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当代史
世界当代史是指从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的世界历史大事件。分为三个阶段: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50年代中期,美苏冷战进入对峙阶段;从50年代中期到80年代末,美苏由对峙走向对话、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从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世界新格局逐渐形成,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20世纪世界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场战争不仅消灭了对人类构成极大危害的法西斯战争机器,更在于通过世界主导力量的转移和世界体系重构进程的启动,实现了区域现代化向全球现代化的突破,并由此结束了“欧洲即世界”的旧格局,开始了具有世界意义的新格局。一方面,殖民体系的瓦解为在普遍性基础上建构新的世界体系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战争中崛起的美国和苏联都企图以自己为中心重构世界体系,它们的利益冲突和目标对抗将战后世界引向东西方“冷战”的两极格局。冷战的发生有其客观根源:在战争中取得世界主导地位的美苏两国处于力量对比相对平衡的战略均势,同时,两国因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发展方向的不同也不可能合作共建世界体系。于是,在战后世界体系重构的起点上,形成了两个中心和两股并行的世界性力量。冷战初期,两股世界性力量的对抗采取了“阵营对抗”的形式,在两个中心国家周围各有一个阵线比较分明的国家集团。这种两极化的国际政治格局加深了不同类型国家的差异,阻碍了彼此间的经济联系,也有悖于全球现代化的客观趋势。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两大阵营各国间的交流日益增多,阵营的界线趋于淡化,国际政治格局亦表现出新的特征。
从50年代后期开始,以美苏为中心的两大阵营都发生了内部关系的调整,在原来的两个国家集团中都出现了与中心国家相竞争的新的力量中心。同时,一大批原来没有进入两个阵营的新独立国家为谋求有利的国际地位而兴起了不结盟运动,成为国际政治中的又一股重要力量。这些因素的综合,展现了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演变的趋向。
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更多的世界性力量的涌现为打破政治强权设定的体系界线,使重构中的世界体系更具有普遍性而创造了条件。然而,主导两极格局的美苏两国在综合实力上仍然拥有“超级大国”的明显优势,他们继续沿着冷战的轨道争夺支配世界事务的霸权。在这种情况下,虽然两大阵营已经分化,但是两种体系的对抗也因两个大国的对抗而继续进行。这造成了两极-多极并存、互动的国际政治格局。尽管在这一阶段的大部分时间内,两极及其对抗仍然是国际政治格局的主导层面,但是多极化趋势却是发展的主流,因为这种趋势代表了经济全球化的世界体系的客观要求。
多极化趋势推进到80年代中后期已经形成了制衡两极的强大潮流,与此同时,长期的冷战和争霸也使两个超级大国严重耗损了国力。客观的历史发展趋势和面临的困境迫使苏联领导层改变政策方针,在80年代末退出与美国的争霸,转向全面收缩。美苏关系的这次重大转折从根本上动摇了两极格局的基础,持续40余年的冷战也随之走向终点。90年代的世界进入了格局大转换阶段。当前,国际经济和国际政治呈现一体化与多极化的双重趋势。和平、发展、民主成为国际社会的重大问题和历史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