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巴分治与克什米尔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07-26 属于: 世界通史

尼赫鲁与甘地在一起

尼赫鲁的社会理想是建立”国家财富平均分配”的社会,但随着印度经济的发展,国内贫富差别却加大。

巴基斯坦第一任总督真纳像

芭基斯坦立国后,真纳领导建立了国家银行和最高法院。

克什米尔争端造成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大逃亡图中一列火车载满了准备离开德里,逃往巴基斯坦的难民。在印度分治以来的恐怖气氛中,总计大约有1400万人穿越两国边界,但是许多逃难的人没能到达目的地。开往巴基斯坦的火车常常在途中遭到印度教徒和锡克教徒的袭击,等到达目的地时,所有的乘客都已经被屠杀了。同样,那些乘车回印度的人也在火车上受到穆斯林类似的报复。

克什米尔即查谟一克什米尔,包括查谟、拉达克、克什米尔河谷和吉尔吉特等地区。克什米尔地区位于南亚次大陆的北端、中亚的南端,地形以山地为主,与中国、印度、巴基斯坦和阿富汗接壤,战略地位极其重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在英国征服整个南亚次大陆之前,克什米尔是一个独立国家。英国完全控制南亚次大陆后,克什米尔成为受它保护的一个土邦,但享有自治权。当时的土邦王是印度教徒,但77%的居民是穆斯林。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印度的民族独立运动空前高涨,为了避免英国在印度的统治完全崩溃,并防止印度人民革命进一步发展,英国政府不得不采取新的对策。艾德礼惊呼印度局势可能引起危险,不能再无限制地继续下去。他提出,英国政府将“采取必要步骤,至迟在1948年6月以前把政权转让到负责的印度人手里”。1947年3月,蒙巴顿就任印度总督,6月3日,他公布了关于印巴分治的方案(又称《蒙巴顿方案》),在印度次大陆种下了绵延至今的仇恨、对抗与血腥暴力的祸根。

根据这个方案,在印度境内成立两个独立的自治领:印度和巴基斯坦。根据居民的宗教信仰,印度教徒占多数的地区划归印度,穆斯林占多数的地区划归巴基斯坦。同时规定,土邦可以自由选择加入印度或者巴基斯坦,抑或两者都不加入,保持原来与英国的关系,但不能自治。在克什米尔,占多数的穆斯林居民想并入巴基斯坦,而信仰印度教的土邦王则想并入印度。巴基斯坦认为,按照印巴分治的原则,穆斯林应组成一个国家,克什米尔理应成为巴基斯坦的领土,但此说法遭到印度的坚决反对。因此,印巴分治时,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未能得到解决。

根据印巴分治方案,1947年8月14日,巴基斯坦宣告成立,真纳任总督;8月15日,印度宣布独立,尼赫鲁任总理。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独立,结束了英国在印度次大陆190多年的殖民统治,对殖民地的民族独立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但是,印巴分治也在南亚次大陆地区留下了严重的祸根,特别是克什米尔问题,更造成了印、巴两国的长期对立和冲突。

1947年10月,为了争夺克什米尔,印度与巴基斯坦爆发了第一次战争。1947年12月31日,印度把克什米尔争端提交到联合国安理会,巴基斯坦也向联合国提出反控。1948年1月20日,安理会通过决议,成立印巴委员会,委员会通过了停火、非军事化和公民投票、分阶段解决克什米尔问题的议案。印巴双方表示接受,并于1949年1月1日实现了停火。同年7月,两国缔结了卡拉奇协定,划定了停火线,印度控制了当时克什米尔的3/5土地和3/4人口,巴基斯坦控制了2/5土地和1/4人口。克什米尔被分割成了印控区和巴控区,悬而未决的归属问题从此被搁置。之后,印、巴双方在1965年8月和1971年11月又爆发两次战争,东巴脱离巴基斯坦,成立孟加拉国。克什米尔问题愈来愈复杂化。

自1971年印巴战争以来,两国虽然没有再次诉诸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但各自的立场始终没有改变。印度在它控制的地区成立了“查谟和克什米尔邦”。巴基斯坦则坚持克什米尔的归属应遵照克什米尔人的意愿,通过公民投票解决,双方互不让步。

克什米尔争端是印度和巴基斯坦两国长期交恶的核心所在,是南亚次大陆半个世纪战乱的根源。在国际社会推动下,印巴两国为解决这一难题,也曾进行了艰辛的努力。1999年春,印度和巴基斯坦两国共同努力,实现了缓和相互关系的“巴士外交”,签订了《拉合尔宣言》。当时,两国还表示,将继续努力,解决两国间包括克什米尔问题在内的所有悬而未决的问题。遗憾的是,《拉合尔宣言》签订不久,两国又在克什米尔控制线附近的卡吉尔地区爆发了新的武装冲突。由于克什米尔问题实际上已成为国家主权、民族尊严和民族感情的象征,而且与两国国内的党派政治纠缠在一起,问题比较复杂。双方需加强交流,互相理解,使问题得到合理的解决。

1948年

世界大事记:

美国举行大选,杜鲁门再任总统。

1948年

中国大事记:

9月,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出版。

1949年

世界大事记:

苏联测试第一颗原子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