独导致此病,不能忽视个体的心理反应风格和应对方式的重要作用。那些在挑战面前惯于产生愤怒体验而又总是隐藏在内心的人,其高血压病的患病率要远高于那些反应型的(采取合理化的自我防御姿态)、能公开表露自己情绪体验的人。此病很早以前就被看作是一种典型的心身疾病,心理动力学者们对病人的心理特点进行了许多调查。主要心理冲突和人格特点包括:童年期曾被迫遏制自己的不满和愤怒情绪,经常感受到敌对冲动爆发的威胁;工作勤奋、谨慎、紧张,希望得到公正的评价和奖赏。此病心理治疗有较好效果,故应列入综合治疗计划中。心理治疗的重点包括:(1)帮助病人移除应激原、增强应对能力、消除不良情绪反应。(2)提高对长期的治疗计划的遵从程度。(3)降低血压。经常采用的心理疗法有情绪疏泄、应对技巧干预、支持性疗法和各种行为技术(如放松训练、沉思、生物反馈、行为协议和自我监测等)。

心理咨询百科的其它文章:

  • 最佳心理状态 optimal state of mind
  • 最佳竞技状态 optiimum state of performance
  • 自律训练 method of autonomous training
  • 专门化知觉 specialized perception
  • 注意集中训练方法 attention concentratiion training method
  • 注意集中训练 attention concentration trai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