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协约的缔结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07-26 属于: 世界通史

亚历山大三世大桥位于巴黎以沙俄亚历山大三世的名字命名的大桥,成为19世纪后半期俄、法关系密切的历史见证。

19世纪末的法国城市景象

19世纪末的法国经济持续发展,城市景象较为繁荣。

德皇威廉二世像

1890年他迫使俾斯麦辞职。

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与他的儿子亚力克塞

尼古拉二世胸襟狭窄,顽固不化,又极端残忍。

1890年3月,俾斯麦辞职后,德皇威廉二世放弃了俾斯麦的拉拢俄国以孤立法国的策略,结果把俄国推向了法国的怀抱。

法、俄两国在政治上有着共同的利益,他们都害怕德国势力过于强大,法国希望在德法战争中能够得到俄国在东线的支援,而俄国也希望法国能策应它同奥国争夺巴尔干。两国在经济上往来也日益密切。自1888年以来,法国连续向俄国提供贷款,到1889年底,俄已欠法国贷款达26亿法郎,而此时德国却拒绝向俄提供任何贷款。这样,俄国在财政上对法国的依赖加深了。

1890年7月,德、英签订《赫尔果兰条约》,在东非问题上达成妥协。这个条约使法国感到孤立,于是加速了同俄结盟的步伐。1891年5月,德、奥、意第三次续订三国同盟。6月,意大利首相在宣布三国同盟续订的消息时,提到英、意、奥的《地中海协定》,法国因此怀疑英国也参加了三国同盟,于是决定采取外交行动。8月,法、俄以外交信函的形式,订立了《政治协定》,确定在有可能受到攻击的情况下,两国应就形势和所采取的措施“互致谅解”。第二年8月17日,法、俄又签订了秘密的《军事协定》。协定规定:如果奥国或意大利在德国支持下进攻法国,俄国应全力进攻德国;如果德国或奥国在德国支持下进攻俄国,法国应全力进攻德国;如果三国同盟国家动员其军队,法、俄两国无需协商便立即动员其全部军队开赴边境;法国用于对付德国的军队应为130万人,俄国用于对付德国的军队应为70~80万人;双方不得单独媾和,不得泄露协定秘密;协定的有效期与三国同盟条约的有效期相同。

与此同时,出于对德国势力日益膨胀的畏惧,英国感到自己的地位受到越来越大的威胁,它决定放弃传统的“光荣孤立”政策,开始向法俄靠拢。1904年4月,英国和法国签订了瓜分殖民地的协约。这个协约的主要内容是:法国不干涉英国在埃及的行动,英国承认法国在摩洛哥有维护安宁和协助改革的权利;划定两国在暹罗(即今天的泰国)的势力范围:以湄公河为界,西半部是英国的势力范围,东半部是法国的势力范围;法国放弃在纽芬兰独占的捕权,英国则让给法国西非一些殖民地。同时,秘密条款还规定,双方政府之一如为“情势所迫”,也可变更埃及或摩洛哥的现状。但是自由贸易、自由通行苏伊士运河、直布罗陀海峡南岸禁止设防等原则仍继续维持。通过协约,英法两国的矛盾解决,双方利益趋向一致。此后,英俄为了对付共同的对手德国,也开始调整相互之间的关系,1907年8月,英国和俄国在彼得堡签订了分割殖民地的协定。这个协定的主要内容是:划定波斯(即今天的伊朗)东南部为英国的势力范围,北部为俄国的势力范围,两者之间是一个中立地带,对英俄两国平等开放;俄国承认阿富汗在自己势力范围之外,并承允英国代替阿富汗的外交。英国则声明不变更这个国家的政治地位;尊重西藏的领土完整,不得干涉它的内政,只可经过中国政府中介与它进行交涉。因为西藏是中国的领土,这项内容很明显是对中国主权的侵犯。这样,所谓的“三国协约”最终形成。

“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形成之后,两大集团之间互相竞争,最终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1884年

世界大事记:

英国格林尼治被定为本初子午线的起点。

1885年

中国大事记:

.....改建行省。